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立第一个突破1G的硬盘长这样,1988年出品,1.89GB,9.5吋,8片。看着不算大,其实圆的部分大概有一个大号高压锅那么大。是个手持风扇的话,正好适合大黄蜂Bumblebee吹风。
世界上第一个硬盘长这样,整个大立方体就是一个完整的硬盘。1956年IBM出品,只有5MB。盘片直径24吋,50片,重量超过1吨。
日立第一个突破1G的硬盘长这样,1988年出品,1.89GB,9.5吋,8片。看着不算大,其实圆的部分大概有一个大号高压锅那么大。是个手持风扇的话,正好适合大黄蜂Bumblebee吹风。
日立就不需要多介绍了,全球知名硬盘制造商之一,专长机械硬盘,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硬盘了。
1988年,日立推出首款9.5英寸硬盘驱动器H-6586,就是上边这个图。仅重不到80公斤,号称第一台人力可搬动的大型主机硬盘驱动器。每GB重量从121公斤锐减到42公斤,之前的硬盘哪怕容量没有1GB,最轻的也要100多公斤。
1989年,日立成立存储系统子公司日立数据系统,缩写HDS,专注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
1997年,日立获得TMR磁头技术专利,存储密度又一次得到显著提升。一体式硬盘盘片终于从可以踩着当飞盘变成了可以当化妆镜。为啥说一体式,因为之前昆腾推出过一款3.5吋插卡式。
1998年,日立推出全球首款12000转硬盘DK3F1,用15张2.5吋薄膜盘片实现了6.1GB的容量,安装在日立H-6593、6596高端存储系统上。之后不久,又推出只有9张2.5吋盘片、9.2GB容量的DK3E1T-91。介绍牌的大小是一样的,体积变化非常明显。
2002年底,日立以20.5亿美刀的价格收购了IBM硬盘业务,成立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GST。
在这一年,硬盘行业发生了一件当时全球喊打的事故。希捷、迈拓、西数在同一天公布了普通IDE硬盘的质保期限变化,从原来的三年变更成一年。IBM在年底公布了类似的质保方案。
2003年,HGST正式运营,日立持股70%,IBM持股30%,继承IBM与日立合计80年的硬盘专业技术,员工多达21500人。2005年底,日立完全收购IBM剩余股份,HGST成为日立独资子公司。HGST成立时占有全球磁盘市场60%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二。
8月,HGST宣布计划3年内将盘片生产从圣何塞和小田原市转移到深圳,方便在东南亚组装厂组装。日立深圳分公司现在还在,在卖安全设备、AI产品和电梯。
2004年底,深圳工厂首次开工生产,2006年全面投产,年产量占日立全球硬盘产量的50%。
之后的台式机硬盘延续IBM Deskstar系列,以高性能、大容量著称。比如腾龙四代Deskstar 1820GXP和腾龙五代Deskstar 180GXP。Deskstar代表桌面之星系列,数字代表最高容量,字母代表转速,GXP是7200转。
2005年,HGST推出业界首款体积纤巧的高性能1吋硬盘Microdrive,容量340MB-1GB,专门面向数码相机、PDA、MP3。这个是IBM的遗产,在HGST手上发扬光大了。同时,面向服务器领域的高性能机械硬盘Ultrastar系列,提供10000转和15000转的产品,满足数据密集型应用需求。
这一年,HGST推出多种新的技术。下落感应保护技术,硬盘下落时自动感应并启动保护装置,避免数据损失。低耗电技术,写入驱动IC耗电量从1W下降到0.38W,延长便携设备电池续航。垂直写入技术,与希捷同步宣布使用,将磁场方向从平行改为垂直,显著提升存储密度。
2007年,HGST的单碟1TB技术正式运用在产品上,推出首款突破TB级容量的机械硬盘。
2011年,很突然的,西数宣布用股票加现金的形式,以43亿美元收购HGST。
其实在之前的几年,西数已经收购了一堆公司。比如磁性介质制造商Komag、磁头制造商Read-Rite、固态硬盘商SiliconSystems。甚至试图收了希捷,最后因为反托拉斯法,未遂。于是西数又悄咪咪盯上了HGST,遂了,在2012年3月彻底完成收购。
西数收购HGST前,市值84.1亿美元,当时希捷市值63.2亿美元,收购后市值远超希捷,成为硬盘市场第一。
西数有点像那个谁,越收越稳,甚至在后来的2016年,把自己抵押出去换贷款,以190亿美刀的天价巨资收了固态业务排在它前边的闪迪。紫光投资38亿刀的事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是成了还是撤了,没有查到具体资料。
然后在2017年又想收东芝的存储业务,未果,但是两家有了个娃,就是铠侠。2018年东芝把铠侠卖给了贝恩。看着铠侠做起来,西数又馋了,开始以渗透式尝试合作。但是海力士是贝恩的……最终,又被反托拉斯法拍了回去。
再然后,西数悟了,把硬盘部分和闪存部分拆成了两个部门。
有很多老用户,现在仍然在使用HGST的老硬盘。
来源: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