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体不舒服先问问AI”,逐渐成为不少人当下的习惯性操作。2025年初长沙的廖女士(化名)因过度依赖AI问诊,让持续八个月的咳嗽拖成了重症——经医院检查,她被诊断为“双肺多形性病灶并多发厚壁空洞形成”,高度怀疑继发性肺结核,目前已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身体不舒服先问问AI”,逐渐成为不少人当下的习惯性操作。2025年初长沙的廖女士(化名)因过度依赖AI问诊,让持续八个月的咳嗽拖成了重症——经医院检查,她被诊断为“双肺多形性病灶并多发厚壁空洞形成”,高度怀疑继发性肺结核,目前已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廖女士回忆,八个月前她开始出现咳嗽等轻微症状,未出现发烧、咯血等表现,便没有引起重视。随后咳嗽加剧,她多次通过手机AI问诊平台自我诊断,并依其推荐网购药物治疗,陷入“服药缓解、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直至近期症状显著加重才选择就医。
9月23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廖女士的接诊医生,长沙市中心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裴异。裴异表示:“AI问诊再智能,也做不到医生的‘望触叩听’,存在三大‘硬伤’。”
一、AI“看不见也摸不着”。医生面诊时,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触摸皮肤温湿度、有无活动障碍等;用手指叩击患者的身体脏器或骨骼,判断有无疼痛;用听诊器听呼吸音、心跳声。这些动态的、直观的体征信息,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而AI只能依赖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推断,若用户描述不准确,比如把“胸闷”说成“胸痛”,或遗漏重要细节,很容易给出错误结论。
长沙市中心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裴异(右一)在病房讨论病情。受访者供图
二、AI缺乏病情等整体判断能力。“医疗不只是看症状,还要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过敏史甚至心理状态。”裴异表示,像廖女士这样的情况,AI也无法主动追问“是否接触过结核患者”“近期有无乏力、午后低热”,极易遗漏重大诊断线索。
三、AI不承担医疗责任,无法开具处方。裴异提醒,AI提供的“诊断建议”仅为参考,不具备法律效力,也不承担任何医疗后果;而医生的诊断,是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实验室检验(如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如CT)得出的,且开具处方需严格遵守医疗规范,确保用药安全。“廖女士自行购买的止咳药,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掩盖了肺结核的进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不过,裴异也提醒,AI在医疗过程中仍具辅助价值,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患者可通过AI了解疾病的预防知识(如“肺结核怎么传播”)、整理就诊前的症状清单(如“咳嗽多久、有无伴随症状”),帮助提高面诊时的沟通效率;对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居民,AI也能作为科普工具,引导其及时就医。
“像肺结核这类慢性传染病,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裴异特别提醒,如出现持续咳嗽咳痰超过两周、咯血、午后发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结核病,务必尽快至呼吸科或结核专科就诊。“AI能帮你‘查资料’,但不能替你‘看病’。真正的诊断,离不开面对面的沟通与专业检查的支持。”
来源:崇信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