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特朗普召开“重大发布会”,宣称找到了自闭症的成因,孕妇孕期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并提出以亚叶酸等维生素作为解决方案,甚至抛出“古巴人不吃泰诺,古巴人没有自闭症”的论断。
一直以来,科学证据与理性判断是维护系统稳定的核心支柱。
然而近年来,美国公共卫生领域频繁出现偏离科学轨道的言论与行动,其中前总统特朗普及小肯尼迪相关的公共卫生言论引发广泛争议。
特朗普与小肯尼迪的相关行为已对公共卫生认知造成明显干扰。
此前,特朗普召开“重大发布会”,宣称找到了自闭症的成因,孕妇孕期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并提出以亚叶酸等维生素作为解决方案,甚至抛出“古巴人不吃泰诺,古巴人没有自闭症”的论断。
这一言论并非凭空出现,今年四月份两人就曾预告要在九月公布自闭症的真正原因与治疗方案,当时多数人将其视为小肯尼迪反疫苗宣传的延续,未予过多关注,却没想到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
事实上,“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自闭症”的说法虽已存在一定历史,在各类与自闭症相关的阴谋论中,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却一直较为有限,并未成为被广泛讨论或关注的主流论调。
在此次专门围绕该说法展开的发布会上,提出这一观点的相关人员,并未公布任何能够支撑该说法的全新科学证据,既没有展示新的实验数据,也没有提供新的研究样本分析结果。
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发布会上提出的“古巴人无自闭症”这一论证,与客观事实存在明显偏差,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古巴长期以来受到外部制裁,导致国内部分药物研发、生产以及医疗器械的更新迭代进程相对滞后,在一些高端医疗产品领域存在短板,但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临床常用的基础退烧、止痛类药品,技术门槛较低,古巴早已具备成熟的自主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基本用药需求。
同时,从目前全球公开的医学统计数据、学术研究文献以及古巴当地医疗机构的记录来看,均无任何数据能够证明古巴不存在自闭症患者,这一论证本身就缺乏事实依据。
与之相对的是,在主流科学界,多年来有大量经过严谨设计、样本量充足的研究,都明确否定了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胎儿出生后患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
其中,去年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AMA》上的一项研究,因其研究规模和严谨性,在相关领域颇具说服力。
该研究由专业的科研团队开展,收集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二百多万名新生儿的健康数据,对这些新生儿从母亲孕期用药情况到成长过程中是否确诊自闭症进行了长期追踪记录,经过多轮数据核验与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孩子患自闭症二者无关的明确结论。
当然,在众多研究中,也存在少数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的小型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但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孕妇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原因,大多是因孕期出现发热、身体疼痛等不适症状,而孕期发热往往意味着身体可能存在感染情况。
此前已有其他多项独立研究证实,孕妇在孕期感染某些病原体,可能会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增加孩子出生后患自闭症的风险。
因此,相较于“药物致自闭症”的说法,“孕期感染影响胎儿发育”这一解释,更符合目前已知的医学常识和研究结论,逻辑也更为合理。
不过,截至目前,针对孕期健康与自闭症关联的研究仍在持续推进,在部分细节问题上,各方科研人员尚未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相关研究仍在进一步开展中。
这类言论已对公众认知和公共卫生实践产生负面影响,不少民众因特朗普的言论对乙酰氨基酚产生恐惧,甚至不敢正常使用该药物。
要知道,对乙酰氨基酚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孕妇可安全使用的少数解热镇痛药之一,若公众因不实言论拒绝使用,将导致孕妇在发热时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这无疑会对孕妇及胎儿健康构成威胁。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本就面临诸多挑战,而特朗普与小肯尼迪的行为更是加剧了系统的困境。
从历史层面看,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信任裂痕早有存在,新冠大流行则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充分暴露,让公众对公共卫生系统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与小肯尼迪借助自身影响力传播不实公共卫生言论,无疑是在进一步撕裂社会对医学的信任共识。
要知道,公共卫生系统的有效运转不仅依赖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社会公众的信任作为支撑。
美国虽在医疗技术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公众对医疗系统的感受却因高昂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而大打折扣。
如今,特朗普与小肯尼迪的言论进一步破坏了公众对公共卫生系统的信任,即便美国医疗技术仍能保持领先,若失去公众信任,技术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公共卫生系统的整体效能将大幅下降。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特朗普与小肯尼迪传播的这类阴谋论,本质上是利用了公众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以及对科学解释的渴望。
自闭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未能完全明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也缺乏彻底治愈的方法。自闭症患儿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难以找到明确的病因解释,这种无助感为阴谋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阴谋论者将自闭症的成因简单归咎于某一种药物或某一个群体,虽不符合科学事实,却为部分公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让他们产生“命运可控”的错觉。
这种阴谋论的传播不仅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冲击,其影响还可能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当下,美国的一些反科学阴谋论借助各种渠道传播,对其他国家公众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干扰,这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面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当前面临的困境,单纯指责特朗普与小肯尼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需要认识到,阴谋论的出现和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要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术共同体应加强科普工作,采用更有效的科普方式,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公共卫生信息的管理和引导,及时澄清不实言论,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公众的健康焦虑,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减少阴谋论传播的土壤。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是否会彻底“崩盘”目前尚难定论,但特朗普与小肯尼迪的行为已对系统造成明显冲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挑战将愈发严峻。
这一现象也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提醒各国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和公众信任建设,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
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维护科学的公共卫生认知和公众对公共卫生系统的信任,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