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唐露露:共创共享,建一座理想的农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5:09 1

摘要: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

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唐露露

乡间巾帼主理人要具备推介能力,知道市场在哪里,营销出口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乡村振兴,焕发土地的生机。

“在没有真正理解农场前,我认为农场靠单个项目就能盈利。如今,我把农场当作一个整体来运营。”句容田也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露露通过优质的农产品吸引客户来到农场,链接起餐饮、研学、旅游等项目,每个项目互相促进,农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把想象中的农场变为现实

唐露露出生于扬州,2006年考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留在句容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给道路、景观做规划时,她经常去农村。2021年,唐露露在距离句容城南约5公里的地方看到一片500亩的荒地。“出于职业习惯,见到那片闲置土地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来做规划,它会是什么样子,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座农场。”

和丈夫商量后,唐露露决定承包下那片土地,起名田也农场。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规划落地,希望能打造出一座理想的农场。按照规划,田也农场分为稻田区、果树区、蔬菜区以及水产区,唐露露还种植了柳树、紫叶李、乌桕等景观树。“我们农场没有大片的花海,所有能开花、能观赏的都是农作物。我希望游客能在田园风光中感受农耕文化,过慢生活。”

但具体落地时,唐露露因欠缺专业知识走了不少弯路。“我们最初种下的桃树、草莓长势不好,向江苏省农科院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求助后才了解到,农场的土壤贫瘠、透气性差,要先通过加入有效微生物群和发酵物进行土壤改良。”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唐露露花了半年的时间摸索土壤问题。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在农场里走上几圈,观察农场的各个角落,思考农场的发展方向。

开发项目,把农场推介出去

过去的工作经历让唐露露在市场推广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她没有等农场建好再推向市场,而是随着农场的建设、项目的落地,分批次向外推广。“一期是餐饮区,还有一块草坪,建好后,我们就积极和机构、学校对接合作,很快就承接到一所学校的家委会活动。”在唐露露看来,活动虽小却能积累经验和口碑。每次活动结束后,她都复盘,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完善。

唐露露组建了一支八人团队,包括学农业技术的大学生、擅长新媒体营销的95后以及热爱自然教育的亲子活动策划师。“他们被工作环境吸引来到农场,但要留住这些年轻人,得让他们在农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为此,唐露露引入“稻鸭共生”“鱼稻共生”等生态农业技术,带领团队积极链接资源,跟高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

在唐露露看来,很多中小学生对农业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本上,而她想要通过研学搭建从土地到课本的桥梁。她带领团队设计出一套由课程导入、实地感受、课后感悟组成的研学课程体系。比如在稻田赤脚摸泥鳅的研学,课程导入阶段会问孩子们“泥鳅是什么形态”“身体的弯曲度”等问题。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田地里摸泥鳅,体验过后会收到一些小卡片,要回答“摸到泥鳅后它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你觉得泥鳅在泥塘里翻了多少次”等问题。“认识泥鳅是来自课本中的知识,我相信通过研学,孩子们对于泥鳅以及它的生长环境会有更多的认识。”根据季节,唐露露会设计不同的研学课程。“比如春天有播种、插秧活动,到了秋天,农场的红薯熟了,我们的研学就会开展挖红薯、烤红薯、制作红薯披萨的活动。”

农场的产出越来越多,唐露露又适时推出提货券预售活动。顾客只需要提前预约,就可以凭提货券购买农场当季产的水果、蔬菜、鸡鸭鹅等。“这个活动吸引了句容本地和南京的很多客户,他们的黏性很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

凝聚青年力量,一起建设乡村

2025年暑期,唐露露带领团队策划推出“小小农夫一日营”活动,每个周三接待几十位小朋友。他们一早来到农场,上午放松身心,在自然环境里跳操,去地里采摘,用大锅灶做饭,体验农场生活;下午在泥塘里踢球,制作竹筏、投石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对喜欢的表达很简单,就是下次还要来。”送走了孩子,到了晚上,田也农场则换了样,灯光展、打铁花、火壶表演、后备箱咖啡、草坪音乐会,吸引着年轻人前来游玩。

田也农场自创办以来,举办了500场研学活动,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就业。田也农场被评为“国家良种树种林木良种区域示范点”,唐露露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新农人”,入选 2025年度江苏省“乡村合伙人”计划培育对象。

在当地妇联的组织下,唐露露和回乡创业的小伙伴进行合作,建立了新农人合伙互助网络。“有的负责水果种植技术指导,有的分享电商运营经验,而我们提供研学场景和销售渠道。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伙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收益。”唐露露在农场设立了“优质农产品专区”,让来研学的家庭不仅能体验农耕文化,还能品尝到最新鲜的葡萄、草莓、有机大米。在她看来,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代销,而是资源共享、渠道共建、品牌共赢的合伙模式。“未来,我们会把这种合伙模式推广到更多乡村领域,凝聚更多力量,一起建设乡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