牛奶湖名噪京津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9:28 1

摘要:格日勒先生提出安固里淖不是鸳鸯泺,无疑是给一些捕风捉影的历史定论一记颠覆性的醒世之响。从历史学的角度,这是一个不凡的贡献,而格日勒先生的颠覆绝不是一些历史研究投机者的哗众取宠,他有理有据,严谨而笃定。

作者/格日勒

太仆寺旗巴彦察干-哈夏图淖史迹钩沉

编者按:格日勒先生提出安固里淖不是鸳鸯泺,无疑是给一些捕风捉影的历史定论一记颠覆性的醒世之响。从历史学的角度,这是一个不凡的贡献,而格日勒先生的颠覆绝不是一些历史研究投机者的哗众取宠,他有理有据,严谨而笃定。

他的贡献还找到了曷里浒在哪里。金莲川已经很有名气了,殊不知金莲川的前身是曷里浒东川。那么西川在哪里,曷里浒又是哪里呢?这是缠绕在地方史料研究者们头脑里的一团乱麻,更是要探个究竟的地方学学者的一个梦魇。格日勒先生用蒙语的发音,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加之历史史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了结论,无疑这一贡献不是用泛泛之词能够表述其价值的。

金莲川是北魏、辽、金、元浓墨重彩、是北方无可比拟的厚重之地。格日勒先生的“颠覆”,找出谜底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对于研究北方民族,研究金莲川“官衙地”(北魏拓跋禄官的国都,阿保机汉城之变之地后辽的诞生、忽必烈在金莲川发家,最终成为大元皇帝)至关重要,研究通了金莲川这团麻,就等于了然了北部民族的征战、融合的动态与痕迹。

今年,沉寂了几百年的内蒙古太仆寺旗巴彦察干淖因湖水呈现独特奶白色刷爆网络平台,成为京津冀及周边游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殊不知六七百年前这里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辽金皇帝飞放之所。这便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鸳鸯泺。春夏之际随着皇帝的巡幸,鸳鸯泺畔便“旌旗蔽日驼鼓震,千乘万骑动地来"。同时有随行的国家机构、扈从人员、宿卫部队,他们众星拱月似的分散在皇帝御帐周围的草原上,以“毡车为营,硬寨为宫”,组成了皇帝的行营——捺钵。这种行营可以“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显然这里也成了国家的临时政治中心。

当时这里的热闹,与捺钵有关。“鸳鸯泺上鴐鹅雪,春水秋山事游猎”是捺钵活动主要部分。宋本诗曰:“鹰房晓奏鴐鹅过,清晓銮舆出禁廷。三百海青千骑马,一时随扈向凉陉”。御林侍卫们拿着锣鼓器具,埋伏在湖畔草丛中。“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当鹅雁野鸭成群结队飞落到岸边时,探骑举旗通报,然后远泊鸣鼓,鸟儿们惊起腾飞。届时,皇帝就会庄严地下达圣旨:“放鹰!”于是,蓄势待发、威武健勇的海东青便腾空而起,凌云擒鹅鸭,气势无比壮观。辽宫词对此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弓开满月箭流星,鸳泊弥漫水气腥,毛血乱飞鹅鸭落,脱鞲新放海东青。”

到了水丰草美的季节,平坦广阔鸳鸯泺草原野鹿、黄羊遍野,围猎是自然少不了的。如诗所记,“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北人以百骑飞放谓之罗草)纵横兽轶群。山川自是从禽地,一眼平芜接暮云”。

凉爽的气候、广袤的原野、弥野的猎物,成就了鸳鸯泺必然是王朝的胜地,行国的中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之重地随着王朝的交替,其真实的身份也湮没在了岁月中,以致最后寂寂无名。

一、鸳鸯泺不是安固里淖

张北县西北的安固里淖是华北最大的高原内陆湖,一直以来水草丰美,鹅雁栖息,也是游猎避暑胜地,飞放之所。以致史学界认为它就是历史上的鸳鸯泺。

安固里淖辽金元时期它的行政隶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金谈起。为什么从金开始呢?因金以前史料匮乏,这片区域不见有州县行政建制设置,现代人对此所作的州县隶属也是想当然,多为臆测,没有史实依据。早期这里生活的都是游牧民族,其行政管理与汉地的州县制管理完全不同。是否存在着游牧民族是由州县管理,也不见于史乘。简单的套用州县制概念认定这片区域属那个州那个县就是错误的。直到金中后期这里才有了州县行政机构的设置。因此,了解金时的安固里淖的隶属情况对鸳鸯泺位置的确定是必要的。

