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石榴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话语表达。作为整体意象的石榴,象征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质,其多室多籽的形态特征,隐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石榴籽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的形态,诠释了中华民族共
作者简介
严庆,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文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石榴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话语表达。作为整体意象的石榴,象征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质,其多室多籽的形态特征,隐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石榴籽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的形态,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展现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整体性。在新时代语境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承载着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观,同时也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石榴籽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文化隐喻,它凝聚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合力。
关键词
符号话语;
石榴籽;文化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符号学视域下,石榴这一文明符码经历了从自然物象到政治象征的符号化演进。其能指植根于“千房同膜、籽籽抱合”的植物学特征,体现出多元共存、紧密相连的物理属性;其所指则指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与团结力这一价值传统,并在新时代语境下被进一步特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符号。具体而言,通过对石榴籽“籽粒共同体”的现代性重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具象化,从而形成一种可感知、可传播、可实践的文化—政治符号。这一符号不仅在国内民族团结叙事中发挥认同凝聚作用,同时在国际传播中承载文明互鉴与政治表达的双重使命,构建出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效度的意义生产体系。
一、石榴:人们共知的美好实物
(一)寄托愿景:从实物到符号
《辞海》释义指出,石榴亦称“石留”,不仅指石榴树本身,还泛指其花与果实。石榴之名源于安息(今伊朗一带),相传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引陆机《与弟云书》记载:“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其中“涂林”为中亚地名,可能是梵语“Darim”的音译,意即石榴。石榴树因其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其显著的耐旱性和耐瘠薄性使其能够在贫瘠的土壤甚至石砾滩地顽强生长,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生态适应能力。宋代医药学家苏颂曾描述道:“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这一记载生动地体现了石榴树易于栽培、繁殖力旺盛的特性。经过千年的栽培发展,石榴种植业已遍布中国各地。其中,中原地区是石榴的主要产区,尤以陕西临潼、河南河阴、山东峄城等地最具代表性。石榴因其能生、广生、易生而被人们广泛知晓。
广泛进入人们生活的石榴被赋予了美好的意涵。石榴树因其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备,常被栽种于房前屋后。蔡邕《翠鸟诗》中所言:“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石榴因其“多子多福”及开花红火的寓意,成为象征繁荣与幸福的庭院果树。这一植树习俗深入百姓生活,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皆种石榴”成为普遍现象。石榴树不仅美化家居庭院,更寄托着人们对丰收与美好生活的期待,兼具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美好寓意,成为人民大众共知共识的文化符号。
(二)赋予美好:从符号到象征
“物是我们遇到的东西,观念是我们投射的东西。”自然之物的文化意涵与其固有属性紧密相关,人们基于这些属性产生联想,借物寄意,因而使自然物象具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含义。石榴榴枝婆娑,花红似火,果实“素粒红液,金房缃隔”的形态特征被赋予幸福吉祥、繁荣美好的象征意义。古人通过托物寓意,将其内在品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榴文化,常用以形容和衷共济、团结向上的社会局面。
石榴同样象征着吉祥与丰收。石榴多籽的自然属性契合我国“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象征着子孙繁茂和家庭兴旺。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该观念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据《北史· 魏收传》记载,“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
石榴之美,不仅彰显于其果实的形态,更蕴含于文学与艺术寓意之中。梁元帝萧绎在《乌栖曲》中以“芙蓉为带石榴裙”形容女子的美丽与优雅。石榴果实晶莹剔透,汁液甘甜醇厚,被用来描绘女性美感和纯洁心灵。在维吾尔语中,石榴称“阿娜尔”,许多姑娘即取名为“阿娜尔古丽”(石榴花)、“阿娜尔汗”,用“阿娜尔”形容女性的窈窕美丽和心灵纯美。石榴之美、之寓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榴常常出现在年画、刺绣和瓷器等工艺品上,表达对家庭幸福和子孙满堂的期盼。这种符号意义通过文化传播,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核心理念产生共鸣,进而构建了石榴作为团结象征的文化意涵。新疆叶城所产的石榴,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在节日或重要时刻赠予亲朋好友,承载着祝福与团结的寓意。这种风俗凸显了石榴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俞正声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珍贵礼品中,一个石榴形状的国泰“榴”芳尊尤为引人注目,其寓意在于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石榴籽:
时代赋予的共拥共建美好象征
在社会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符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沟通和传递意义的工具,更是权力和社会认同的技术性工具。符号强调一种集体的性质与“我们”的东西,通过其外在形式,承载并传递了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叙事都有自我幻想的情结,都有让公民忠诚于国家的国民教育基地和国家的象征符号体系。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石榴籽”作为象征符号,其意义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呈现主题、凝聚共识、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
(一)凝心聚力:国家建设自上而下的符号需求
