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安化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五区”基层党建部署,以“一强三引领”为核心,将特色农业产业升级与技术指导贯穿产业全链条,推动米仓红芪、安化大红袍、安化红辣椒等“三红”产业,与党建服务、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助农增收实效,为乡村振兴注
今年以来,安化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五区”基层党建部署,以“一强三引领”为核心,将特色农业产业升级与技术指导贯穿产业全链条,推动米仓红芪、安化大红袍、安化红辣椒等“三红”产业,与党建服务、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助农增收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1
建强农区党组织,联动模式筑牢产业 “桥头堡”
镇党委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总体思路,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产业共育”为原则,打破原有各村单打独斗局面,通过“以点带面、架构创新”构建区域性党建联盟,形成“党建联建、产业联兴、就业联动”三维体系,夯实党建与产业协同发展根基。
党建联建聚合力:针对三大主导产业,从党员骨干中筛选技术指导员,“镇党委+联盟成员+技术指导员”机制,通过季度联席会议统筹资源,实现“产业覆盖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产业联兴破瓶颈: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破解“分散经营”痛点——既在花椒修剪、防冻关键期解决12项技术难题,还为农家乐食材采购、产品包装提建议,推动联盟内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年内依托联盟打通产销链路,销售农特产品超180万元,形成“技术支撑+生产提质+消费拉动”的产业闭环。
就业联动促增收:整合合作社、农家乐用工需求,收集农户务工意愿,建立“双向清单”机制。农忙时统筹32户缺劳农户参与辣椒栽植、花椒采摘,同步开展技能培训;农家乐旺季优先推荐本地农户,年内带动120余人次就近就业。
2
做实农区服务,联动机制化解产业 “揪心事”
镇党委聚焦“种植难、销售难、就业难”痛点,将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就业帮扶贯穿服务全流程,打通“田间到市场”“培训到就业”的服务链条。
技术下沉解“种植愁”:依托联盟“专家+技术指导员”团队,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开设“田间课堂”12场,围绕红芪控水、花椒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农户580余人次,确保每户至少1人掌握1项实用技术。农忙时组织帮扶队,协助32户完成辣椒栽植,保障“农时不耽误、技术不脱节”。
产销联动化“销售忧”: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线上开展“米仓山农产”直播,技术指导员讲解种植技术与品质优势;线下协助合作社制定分级标准,对接周边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实现统一收购销售,让农户“种得好、卖得出、收益高”。
就业帮扶纾“增收难”:动态更新用工需求,技术指导员同步摸排就业意愿,建立帮扶台账。优先推荐农户到合作社、农家乐就业并开展岗前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与技术指导,年内帮助23人实现稳定就业。
3
创新联农模式,联动体系激活增收 “新动能”
镇党委以党建联盟机制为抓手,推动产业模式创新,实现技术、产业、就业协同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土地流转、供苗、技术管理”。技术指导员制定标准规程,合作社对接联盟销路,吸纳68户农户入社,农户获“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务工”双收益,户均增收3200余元。花椒合作社整合1.2万余亩资源,统一管护,2025年产业年收入达4800万元。
探索“农区产业+文旅”模式:技术指导员指导农家乐推出红芪炖鸡、花椒炒腊肉等“米仓风味”特色菜品,组织游客参与红芪采摘、辣椒酱制作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同时优先推荐农户在农家乐就业。今年“五一”农家乐日均接待超460人次,年内累计接待13800余人次,经营户户均增收4.8万元;协助农家乐升级“山景农家院”,游客停留时长延至1.5天,住宿预订率达62%。
如今的安化镇,红芪连片成海、花椒满枝飘香、辣椒硕果喜人,农家乐里尽飘农产鲜香。下一步,安化镇将持续深化农区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与技术体系,推动党建与产业、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陇南武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