金代张家口坝上地区属抚州,元代属兴和路。州路县治所同城。目前普遍认为治所在张北县城。笔者与此看法相左,根据周伯琦《扈从诗后序》所载“府(兴和路治)西南名新城,武宗(元武宗)筑行宫其地,故又名曰中都”,知兴和路治所在元中都的东北方向上。从现在的田野考古调查可知,今元中都遗址东北六七里处有一金元时期古城遗址,其规模840×500平方米,达到金元路州级别规制。可以推断该古城遗址就是兴和路治所。其位置为张北县二泉井乡黑城子村。《金史·地理志》载抚州辖柔远(张北县境内)、威宁(内蒙古兴和县境内)、集宁(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境内)、丰利(大约在沽源与太仆寺旗交界处)四县。《元史·地理志》载兴和路辖高原(治张北境内)、威宁(治所兴和县境内)、怀安(治所今张家口怀安县境内)、天成(治所山西省天镇县境内)四县,还有一宝昌州(治今沽源县九连城城址)。安固里淖地处张北县西北部,从抚州或者兴和路区域范围看,应该属于当时的柔远县或者高原县较为合理。

1986年,张北县二泉井乡三义城村曾出土了一枚官印,该印背面有“兴和路广储仓印”字样。现在珍藏在张北元中都博物馆里。三义城村位于安固里淖东10公里处,南距元中都及张北县城约分别为15、30公里。此村西北二三里有一元代古城址,规模约300×300平方米,不知与兴和路的广储仓是否有关系,但可以说明安固里淖此片区域隶属于兴和路是没有疑问的。从与各县及宝昌州治所的距离判断,属于金柔远和元高原县是肯定的。

如果安固里淖是鸳鸯泺 那么从行政区划上看,鸳鸯泺理应属柔远或者高原县。

《明史地理志》有两条记载使人感到疑惑。

“兴和守御千户所元隆兴路,直隶中书省。皇庆元年十月改为兴和路。洪武三年为府,属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府废。三十年正月置所。永乐元年二月直隶后军都督府。二十年为阿鲁台所攻,徙治宣府卫城,而所地遂虚。东北有凌霄峰。南有威远川。西有鱼儿泺。又西有集宁路,元直隶中书省。西北有宝昌州,元属兴和路。又有高原县,元为兴和路治。洪武中俱废。距北平都司里。”

“云州堡,元云州,属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属北平府。五年七月废。宣德五年六月置堡。景泰五年置新军千户所於此。东北有龙门山,亦曰龙门峡,下为龙门川。又北有滦河。东北有金莲川。西北有鸳鸯泊。又金莲川东有镇安堡,成化八年置。西南距都司二百十里”

按历史沿革,金代抚州、元代兴和路、明代兴和千户所有着很深的源缘。兴和守御千户所为元隆兴路,

“兴和路,上。唐属新州。金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领县四、州一。县四高原,下。倚郭。中统二年隶宣德府,三年来属。”

金柔远县、元高原县、明兴和千户所区域大部分是重叠的。《金史·地理志》抚州柔远县有“昂吉泺又名鸳鸯泺”。 按常理,《明史地理志》应记载兴和千户所境内有鸳鸯泺,不应该强调“云州堡”西北有鸳鸯泺。

因此安固里淖是鸳鸯泺值得怀疑。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察御史周伯琦扈从元顺帝从正蓝旗元上都回銮北京大都,在其《扈从诗后序》中对行程做了详细记载,其中就包括鸳鸯泊的位置。

“随以二十三日发上都而南,是日宿六十里店纳钵。明日过桓州至李凌台双庙儿,又明日至明安驿泥河儿,翼旦至察汉诺尔,由此转西辉图诺尔,犹汉言后海。曰平陀儿,石顶河儿,土人名为鸳鸯泊,其地南北皆水泊,势如湖海,水禽集育其中,以其俩水名鸳鸯或之水禽惟鸳鸯最多,国语其地名遮里哈剌纳钵,犹汉言远望则黑也。俩水之间壤土隆阜,广袤百余里,居者三百余家,区脱(土屋)相比(密集排列),诸部与汉人杂处,颇类市井,因商致富者甚多。有市酒家,貲至钜万而联姻贵戚者。地气完厚,可见也,俗亦饲牛力穑粟麦不求而赡 凡一饲五牛,名曰一具。一日耕地五六顷,可收粟可二百斛 ,问其农事多少,则曰牛几具。察汗诺尔至此百余里,皆云需府境也,界是而西,则属兴和路矣。”