符号作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其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意义与价值。在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符号往往充当了象征的角色,通过语言、图像和视觉符号等方式传递政治理念和国家的价值观。塑造国民的国家认同主要是一个心理的和文化的渐进过程,涉及个体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依附感、忠诚感和归属感,因而通常难以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国家认同是需要建构的,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叙事切实转化为各族人民听得懂、愿意听、真正入脑入心入行的认知共识和行动自觉,须通过符号的外化,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物质形态,才能有效生发共情,让人们能够切身地感知“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状态。国家权力是抽象的,是看不见的。“在它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这一过程对于构建全体公民在政治领域中的定位感、方向感以及整体感至关重要。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文化符号是国家符号化的重要对象,话语符号成为象征国家权力的符号体系的重要内容。
人民对于国家有理性认知与情感期待,“在这个国家出生的人们会把他们的一些爱投向支持这个制度的各个象征:共同的名称、共同的英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话语中进行的。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具象化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识和指代象征,在构建国家认同、推动社会整合以及塑造集体身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宪法序言中鲜明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石榴籽”赋予了该法条具象化的体认与感悟,“石榴籽”的所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的状态与“多元一体”的结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话语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演进历程,即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外侮、捍卫领土完整与国家利益。正是通过这种共同奋进的历史进程,各民族人民生发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是在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复兴中缔结的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动诠释。“紧紧”内蕴了极强的凝聚力与紧密性,意指共同体内部深厚的联系与不可分割。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紧密接触,更象征着情感、认同和利益的高度一致。“抱在一起”是一个温暖、亲密的动作,象征着互相关心和支持,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抱在一起也象征着团结与合作。各民族由“晶莹剔透、紧密相连的百籽”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互相托举,共同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石榴籽”符号以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能指优势,反映了56个民族“紧紧抱在一起”的内聚态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和宣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理念与行动方向。
借助“石榴籽”的象征符号,将国家的理念、价值观以及目标具象化,增进了对共同体共有文化的同源性体认,共享了共同体的文化符号,使得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生产。
(二)团结一心:社会层面自下而上的符号建构
话语拥有文化价值,“不仅从情感上还从利益上固化着人们对所在的社会共同体即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认同,使这些社会共同体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符号建构的社会层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对国家和文化产生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通过特定的符号不断加深,进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凝聚力。“人是如此需要这一类的符号源(symbol sources)启示他去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作为认知整合的运作者,符号帮助人们完成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石榴籽作为象征符号,不仅反映了国家意志的单向性传递,也集中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此动态过程中,符号的意义与力量被社会成员共同建构和赋予,最终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这种共识不仅局限于符号本身,更扩展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认同。
当共通性、共享性符号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形成共识时,它能够推动社会成员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致,从而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石榴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因其高度的传播性、丰富的比喻意涵以及广泛的接受度,展现出“接天连地”的亲和力,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文化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符号通过反复不断地灌输主流政治意识和价值,使社会成员对国家政体的合法性、神圣性及文化认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石榴籽”符号业已成为强化国家认同、增进社会成员之间共同感知、互动与认同的重要纽带。这一符号的建构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推动,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文化认同累积。“石榴籽”的比喻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新疆的考察。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提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深受触动,并在随后的讲话中提出这一比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自此之后,“石榴籽”这一比喻多次出现在国内重大会议、民族地区考察等涉及民族议题的各种场合中,据笔者统计,这一话语共被提及16次。随着“石榴籽”象征在政策、媒体及公众层面的不断传播和推广,“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示范系列活动普遍开展,“石榴籽”话语也逐渐下沉至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唤起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成为各族人民情感的依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民众内心认同的纽带。各族人民通过共享这一符号,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价值共识。
