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农历8月,堪称“象境美学”的天花板,句句都惊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9:00 1

摘要:公元754年,封常清在破大勃律后,入京朝见,因功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诸节度,因此辟岑参入其幕府,为节度判官。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公元754年,封常清在破大勃律后,入京朝见,因功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诸节度,因此辟岑参入其幕府,为节度判官。

此前岑参第一次出塞河西,曾在高仙芝帐下与封常清共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同一年秋,岑参抵达北庭,适逢前任武判官卸职归京,封常清在牙帐内设宴,为其饯行。此时的天山脚下,已经是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因去国万里,酒至酣处,难免有思乡的情绪,所以岑参在诗中又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开元、天宝年间,北庭大都护府辖瀚海军、伊吾军、天山军,与安西四镇共同守卫西域。而诗中的“瀚海、轮台”均在庭州治下。

帐外寒气逼人,帐内觥筹交错,胡琴、琵琶、羌笛声交织在一起,正如这复杂的情绪一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后,岑参一直将武判官送至轮台外,看着单骑渐行渐远,仅留下一行或深或浅的马蹄印,遂作此诗赠别。

边塞诗的魅力就在于此,悲壮也浪漫,豪放也凄凉,对于军中的将士而言,这一次远行,可能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而此时的长安,正是八月清秋,天高气爽,和西域的风雪相比,境象万千。

这样的美,往往只存在于诗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公元733年,张九龄升相,此时距离孟浩然科举落榜,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因与张九龄素来交好,孟浩然决定再赴长安,寻求仕进的机会。

于是,过洞庭湖时,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干谒”诗。适逢八月金秋,湖面波光潋滟,与天际相接,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光景。尤其云、梦两泽雾气蒸腾,摇曳的波涛似乎要撼动岳阳古城,景象异奇浑阔。

然而在后两联,孟浩然却笔锋一转,毫不避讳地向张九龄表达了求进的愿望。遗憾的是,次年李林甫通过武惠妃及宦官的帮助,开始谋求相位,处心积虑构陷张九龄。张九龄无暇他顾,并没有为孟浩然援引,所以不久后,孟浩然又返归襄阳。

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四十六岁。

虽然并未得官,但孟浩然这首诗却成为了经典,并在1200多年后被写进初中教材。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公元736年,杜甫于东都洛阳应进士考,不幸落榜,但是这一年杜甫方二十五岁,未来机会一大把,所以并没有很沮丧。

时杜甫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若再进一阶,杜甫就可以凭借门荫入仕。

随后,杜甫往兖州省亲,并开始一段长达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涯,期间曾漫游齐赵,广交名士。

而这首诗就是杜甫740年过济宁时所作,即彼时的任城。

诗描写的是八月之秋景,秋雨使得池水上涨,杜甫与友人乘舟入城,岸边树木林立,蝉鸣不断。趁着暮色凉爽,有当地的居民在河岸处为马清洗梳理毛发。秋雨过后,菱角已经成熟,但蒲草却渐渐枯萎。清晨,杜甫信步原野,看见草叶上沾满了露水,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九岁丧母,因杜闲在外地为官,不得已将他送至洛阳姑母家,所以杜甫很少回故里。

就在这首诗写完后的第二年,杜闲也病逝了,杜甫方才停下漫游的脚步,生活逐渐变得困顿。

此时,杜甫虽然也写过《望岳》等诗,但诗风还没有大成,比如这首《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就很中规中矩。不过,诗中描绘的景象却很细腻,尾联也隐隐抒发了乡愁。

杜诗的成长,和杜甫的经历息息相关,比如几年后,他的“干谒”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一个分水岭。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公元815年,李唐发生了许多大事,首先是淮西吴元济反,朝廷派宰相武元衡去镇压,又以御史中丞为招抚使。

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因与吴元济交好,怕朝廷讨伐淮西的同时,顺道收拾了自己。自宪宗登基后,心心念念的就是削藩。

因此,李师道派刺客暗杀武元衡与裴度,武元衡当场殒命,裴度受伤。因淮西兵乱未除,有朝臣担心淄青再反,建议息事宁人,同时李师道也在朝堂上暗中活动。

白居易与武元衡、裴度素来有交,愤怒难平,故上表请求严惩凶手,遭到朝臣弹劾。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为东宫属官,无权越级议事。

宪宗也知道白居易是为朝廷考虑,本不打算处罚。奈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对派自有方法应对。

此前,白居易的母亲因赏花,不幸坠井身亡,恰巧白居易有赋《新井篇》,于是这些人又称白居易不孝,有害名教。宪宗的父皇顺宗,是被逼内禅的,故而宪宗很注重孝道和名声,遂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他这首诗作于贬江州后的第三年,适逢中秋,念及过往,作诗伤怀。

王建《十五夜望月》

公元817年,淮西之乱平定以后,杜元颖升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王建进侍御使、太常寺丞。

适逢中秋佳节,杜元颖设宴雅集,王建受邀参加,席间望月有感,便写下了这首诗。

王建是许州颍川人,出寒门,早年经韩愈举荐登进士第,后出塞从军,北游幽州,一去就是十三年,期间写了很多边塞诗。

后经权宦王守澄提擢,授渭南尉,转昭应县丞。因王守澄权势日盛,王建被召回京,任太府寺丞、秘书丞等职。

在长安,王建常与韩愈、白居易、张籍、贾岛、刘禹锡、杨巨源等同僚畅饮,漫谈风月。尤其与张籍关系甚密,在诗坛并称“张王乐府”,笔下有《宫词一百首》,在当时极受推崇。

而这首《十五夜望月》亦是王建的代表作,从诗中不难看出,王建思乡情尤浓,长时间的军旅生涯加上宦海沉浮,极少能回乡看看。

并且,王建这一生都比较穷困,也因此写出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作,在中唐诗坛享有盛誉。(全文完)

来源:轻轻子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