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平塘县牙舟镇翁片村的刺梨基地已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将一颗颗刺梨果收入篮中。“今年又是好收成!我家种了351亩,已经卖出60吨,收入13.2万元。”种植户杨昌敏擦擦汗笑着说。
刺梨种植时间线:
1993年,黔南州在龙里县首次进行刺梨引种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
2000年,龙里县示范推广种植,后扩展到贵定县
2013年,黔南州出台《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刺梨种植版图不断扩大
2024年,黔南州12县(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达51万亩
金秋时节,黔南山野间一片金黄。
清晨,平塘县牙舟镇翁片村的刺梨基地已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将一颗颗刺梨果收入篮中。“今年又是好收成!我家种了351亩,已经卖出60吨,收入13.2万元。”种植户杨昌敏擦擦汗笑着说。
在龙里县洗马镇猫寨村的刺梨集中收购点,农户们有序进行登记、过磅、装车发运。村民田梦秀笑容满面:“我家种植刺梨已经10多年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猫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平介绍,该村共种植刺梨1500亩,年产量约500吨,140余户种植户今年预计户均增收近万元。
福泉葛洞村刺梨基地。
酸涩小野果,变身群众“致富果”,黔南州刺梨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该州12县(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达51万亩,以贵定、长顺、龙里、平塘、都匀、独山等6县(市)为主要分布区,鲜果产量10.8万吨、产值4.2亿元。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大户等)103家,栽植品种以“贵农5号”为主;累计建设有机认证种植基地26个共计7万亩,建设吨产园、千斤园56个共计4.7万亩;建设刺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70亩,收集保存省内外种质资源380份和刺梨太空种子繁育苗木520份。
自2018年以来,黔南州着力延伸刺梨产业链,重点做好基地提质和加工升级。
在龙里县,贵州恒力源集团建设标准化刺梨深加工流水线,创新研发膜浓缩提取工艺,让维生素C保留率高达95%。
贵州山王果集团生产车间。
在贵定县,贵州山王果集团2020年8月投入建设5G智慧工厂,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生产、品控、物流、仓储等10多项生产重要环节进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目前,黔南州拥有规模刺梨加工企业23家,规模以上10家,年鲜果加工能力27万吨、产品加工能力40万吨,已基本形成龙里冠山和贵定沿山两个刺梨加工集聚区。2024年,黔南州刺梨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销售额16亿元。
当前,创新正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8月,贵州亿欣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蔚醺浅啜刺梨红茶产品,将茶香与果香创新融合,一举拿下德国茶商5万美元的订单。9月,贵州山王果集团推出新产品刺梨冻活SOD精粹粉,每克单价近43元。自9月1日预售以来,半个月时间首批售罄,销售额达200万元。
将要进行加工的刺梨鲜果。
生产线飞速运转,刺梨鲜果变身为原浆、饮料、果脯、精油等琳琅满目的商品。黔南州每年投入超千万元资金,组织企业参展参赛,提升刺梨产品知名度。今年4月18日,“黔南刺梨号”高铁冠名品牌专列在贵阳北站首发,让黔南刺梨加速驶向全国市场。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均设立“黔南刺梨”销售专区,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打造“黔南刺梨”直播销售矩阵,产品销量节节攀升。
今年,黔南州预计刺梨加工产品产量10万吨左右,产品市场销售额约18亿元。从山间野果到富民产业,刺梨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种植端
科技赋能与生态种植双向发力
金秋九月,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十里刺梨沟硕果满枝。“我家种了150亩刺梨,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作为龙里县2000年首批“吃螃蟹”的人,茶香村种植大户燕启华尽显自豪。他的经历也体现出刺梨产业的富民效应。
龙里县林业局工程师陈光禄介绍,龙里县共有刺梨10.5万亩,种植户8000户3.2万人,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共带动5万余人就业,1000多人依托产业链延伸增收。此外,龙里刺梨基地还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期)名录”。
刺梨鲜果。
产业发展背后离不开技术加持。早期,野生刺梨果实病虫害率较高、品质差、产量低,一度限制规模化种植。转机来自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刺梨学会理事长樊卫国及其团队的科技攻关。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魏明艳介绍,该团队通过驯化野生刺梨、培育改良新品种,建起刺梨良种选育及优质丰产技术体系,研制刺梨产业技术标准6个,培育出刺梨优良品种4个,其中“贵农5号”和“贵农7号”刺梨及其配套技术于1993年开始在龙里县推广,随后逐步辐射至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0年,龙里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刺梨,产量大幅提升,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不少省内外刺梨种植户都到此购置刺梨苗。
为守住刺梨优良品质,龙里还将科技深度融入田间管理。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荣华介绍,谷脚镇累计完成2.38万亩刺梨低效林改造,提质增效1万余亩,通过“更新换代+土壤改良”让单产提升20%以上。记者在谷脚镇刺梨种植基地看到,灭虫灯、除虫黄板与无人机飞防组成生物防治网,从源头保障鲜果品质。当前,龙里县正以科技赋能生态种植,为刺梨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生产端
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交响共鸣
时下,正值刺梨鲜果丰收采摘季,在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镇梨韵香居作坊里,村民们遵循古法清洗、碎果、压榨,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酸甜香气。
作坊负责人闵方勇介绍,从20纪80年代的簸箕晾晒、煮制售卖、塑料袋储存,到20世纪90年代的手工压榨,传统工艺至今仍在这里延续。
贵州佳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受访者供图)