三、石榴籽从常用话语转化为标志性话语的意义和机理
符号是内蕴文化的、更为理性的治理和建构手段,国家建设、民族建设进程始终伴随着符号系统的战略性塑造。通过将抽象价值具象化、理性秩序情感化的双重机制,符号成为弥合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认知图式的重要媒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普遍遵循“符号制度化”的演进规律:首先在文化传统中提炼具有原型特质的象征物,继而通过政治赋权将其升格为法定符号,最终通过传播实践实现从物理符号到精神象征的价值跃迁,为民众所体认、感悟。这一框架在跨文化语境中也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美国的白头海雕虽自1782年起即作为国玺核心元素彰显新大陆的力量与自由,但其象征意义得到官方认可却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沉淀,直至2024年拜登政府通过签署法案赋予其法定国鸟身份,方使这个文化意象完成了从民间象征到国家符号的质变。同样,我国的“石榴籽”话语符号也遵循“文化溯源—政治确认—价值转化”的三重演进路径,既根植于“千房同膜”的传统文化基因,又经由新时代民族政策的持续赋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符号,以“我们永远在一起”的坚定信念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标志性话语的形成: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
“石榴籽”从生活化的质朴比喻逐渐演变为国家层面的标志性话语,关键在于它能够激发全体人民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一符号借助石榴籽紧密相连、交融一体的特性,象征各民族团结一心,深刻契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在这一过程中,“石榴籽”不仅表达了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还成为促进国家认同的重要工具,其转化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于情感维度,“石榴籽”以比喻形式承载了各民族间的情感共鸣。其具象化、生活化的特质降低了民族政策的抽象性和距离感,在各民族间激发了强烈的共情。作为一种直观且可感知的符号,石榴籽形象地连接了个人与集体的情感体验,拉近了民族政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石榴籽的意义超越了其物质属性,成为促进民族间共情的重要媒介。
于价值维度,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文化与权力相互交织、动态演进的过程,认知、体悟文化符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历史连续感,生发共同生活的强烈愿望,进而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石榴籽”作为象征民族团结的符号,通过政策倡导、文化活动以及大众媒体的多维传播,不断被强化与再编码,逐步融入人们的内心体验。这种符号的传播和内化使国民体验到自己与同胞,甚至是未曾谋面的同胞具有手足之情,与民族或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因此,“石榴籽”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逐步深化,不仅扩展了其内涵,更升华为体现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性话语。这一符号的形成及其广泛传播,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也彰显了文化符号在凝聚社会共识与增强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二)标志性话语转化的动力机制:要素多维驱动与话语共建
“石榴籽”从常用话语到标志性话语的转化,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与国家认同共同驱动的结果,亦是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多维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民族性视角看,“石榴籽”延续了中华民族整体融聚发展的形象,体现出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向同行。作为本土化的象征符号,“石榴籽”根植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也关照了国家的现实需求,展示了中华民族是实的而不是虚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有机体而不是民族大拼盘,是在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复兴中缔结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作为有机体生命的形态“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与西方社会团结的象征,如“花环”“树根”“拼图”“马赛克”等折射出个体原子化的认同本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化具象表达不仅凝聚国内社会共识,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话语体系。这一话语转化的动力机制涉及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
首先,在政治设计层面,符号的社会化过程得益于顶层设计的推动。从党的民族政策到全国性的宣传活动,“石榴籽”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被不断赋予新的政治意义和情感内涵。国家领导人在重大会议等重要场合对这一符号的强调,通过政策文本、主流媒体协同推进,使“石榴籽”逐步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通过制度化手段确立象征符号的重要性。其次,在文化濡化层面,通过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号特性,使“石榴籽”迅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员、全体、全域传播的文化载体,增强了其作为民族团结象征的文化意义。再次,在社会驱动方面,各级社会机构、媒体平台以及文艺创作通过广泛的传播,使这一符号逐步下沉至基层和民族地区,拉近了符号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一体性、共同性,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最后,在教育培育层面,通过学校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双重作用,将“石榴籽”内化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显著增强了其话语的认同效应与实践效果。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将“石榴籽”育人工程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石榴籽校园”培育民族团结的“金种子”等实践,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进一步凝聚国民共识夯实思想教育根基。
(三)标志性话语的意义: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纽带
国家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精神纽带,特别是对于超大规模的共同体而言,其建设要依托特定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纽带联结和崇尚“在一起”的精神文化滋养。共同的符号、话语及价值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愈发显著。