《序》中的察汗脑儿行宫位于今天沽源县小宏城子。云需总管府设于延估二年(1315),“掌护察汗诺尔行宫及行营供办之事”。位于察汗淖尔行宫外东边小城。泰定八年(1327)隶属于上都留守司。辖区北接桓州境,东起滦河上游,西部延伸百里,毗邻兴和路宝昌州。大体相当于沽源县九连城以东及丰宁县坝上区域。

“察汗诺尔至此(鸳鸯泺)百余里,皆云需府境也,界是而西,则属兴和路矣。”可知鸳鸯泺属云需府位于两政区交界处。如果安固里淖是鸳鸯泺,那么安固里淖就应该位于此交界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由上可知,安固里淖在今张北县西北,沽源九连城之西。属于高原县境即金抚州柔远县境。因此,宝昌州西面的安固里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位于兴和路和云需府交界处。

另外,安固里淖东距沽源小宏城子约250里。如果安固里淖就是鸳鸯泊,那么与周伯琦所说的察罕诺尔行宫距鸳鸯泊百余里有很大出入。从距离上判断,鸳鸯泺也不可能是安固里淖。

二、鸳鸯泊应该是太卜寺旗的巴彦察干淖和黑夏图淖

鸳鸯泺,《辽史》中不乏其身影,但都和游猎或避战有关,而没有涉及位置关系。《金史》虽载鸳鸯泊在抚州柔远县境内,但也没有具体方位。《元史》甚至连其身影都没有,或许已改头换面了。因此,仅靠《辽史》《金史》中对鸳鸯泺只言片语的记载无法确定安固里淖就是鸳鸯泺的。那么,鸳鸯泊究竟是现在那个湖泊?

周伯琦《扈从诗后记》提及在察罕脑儿与鸳鸯泺之间还有一个湖——怀秃脑儿(辉图诺尔):“翌日至察罕脑儿。由此转西,至怀秃脑儿,有大海在纳钵后。怀秃脑儿,犹汉言后海也。"据纪行诗《辉图诺尔》(下附全诗)作:侵晨离白海(即察罕诺尔之汉译),辇路转西迈。……旌麾匝云屯(如云之聚集),舆帐拟行在。……解鞍(停驻之意)愒(同“憩”)前村,伏枕念当代”描述,早上离开察罕诺尔行宫,在辉图诺尔安营扎寨,帐幕如同行宫一样排列着。停驻在前村,伏卧在枕上,辗转反侧。可知,辉图诺尔为中间一程,是日扈从队伍驻扎在此。另据其纪行诗《鸳鸯泊作》:“宿止有常程,晚次鸳鸯泊。”怀秃脑儿至鸳鸯泊也为一日路程。这样可以确定鸳鸯泊位于察汗脑儿行宫西,距沽源县小宏城子两天路程,即“察汗诺尔至此(鸳鸯泊)百余里”。

辉图诺尔作【汉言后海也】

侵晨离白海,辇路转西迈。野光散平芜,山容列修黛。秋风动地来,曾波忽澎湃。戎马多惊嘶,寒声袭鞶带。踰冈览晴川,夷旷襟抱快。白花间紫蕤,将将委珩佩。幽兴足目前,絶境拟方外。旌麾匝云屯(如云之聚集),舆帐拟行在。法从各有司,谏垣敢荒怠。边报丛逺函,苍黄尽吁怪,解鞍愒(同“憩”)前村,伏枕念当代。王纲未旒缀,羣生半尘芥,纡轸谁与言?沈思屡长嘅。东南何时苏,吾欲问大块。【是日驿报杭省有警】

在这个方位、距离上的湖泊,只有位于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境内巴彦察干淖尔和哈夏图淖(以下简称为巴哈淖)这两淖比较大。而且这两淖几乎相连,呈东北——西南状,丰水期会合为一体。在它们周围星罗棋布有很多小淖。与鸳鸯泊“其地南北皆水泊,势如湖海,水禽集育其中”的情况非常相似。