不远处,贵州佳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工厂里,机器昼夜运转。公司董事长闵海洋拿起一袋刺梨果脯向客户介绍:“我们坚持古法工艺,不添防腐剂,用质朴的方式保留本味。”
该公司2022年创办以来,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人工清洗到自动化烘焙的跨越。“现在公司年产值达4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还计划进军中欧、北美市场。”闵海洋说。
生产端的升级远不止此。在山王果集团,5G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种植、生产、运输等全环节。5G智慧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将鲜果加工成高品质原浆。
山王果集团工人包装刺梨产品。(受访者供图)
目前,该公司正加快新建卓越5G智慧工厂,通过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新工厂投产后,年处理鲜果能力将从目前的1万吨跃升至3万吨,年产值预计突破20亿元。”山王果集团董事长黄训才介绍。
传统作坊与智能工厂共同谱写产业新篇。目前,贵定县刺梨保存面积10.7万亩,2024年鲜果产量达4.38万吨;拥有8家SC证加工企业,年收购鲜果能力4.65万吨以上;还有60家加工作坊熟练掌握果脯制作技术,全县年加工鲜果能力超8万吨。
今年,该县将持续推进产业标准化,巩固种植规模,培育龙头企业,深入开展精准招商,打造优质果源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同时,积极推进刺梨加工园区建设,构建刺梨康养文化园,努力建成全省刺梨交易集散中心,全面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销售端
鲜榨果汁与精深加工都很圈粉
9月19日,在黔南州都匀市剑江大道旁的“米秀秀润”家庭农场直供店内,一筐筐刺梨鲜果整齐堆放在加工区一侧,3名顾客挑选刺梨装筐,等待鲜果现榨成汁。
“听同事说这家店的刺梨汁特别新鲜,是本地村民自家种的刺梨。”正在等候的顾客许曼云说,“以前还要托朋友从贵定带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现榨的,既新鲜又方便。”
店主蔡武是都匀市小围寨街道米秀村的刺梨种植大户,他和妻子种植了200亩刺梨,亩产近3000斤。以往都是等企业上门收购,今年8月夫妻俩决定转变经营思路,在城区开设加工坊,配置专业榨汁设备,开展鲜果现榨和刺梨干加工业务。“开业至今,仅鲜榨刺梨汁就已消耗5吨多鲜果。”蔡武说。
米秀村是都匀重要的刺梨产区,现有174户农户种植刺梨,总面积达3000亩,年产值约100万元。村委会副主任吴国忠介绍,村里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一方面积极对接企业、扩大订单规模;另一方面支持种植大户自建加工作坊,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众多合作企业中,本地刺梨精深加工企业贵州小茨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米秀村稳定的鲜果收购方。公司总经理余靖透露,今年已从该村收购刺梨鲜果20吨,是去年的10倍。目前,公司开发出刺梨原汁、刺梨原液、刺梨玻尿酸植物饮和青柑茉莉刺梨饮料4大系列共10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小茨科技公司在广州参加博览会。(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桃溪园、南州国际开设了线下体验店,每周还固定参加西山大桥非遗集市展销。”小茨科技桃溪园体验店负责人何昱锌介绍,“越来越多都匀人了解并认可我们的产品,回头客非常多。”
不仅如此,公司在电商等线上渠道同步发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刺梨营养价值高,契合大健康消费趋势,省外市场潜力巨大。”余靖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参加各类展销会10余场,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接下来,将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研发刺梨果脯等产品。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构建覆盖多层级市场的产品矩阵。
十条措施强力推动刺梨产业发展
近日,黔南州为加快推进刺梨产业提质增效,出台《支持刺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围绕种植、加工、销售、科技等关键环节推出系列支持政策,全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在稳定产业基础方面,该州明确要结合林耕置换稳定刺梨种植面积,并将占用耕地的基地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支持对现有基地分级提质改造,打造“千斤园”“吨产园”,鼓励通过流转、联合经营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流转5年以上的林地支持申请经营权登记,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带农能力强、亩产效益高的规模主体。
在产销衔接方面,黔南州将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明确保底收购价,稳定农户收益。每年组织产销洽谈会,并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对收购企业进行奖补,畅通鲜果销售渠道。
为推动产品多元化与安全管控,该州将以政策引导企业开发刺梨糖果、啤酒、酵素等7类精深加工新产品。同时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年度抽检,要求企业100%建立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并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拓展市场方面,州级将重点打造“黔南刺梨·地标产区”公共品牌,在交通枢纽投放广告,设立电商专区,推动产品进商超、进平台、进展会,并支持开展出口贸易。
金融支持方面,该州将扩大刺梨保险覆盖,推行愿保尽保。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订单抵押,对500万元及以下担保贷款执行费率不超过1%,并支持企业申请各类贷款贴息。
此外,该州还突出绿色导向和品牌建设,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对获证主体给予奖补,支持地理标志运用和“双标”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促进产旅融合,支持基地景区化建设,开发采摘体验、透明工厂等旅游项目。
在科技支撑上,该州将组建10个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延长产业链。东西部协作方面,每年州级统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重点支持基地提质、加工、品牌和市场拓展,助推黔南刺梨进入大湾区市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高荣华 虞思滔 李嘉琪 方亚丽
编辑 陈杨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