“石榴籽”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标志性话语,承载了深远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意义。这一象征不仅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还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精神纽带。石榴以其“千房同蒂,十子如一”的特性,恰如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格局。各民族虽然有各自的传统和文化,但在长期交往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刻认识到自身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自己看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共同体,其形成体现了各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彰显这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联系。作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性符号,石榴以其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各民族团结统一、命运与共的内在联系,为各民族的情感、认知及行为深度融合提供了纽带。“石榴籽”通过其简单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将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不仅如此,“石榴籽”这一精神纽带也通过具体实践彰显其文化象征和社会功能。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通过政策宣传与高频使用,“石榴籽”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成为传播国家政体合法性、民族政策正当性以及核心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符号活动是社会文化的大规模累积活动,当符号重复使用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其意义就越来越富厚,最后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地方庆典及各种公共仪式中,“石榴籽”频繁出现,其象征意义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仪式性的符号力量在强化民族共识的同时,也在社会整体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石榴籽”作为文化桥梁,增强了民族共识和社会凝聚力,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通过这种象征的广泛应用,人民在统一的价值体系中找到了情感寄托和归属路径,各民族在精神文化的滋养中实现了更加紧密地团结。
“石榴籽”作为标志性话语,不仅是国家层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象征,也在民间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深远影响。它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推动着中华民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深度融合。国家话语与基层社会的文化实践相结合,使石榴意象成为民族团结的共享符号,并在不同层面形成互动和共鸣。在民俗文化表达体系中,“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成片的石榴林”这一观念是新疆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集体认知。作为乡土艺术的重要载体,新疆画家们以石榴为主题进行广泛创作,通过直观、生动的艺术表达,使“石榴籽”意象在基层社会得以有效传播。例如,阿布来提·穆萨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萨尼艳木·亚库甫的《石榴红了》,借助石榴意象展现了新疆人民像石榴籽般紧密团结、相互依存的社会图景。茹则瓦妮汗·库尔班的《石榴籽》则通过各族兄弟姐妹围绕石榴的画面,表达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依斯坎达尔·买买提的《石榴花开》延续了这一主题,以艺术语言呈现新时代背景下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现实景象。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农民画的表现内容,还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展览、公共空间装饰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使“石榴籽”美好寓意在基层广泛传播。同时,画家们的创作本身也是民族团结的实践,他们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用朴实而真挚的方式讲述新疆故事,使文化润疆的理念真正“润”入民间、“润”入心间。从侧面描摹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行动探索。
四、结语
标识性话语不仅推动国内民族团结建设,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中国知道石榴到世界知晓石榴,这一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民族工作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创新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至关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成为增强国际理解、减少文化隔阂的重要途径。然而,价值观、观点和事实信息的“硬核输出”往往受限,而感官和情绪等低阶认知元素更易跨越文化藩篱,成为“通用交流符号”。“石榴籽”这一标志性话语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构建了一座促进全球价值共鸣的桥梁,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紧密相连的寓意,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文化语境和实践基础。这一符号不仅以趋同的方向和巨大的合力推动国内民族团结建设ꎬ也成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重要传播载体。
在规模超大、文化多样、地域自然禀赋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建设民族共同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平稳有序、高质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符号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语言”。“石榴籽”烙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展现了文明互鉴与价值共识的实践路径。其精神特质不断赋予中华民族以共同体的内部格局、共同体的不竭动力、共同体的发展取向。为了更好地推动“石榴籽”在国际上的传播,需着重关注语言表达的生动鲜活以及传播内容的精准适配,使其符合海外受众的思维模式,避免抽象化、形式化。例如,通过国际论坛、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打造融通中外的民族议题新表述,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发展的好故事,让国际社会直观感受到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借助多元化传播渠道,把中国的理念主张传播得更远,把中国制度规则解释得更清楚,把中国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得更生动。
来源:幸福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