这两淖西约10公里就是金代昌州、元代的宝昌州州治所。该城曾出土《宝昌州创建接官厅记》碑,记有“昌州者,古昌州也。我皇元初置巡检司治焉。隶兴和路”。昌州是蒙元时期联系上都乃至漠北地区与大都乃至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塞,州境内有蒙元时期较早的驿路——西路,又称“孛老站道”。大蒙古国时期,此驿道为正路。地位相当重要,为了确保当地平安,专门还设置了巡检司。(元代巡检司是州县以下负责捕盗治安的,大多数设在乡、镇、寨或“墟市”,个别还设于“盐榷之司”所在地 。)中统三年(1262)改望云道为驿路正道后,孛老道变成“专一搬运缎匹、杂造、皮货等物”的运输道路。不过,皇帝每年秋季由上都返回大都时多走此道。这也是两都之间皇帝“东出西还”的捺钵之路。此驿道北段具体行经路线和站点由于史料匮乏,不能其详。但可知其北段经张北县野狐岭而达正蓝旗元上都。而且其以货运为主,所以线路设计之初,把驿道尽量设计成直线是首要选择,这样就使得两地路程不至于过长。野狐岭至元上都之间没有大的山川河流,所以这条驿路大体上应该是西南向东北直线延伸。安固里淖位于这条线路的西北,距这条线路还很远。显然作为运输货物的驿道没必要迂回曲折到安固里淖。当然了,皇帝的捺钵之路不一定完全与驿道重合,也可以偏离驿道。但纪行诗《鸳鸯泺作》“官路何逶迤,里数不可度”证实了鸳鸯泊在“东出西还”官路即驿道上。而巴哈淖所在位置在宝昌州东、察罕诺尔行宫西,恰好是这条驿道必经之区域。

鸳鸯泺不仅是驿道节点,还是粮仓、酒务、集市所在。

《元典章》载“鸳鸯泊仓粮酒务,从五品。”仓粮,即仓库中贮藏的粮食。说明当时国家在此设置有粮仓。元代粮仓的基本体系由正仓、太仓、漕仓、常平仓、义仓构成。限于材料,不清楚这个仓是什么仓。可以肯定不是太仓,太仓位于都城。酒务说明这里制酒售酒,有课税收的机关。宋元时代的“务”就是这样的机关。《文献通考》记宋代关市税制,谓“凡州县皆置务”。酒为元朝官府槽房酿制生产并售卖的专卖品,称为“榷沽”。不允许私人经营。其生产人员为由报入官府槽房的酒户。酒户为元朝诸色户计的世袭户计。(元代将全国人口按职业、种族、宗教等划分为不同户籍类别,统称“诸色户计”,旨在实现社会分工的固定化和赋役管理的精细化。这种制度贯穿元朝始终,并由法律严格规定户籍世袭,不得随意变更。)由于实行官府专卖,故“立酒醋务坊场官,榷沽办课。”当然老百姓也可酿酒,即“乡村地面里,交百姓自行造酒办酒呵”。只不过已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后时期的情况了。如果出售也需依例交课。根据考古资料,粮仓一般都是一座小型城池。鸳鸯泺即有粮仓、酒务、驿站,以及商人、从业者住居场所,相应的周边也一定有一座这样的功能性城址。

巴哈淖这两淖所在区域盐湖众多,也是金元两朝重要的产盐区。两朝都在昌州设置盐司管理这片区域盐业生产销售。这些盐湖含盐量高,“其水暮沃而夜成盐”,每年有数千石的米粮的交易量,“客人(客商)以米来易,岁至数千石”。这是对界里泺产盐的一个记载,界里泺就是鸳鸯泺。下面将会谈及。贸易的兴盛,通往上都、漠北的驿道又经此盐湖区域而过,官宦、商贾云集,必然会有集市形成。所以“颇类市井,因商致富者甚多”成为可能。也就会“有市酒家,貲至钜万而联姻贵戚者”。随着市集的形成,管理贸易及税收的机关也会应运而生。

巴哈淖的东南,有一金元古城遗址,位于太仆寺旗与沽源县交界处沽源县黄盖淖镇赵珍营子村北。城址地表到处散落着元青花、元三彩、影青和龙泉、耀州、霍州、磁州等各个窑口的瓷片。丰富的瓷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贸易占很大比重,应该是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商埠。因此这个城与粮仓、酒务、集市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太仆寺旗巴哈淖就是鸳鸯泺。

