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把优质文化资源持续、精准、高效地输送到基层,既是供给方式的升级和资源空间的转移,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它把文化从“送下去”的外生变量转变为“长出来”的内生机制。这一过程强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深层逻辑
□崔 娜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把优质文化资源持续、精准、高效地输送到基层,既是供给方式的升级和资源空间的转移,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它把文化从“送下去”的外生变量转变为“长出来”的内生机制。这一过程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注重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制度保障与数字赋能,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持续生长,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格局。
文化价值普惠:以文化赋能重构基层治理的价值闭环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不是简单的福利配给,是通过制度化的资源直达,把原本集中于城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村等基层的群众可及、可感、可再创造的资源,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再生产——既将文化权利转化为普惠性的治理价值,又通过基层实践反哺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价值赋予—实践落地—意义强化”的闭环。
从权利价值看,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一战略直指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资源下沉消除文化服务的层级壁垒,让全体人民在文化享有上实现均等化。
宁夏首届非遗展演进社区
从治理价值看,它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内涵: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凝聚共识的治理工具。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通过系统化的供给设计,将主流价值、红色基因、文化根脉有机融入基层文化生活,既抵御了低俗文化、错误思潮的渗透侵蚀,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思想共识,使基层文化阵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文化资源转化:以资源流动激活基层发展动能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关键是实现多方协同,推动文化与教育、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深度融合,释放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成为撬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资源下沉的过程也是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拓展文化市场边界、改变受众行为方式的过程。通过政策引导与模式创新,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基层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拉动文化消费升级,更能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为基层经济注入新动能。
从双向建构看,它激活基层本土文化的再生产,将民间智慧、地方知识通过资源积淀提炼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为抓手的国家叙事,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反哺,使文化再生产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价值共创”,最终转化为基层发展的动能。
文化代际传递与创新发展:以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的时代性延续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传统活化”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与创新发展,构建“传承—转化—创新”的再生产链条,让文化根脉在基层延续并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从传统转化看,它为文化传承提供再生产路径:通过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使文物、技艺、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进入基层生活,在创新转化中与当代价值契合,让文化根脉在基层完成“从过去到现在”的再生产。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通过现代技术赋能与表达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衔接、与现代价值相契合,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文化根脉在基层得以延续,使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备时代性。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深层逻辑,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对文化权利普惠、文化资源转化、文化认同建构等命题的系统回应。它呈现为一种“价值—效益—传播”同频共振的现代文化治理形态,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转化为可感知、可衡量、可持续的现代治理形态。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EH234。
来源:经济大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