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宋朝,大家常听说它 "积贫积弱",打不过周边的辽、金、蒙古。但要是真穿越回古代,宋朝可能是生活体验比较好的朝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说过,要是能选,他愿意生活在宋朝。这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反差:宋朝其实富得很。#全民科普在行动#
说起宋朝,大家常听说它 "积贫积弱",打不过周边的辽、金、蒙古。但要是真穿越回古代,宋朝可能是生活体验比较好的朝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说过,要是能选,他愿意生活在宋朝。这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反差:宋朝其实富得很。#全民科普在行动#
先看最直观的财政收入。北宋中后期,一年的财政进账能稳定在 8000 万到 9000 万贯钱之间,把粮食、布匹这些实物折算成钱,最高时能达到 1.6 亿贯。这个数字有多厉害?明朝最富裕的万历年间,财政收入约 1500 万两白银,按当时银钱兑换率约 1 两白银 = 1 贯铜钱计算,还不到北宋的十分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勉强追上北宋的水平。即便后来南宋丢了半壁江山,每年财政收入仍能维持在 1 亿贯左右,其中商业税收占了大头。#一股清流留不住#
有人说宋朝 GDP 占当时世界的 22.7%,这个得说清楚 —— 这是经济学家 Maddison 的估算,他自己都标注是 "大概估计"。现在学界对这个数字有不少争议,有学者甚至认为这类估算有点 "瞎猜" 的成分。但即便打个折扣,宋朝经济的领先地位还是很明显的。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过几万,而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有百万人口,街上随处可见外卖小哥、跑腿服务,热闹得很。
农业上的突破更能说明问题。虽然宋朝国土比唐朝小,但按今天的尺寸换算,唐朝耕地面积约 485 万顷,宋朝则达到 511 万顷。而且宋朝粮食产量更高,根据记载,宋代一石大米约有 59.2 公斤,南方水田每亩能出米二石,约合 237 斤;北方旱地亩产麦一石以上,约 118 斤,南北方平均亩产约 178 斤。每年通过漕运运往首都的粮食有 600 万石,是唐朝最高水平的两倍,这说明宋朝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率上确实有进步。
最让人惊讶的是宋朝的商业活力。现在我们用纸币习以为常,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就出现在宋朝。刚开始是四川商人私下使用,直到天圣元年(1023 年)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才将其规范化为官方货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法定纸币管理机构。当时的开封、杭州是世界级大都市,杭州还被马可・波罗称为 "天堂"。宋朝人做生意已经不用带沉甸甸的铜钱,凭票据就能交易,这种金融创新比欧洲早了好几百年。
宋朝的财富来源很特别,它不是靠拼命压榨农民。熙宁十年(1077 年)的税收记录显示,北宋税赋总收入 7070 万贯,其中农业税 2162 万贯,只占 30%;工商税 4911 万贯,占 70%。这种经济结构在古代王朝里较为少见,有点像 "藏富于商"。朝廷还组建了庞大的商船队,用指南针导航,把丝绸、瓷器卖到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仅泉州一地的市舶司,在南宋极盛时期年收入就达百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
科技进步更是给财富增长添了燃料。四大发明里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要么在宋朝诞生,要么在这时候广泛应用。指南针让远洋贸易成为可能,火药虽然主要用于军事,但也间接促进了采矿、冶金等行业的发展。不过要说明的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当时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更多还是用雕版印刷。这些技术创新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都实实在在转化成了生产力。
不过说宋朝完全没有社会矛盾也不对。北宋末年宣和二年(1120 年)的方腊起义,一下子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虽然没发展成全国性动乱,但也让朝廷吓出一身冷汗。这说明宋朝百姓生活确实比其他朝代稳定些,但苛捐杂税太重时,大家照样会反抗。只是相比秦末、明末那种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宋朝的社会矛盾没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为什么宋朝军事上总吃亏,经济却这么发达?这跟它的政策导向分不开。宋朝重文轻武,把资源更多投到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官员里读书人多,商人地位也比其他朝代高。宋人曾说 "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宋仁宗也在诏书中称 "商贾不通,财用自困",可见当时对商业的重视程度。这种选择让宋朝成了文化科技的 "黄金时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就说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说宋朝的 "积贫积弱" 是个挺大的误会。"弱" 确实体现在军事和疆域上,但 "贫" 存在一定误解。从财政收入、城市规模、商业活力到科技水平,宋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国家之一。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未必总是同步的,一个朝代可以在战场上屡屡受挫,却在创造财富、改善民生上取得不错的成就。
来源:一股清流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