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诗序》认为,此诗诗旨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
背景
1、《毛诗序》认为,此诗诗旨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
陈奂《诗毛氏传疏》则以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
崔述《丰镐考信录》部分驳之曰:“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
清崔述《丰镐考信录》说:“玩此诗淳古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
方玉润《诗经原始》亦推敲云:“《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垄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则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刘公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治,而后人遂以为公所作也”。
据此我们可以猜测,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描述早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衣食住行等状态。
作为早周豳民的社会风俗画,诗中包括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音响)………傅斯年《讲义稿》指出此诗为“封建制下农民之岁歌”。
2、宋朱熹《诗集传》曰:“仰观日月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宴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3、同时,朱熹也给此诗归纳了段意:“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至此,这首看上去乌泱乌泱一大堆的男耕女织西周风景画,开始逐渐眉目清晰起来,作者未知何许人也,但一定是深谙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通过叙事结合写景抒情状物,铺排开一系列繁忙而有章法的历史画面,我相信其历史价值要远远高于其它。读完此诗,你是否听到远古西周传来的遥远的劳动歌声?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
七月心宿偏西沉,九月制衣纳温存。
十一月来北风紧,十二月里朔风凛。
粗麻衣服不着身,如何面对年关临?
正月忙碌修农具,二月犁田走晨昏。
老婆孩子齐努力,日光和煦送饭殷。
田官莅临置浊酒,上慰其君下恤民。
七月心宿向西巡,骄阳热浪卷烟尘。
九月制衣有令下,待到三月又回春。
黄莺啼叫声婉转,手提深筐出家门。
小路弯弯信步行,摘取嫩桑话邻村。
早春白昼日光迟,采蘩采薇乱纷纷。
姑娘心中惹伤情,相约同嫁有缘人。
七月心宿西沉西,八月芦苇深又深。
三月桑条柔又柔,急唤儿郎取斧斤。
砍下高挑桑树枝,手抚枝条爱柔嫩。
七月伯劳声声唱,八月纺麻声销魂。
染黑染黄敬天地,大红大绿色缤纷。
俊男靓女做衣裳,穿在身上喜在心。
四月远志已结子,五月蝉鸣迎骄阳。
八月农忙割庄稼,十月叶落满凄凉。
十一月份去打貉,猎狐取皮挂上墙。
我为贵人缝皮袄,严冬飞雪御寒凉。
朔月汇集操刀弓,练武打猎为冬藏。
小兽虽小送妻女,大兽太大归厅堂。
五月蚱蜢叫唧唧,六月莎鸡振翅膀。
七月蟋蟀鸣郊野,八月回归欲入房。
九月来到大门旁,十月进屋床下唱。
堵塞孔隙熏老鼠,黄泥抹门封北窗。
唤我妻儿呼我女,新年将至喜气扬。
住我茅屋栖我床,福祸相倚难同当。
郁李葡萄六月熟,滑菜烹豆七月尝。
蜜枣八月红如火,十月割稻上山冈。
鲜稻酿成醇郁酒,延年益寿岁月长。
七月吃瓜多采撷,八月葫芦断下秧。
九月全民拾麻子,臭椿当柴荼作粮。
农家度日观天时,人生若梦空惆怅。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五谷全进仓。
粟麻豆麦入我库,小米高粱和杂粮。
鼠兔愁苦野无食,农夫犹在田际忙。
谷物收齐仓廪满,野地鸟雀抢拾荒。
放下刀镰出门去,大人征召修衙房。
白日殷勤打茅草,夜晚搓绳长又长。
登梯上房覆屋顶,风雨飘摇稳梦乡。
今秋修补旧铧犁,来年春天派用场。
十二月里凿冰响,一月里来冰窖凉。
二月早祭告春鬼,摆上韭菜献羔羊。
九月天高又气爽,十月万物尽凋伤。
两壶美酒且奉上,杀牛宰羊敬阴皇。
走进庠序议事堂,兕牛酒杯盛琼浆。
吾土吾民吾君上,高山仰止寿无疆!