三、鸳鸯泺与阿尔查秃的关系

鸳鸯泺设有酒务,与之相关的酒可能有多种。在广大农耕地区,人们日常饮用的多为各种粮食酒,原料包括秫和黍等。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也开始逐渐饮用粮食酒,并称其为“答剌苏”。光禄寺下辖的大都、上都醴源仓就是元朝官方酿造粮食酒和管理原料的机构。另外还有蒸馏酒,又称为烧酒,蒙古语称呼为“阿剌吉(Arja)”(蒸馏酒的第一回蒸馏出的酒蒙古称为阿日黑arhi。第二回蒸馏出的酒为阿日甲arja,即俗称二锅头,呼日甲horja 为第三次蒸馏酒。)《至正集》也记载:“以水火鼎炼酒取露……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云。”与传统的酿造酒相比,蒸馏酒的酒精含量度数高。

木华黎孙速浑察于1239年(己亥年)袭爵时于“上京(即元上都)之西阿儿查秃置营”。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之召北行,记有:“北入昌州,居民仅百家,中有廨舍,乃国王所建也,亦有仓廪,隶州之盐司。州之东有盐池,周广可百里,土人谓之狗泊 ,以形似故也”。蒙元一朝,封为国王的仅木华黎一家。由此可以推断速浑查建牙的阿尔查秃当在宝昌州一带。“阿尔查”有认为是柏树之蒙古语对音(arqa)。“秃”为词缀,表示有什么什么的地方。笔者认为“阿尔查”应该是“阿剌吉”的同音异写形式。也就是“鸳鸯泺仓粮酒务”所在地的名称。这应该是置酒务以后的地名,以前笔者以为当是金代丰利县县治。

四、元诗中鸳鸯泊的地理位置

1、《界壕雪》(元)郝经

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元世祖忽必烈以藩王之尊,受命总领漠南军国庶事。此后,“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得开府,专封拜”,建立了蒙元历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宪宗五年(1255年),郝经应忽必烈之召北行沙陀即金莲川幕府。史载“世祖时在潜邸征召贤士,诸公累荐。九月遣使召公(郝经),不起。十一月,召使复至,公乃叹曰:‘读书为学本以致用也。今王好贤思治如此,吾学其有用矣!’始应召而北。六年春正月,公见太皇弟于沙陀。”此行,郝经按行程顺序留下了一些诗作。其中《界壕雪》就是对界壕附近雪景的描写及环境恶劣的想象,感叹了金长城是不能防御的了蒙古铁骑的进攻。其中描写了鸳鸯泺和老鼠山上阴云密布的情景。

向晚耦陡黑,阴云肆饕虐。

横空怒潮头,压地塌天角。

平拉老鼠山,倒卷鸳鸯泊。(节选)

根据诗注“昌州北,金人所筑界墙也”,鸳鸯泊和老鼠山当在昌州北金界壕跟前或附近。郝经的另一首《沙陀行》也有沙陀在老鼠山和界壕附近的信息,“老鼠山阴界墙北,隐隐磷磷起沙渍”。在这里他见到了忽必烈。由此观之,鸳鸯泺就在界壕附近。太仆寺巴哈淖北边10多里就是金界壕及守护界壕防御蒙古的古城——宝日浩特城址。古城北还有一座关隘——后营子隘口。可见把巴哈淖定为鸳鸯泺至少满足了在界壕附近的实际情况。

2、《白山行》

鸳鸯泺东白石山,一峰峻削犹高寒。

金莲花拥玉芙蓉,奇秀谁教在此间。

这也是郝经的一首诗。诗中提到鸳鸯泺东有白石山,而安固里淖东面一马平川,与诗中描写的大相径庭。太仆寺旗的巴哈淖,它们的东面有一察汗脑包山。察汗,蒙古语白色的意思。此山很特殊,圆山顶还有一个圆山,所以显得高。在沽源县高山堡乡境内。合乎白石山特征。

3、 《新鹰》

逼骆驼山驰快马,近鸳鸯泺案新鹰。

性耽神俊多成癖,非为霜前被冻蝇。(节选)

这是元代耶律铸的诗作。这里提到了两个关联的地名鸳鸯泺和骆驼山。 太仆寺旗有两个骆驼山,小骆驼山位于太仆寺旗西北部,近张家口市康保县。大骆驼山位于旗东南部,临近正蓝旗黑城子。大骆驼山西距巴淖不太远。

通过这三首诗的描述,可知金界壕、白石山、骆驼山都与鸳鸯泺有地理上的关联,应该都在他附近。所以巴哈淖应该就是历史上的鸳鸯泺。

责编/飘飘花语

来源:大野无疆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