注释
豳风:豳音宾。《豳风》为“十五国风”之一,豳地为先秦时期周族发祥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及甘肃庆阳一带。现存七篇,多反应农耕文化与狩猎、军事生活,为中国最早的田园诗典范。
《豳风》融合了豳地的农耕文化与戎狄的狩猎文化,在周代礼乐中兼具“诗”、“雅”、“颂”的功能,用于迎寒暑,祭田祖等仪式,其核心围绕农耕文化展开,象征周代豳民顺应自然,勤勉劳作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衣食为本”的生存智慧和“陈王业,劝农桑”的政教思想。
流:流动,流下。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心宿在正南方的正中或最高,过六月,偏西向下,这里叫“流”。
火:星名,心宿,又称大火。“流火”:意思是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这时候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为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或者说为豳历记日法。
觱发:觱读必。大风触物声。寒风吹起,风吹过物体发出的声响。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寒冷,寒气袭人。
褐:粗布衣服。
卒岁:终岁,年底,过完一年最后寒冷的日子。
于:犹为,修理。一说为词头,一般用在动词前。
耜:音四。耒耜,古代的一种农具,耕田起土之具。于耜是修理耒耜。
举趾:抬足,此指举脚而耕,下地种田。趾:足。一说镃(音滋),一种后世铁锹之类的木质农具。
妇子:妻子和小孩。清牛运震《诗志》点评道:“‘嗟我妇子’数语作悲苦气息,妙。一时风俗安和,正忾然可思。”
馌:读叶。馈送食物,送饭,往田里送饭,送饭田头。
南亩:南边儿的田地。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音犬)。田垄东西方向叫“东亩”,南北方向的叫“南亩”。
至:同“致”。
田畯:畯读俊。农官名,为领主监工的人,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喜:音赤。同“饎”(音赤),饭食,引申为请吃酒菜。一说高兴。
春日:二月。
载阳:天气开始暖和。载:始。
仓庚:鸟名,黄莺,学名黄鹂。此鸟春天来到北方,正值小麦成熟,桑葚甜美时,故俗语曰“黄鹂留,看我麦黄葚熟”。
懿筐:懿读一。很深的筐。懿:深。
遵:沿着。
微行:田间小径,小路。
爰:音原。语助词,犹“曰”。一说于此、于焉的合音。
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音繁。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
祁祁:形容采蘩的妇女众多,人多的样子。
公子:一说诸侯的女儿。一说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一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是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归:一说回家。一说出嫁。
萑苇:萑读环。荻草和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
条:修剪。条桑就是修整桑枝。
斨:音枪。方孔的斧。斧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远扬:长得特别高,特别长的桑枝。向上长的枝条,因太长而高扬。
猗:音倚。攀折。《说文》、《广雅》作“掎”(音几。牵扯拉拽),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枝采桑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
女桑:小桑,很嫩的桑叶,嫩桑。
鵙:音局。鸟名,伯劳鸟,叫声响亮。在北方,夏历五月开始鸣叫,一直到寒冷季节来临。古代赶制寒衣,要在此鸟停止鸣叫之前。
绩:织麻布。
载:连词,连接两个动词。
玄:黑中带红。古代染织,需多处在染液中浸润,晾干之后再次浸润,为一“入”,可成玄色。
黄:黄色。黄色的染成,多用荩草、地黄和黄栌为染料。考古发现,也有用矿物质石黄为染料的。
且:又。
朱:深红色。
孔阳:色彩十分鲜明的样子,鲜艳。阳:鲜明,光灿灿的色泽。
秀:长穗,草木结籽。一说开花。
葽:音妖。草名,即远志,一说苦菜,一种药用植物。秀葽言远志结实。
蜩:音条。蝉,知了。
陨:落下,坠落。
萚:音拓。落叶,枝叶脱落。陨萚的意思是植物枝叶凋零。
于貉:貉音贺。于貉是猎貉的意思。貉: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昼伏夜出。《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聚合,会合。言狩猎之前要聚合众猎手。
缵:音钻三声。继续。
武功:指田猎,打猎。
豵:音宗。一岁的野猪。指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所有。
豜:音间。三岁的野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公:公家。
斯螽:螽读中。即螽斯,昆虫名,蝗类,蚂蚱,蚱蜢。
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言斯螽发出鸣声。就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
莎鸡:昆虫名,即纺织娘。
七月在野……入我床下:汉郑玄《毛诗传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言三物之如此,著将寒有渐,非卒来也。”
穹窒:堵住洞穴。窒读制。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穹:穷尽,清除。一说空隙。
熏鼠:堵塞鼠洞。
向:朝北的窗户。塞向是阻塞北窗。
墐:音进。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读玉),语助词。
改岁:除岁。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郁李。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薁:音玉。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野葡萄。
亨:烹。
葵:滑菜。
菽:音叔。豆类总称。此处指豆叶,又称藿。
剥:音扑。通“扑”,打,击。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求取,祈求。
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毫毛,叫作“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同“瓠”,葫芦。
叔:拾起。
苴:音居。秋麻籽,可吃。
荼:音图。菜名,苦菜。
薪:砍柴。
樗:音出。木名,苦椿树,臭椿树。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打谷的场地。圃:菜园。春夏作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
禾稼:各种农作物的总称。
重:同“穜”,音童。早种晚熟的谷。
穋:同“稑”,音路。晚种早熟的谷。
禾:此处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既同:已收齐。
上:同“尚”。
宫功:修建宫室。或指室内的事。功:事。
于茅:割取茅草。
索绹:绹音逃。索绹即搓草绳,打绳子。索:动词,指制绳。绹:绳索。
亟:急,急忙。
乘屋:覆盖屋顶,爬上屋顶去修理。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冲冲:用力凿冰的声音。
凌阴:冰窖。凌:指聚集的水。阴:之藏冰之处。
蚤:同“早”,此指早朝。一说是古代祭祀祭祖的仪式。一说取。
献羔献韭: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降霜。即“肃爽”,指天高气爽,深秋清凉的样子。
涤场:打扫场院。一说即“涤荡”,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成双的两壶酒。
斯:语助词。
飨:音想。宴飨,用酒食招待客人。乡人年终聚饮,此诗当指腊祭后的大酺(音菩。聚会饮酒)。
跻:音鸡。登上。
公堂:庙堂。乡间的公共建筑,平日作学校,年终可用作举行大酺场所。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朝堂。
称:举起,高举。
兕觥:音四公。角爵,古时的酒器,铜制的犀牛状酒杯。形状弯曲如牛角的酒杯类器物。
万:大。
无疆:无穷。
鉴赏笔记
1、豳国:(约公元前1600年)周人先祖公刘在泾河流域建立的先秦古国,中心在今陕西旬邑县、郴州市及甘肃宁县一带。是周朝崛起的根基,后因戎狄侵扰于商末周初迁至周原。
当初后稷曾孙公刘率部迁豳,其子庆节正式建立豳国,历经九世约300余年,至古公亶(音胆)父(周文王祖父,周王朝奠基人)南迁岐山建立周国。考古证实其范围覆盖泾河流域上游,呈“小聚居大杂居”状态。
因此,《汉书•地理志》有云:“昔后稷封斄(音离),公刘处豳,太王徙歧,文王作酆(音风),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2、此诗是《诗经•国风》里最长的一篇。它的文化定位是:1、完整地记录周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农业史诗,对研究早期农业生活状态,民风民俗等具有相当珍贵的意义。2、《豳风•七月》是中国最早的物候历书,对遥远的先秦生产生活探秘,有拨云见日的特殊价值。同时,《七月》也揭露出当时的阶级差异。3、此诗以十二月为经,以农事祭祀为纬,编织出一个环形叙事结构,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4、此诗纯赋表现,充斥全篇的白描手法和对比艺术,叙事结合抒情,记录了周朝早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全诗八章,第一章总写,第二章写妇女桑蚕,第三章制衣,第四章田猎,第五章年终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采摘酿酒,第七章秋收后为公家和自己修房,第八章凿冰祭祀宴饮。我对这八章搞了个简单记忆方法,每章一个字:总桑衣猎住采役宴。
3、此诗所说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之十一月为正月,四、五、六`七、八、九、十均与夏历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
皮锡瑞《经学通论》说:“此诗言月者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戴震《毛郑诗考证》云: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4、在提到早周古豳国的时候,涉及到后稷和古公亶父。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盖因其少为父母所弃也。
后稷生于稷山,其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后稷是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的人,为禹最为倚重的三公之一。
后稷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少有贤名,后为唐尧提携为相。《竹书纪年》载:“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古公亶父,姬姓,名亶,豳人,又称周太王。周文王祖父,周王朝奠基人。
古公亶父为轩辕黄帝第17世孙,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他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是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周原,“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务耕织,行地宜”,“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5、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官,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致也!”
6、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宴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见背景所引)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
又云:“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
7、明孙鑛(音矿)《评诗经》:“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
来源:寒涧生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