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见证唐诗兴盛辉煌的地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4:58 1

摘要:2025年9月23日上午,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第十一期《诗词论坛》,在省老干部活动学习中心政四街一号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举办。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顾问宋宗祧老师讲授了《聊聊郑州的唐诗之盛》。

郑州,见证唐诗兴盛辉煌的地方——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第十一期《诗词论坛》

2025年9月23日上午,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第十一期《诗词论坛》,在省老干部活动学习中心政四街一号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举办。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顾问宋宗祧老师讲授了《聊聊郑州的唐诗之盛》。

宋宗祧老师是我们熟知的文化学者,二十年前,他提出嵩山是中华民族父亲山,之后又写出了115万字的《还原武则天》。对一些人诟病郑州缺乏文化底蕴一事,宋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从诗圣杜甫是郑州巩义人、郑州登封是律诗重要发源地之一、郑州超一流诗人频出等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郑州的唐诗之盛,内容详实而深刻,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郑州在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宋老师说,“诗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诗圣”的出现必然有一个“诗盛”的社会基础。不是我故弄玄虚,“圣”“盛”两个字虽然音同义不同,但其义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即有相通之处。盛者,繁盛、强盛、盛大;而“圣”则是神圣、超凡、崇高。盛为圣的条件,圣为盛的必然。只有诗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盛,才会“众星拱月”出现“圣”;就是说,诗圣不会无端冒出来,必然出在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地方,其时、其地之诗歌必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远远超出了其他时代、其他地方。这个时代,就是伟大的大唐;这个地方就是人杰地灵的郑州。但也可以反证,即诗圣出在郑州,就说明郑州,包括其周边地区,尤其是洛阳、开封,甚至整个中原地区,在唐朝是“诗盛”的地方。

关于大唐最著名的两位诗人的评价,宋老师说,中国有句俗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第一次把李白与杜甫并称的很可能是中唐的元稹,他16岁时写的《代曲江老人百韵》就说“李杜诗篇敌”,但在《唐杜工部员外杜君墓志铭并序》中他又说,杜甫的诗比李白好得多。同样,白居易也在《与元九书》称赞李白“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但接着又说“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则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人一样伟大。但在宋人看来,杜甫比李白更高一筹。到了明清,杜甫更是超越李白,而且超的不是一点点。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认为:“上面说的都是古人的看法,我们没必要必须遵循它……一般认为,李白、杜甫同样是很伟大的,用郭沫若的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载《人民政协报》2025年5月14日讲坛版)但如果一定要你在李杜中选一位,你会认为谁更伟大呢?宋老师认为,“第一”一定是杜甫。为什么?三个字:人民性。因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比拼到最后,才华和艺术成就已经退居第二位了,人民群众更看重你的品德,为谁说话和为谁服务。在这里我认为,评价李白杜甫,在所有人中,鲁迅的评价是站位最高、说得最好、最具洞见、最戳中事物本质的“绝对正确”的天花板之言,没有之一。他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梢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还活在我们堆里”啥意思?不就是接地气嘛!

杜甫的人品是几近完美的。就拿我们谁都绕不开的家庭生活来说,在唐朝几乎所有一流诗人中,夫妻关系最和谐的是杜甫。数他的诗写妻子的次数最多,形象最好。他既没有纳妾,也没有婚外情。所以,杜甫的伟大也是独树一帜的。有人说,李白的诗是天才之作,学不来;杜甫的诗是刻苦之作,能够学。这个说法确实不敢苟同。不是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嘛,写诗真正难学的不是形式而是风骨。陆游也说“功夫在诗外”。从宋朝开始,许多大家都提倡学诗要先学老杜。学杜甫什么?我想,首先是学习杜甫的人品,其次才是学习他的写作方法。我不敢说杜甫是完人,但如果这个世上有完人的话,那么杜甫就是离完人最近的人。试问,这样的诗圣,谁敢说好学?所以,真正难学的不是李白和李白的诗,而是杜甫和杜甫的诗,特别是他的品德最难学。我们不应从古人“品一才二”“德重于艺”(德为艺帥,德为艺骨)的优良传统后退。这样说倒不是说李白的品德有什么不好,而是相比较而言之。总之,我坚信,诗圣不二出。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不仅是我们郑州的骄傲、中原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宋老师接着说,我们只所以推崇唐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律诗。律诗又叫近体诗,是在武则天时期定型的。初唐时期,与四杰同时,且在诗歌方面的贡献、成就不亚于四杰的还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其后更有为律诗定型作出杰出贡献的河南籍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被后人称为“律诗之祖”。其中沈佺期是今安阳内黄人,宋之问是今郑州登封人。其时,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洛阳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而且包括“沈宋”在内的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也大都是在洛阳进行的。再说,登封那时也属于洛阳管辖。所以,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律诗的发源地在洛阳。但为啥我在这里又说郑州登封是律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呢?请注意这个“之一”,绝对不能漏。因为登封虽然在律诗的定型和发展中地位很重要,但还是不能与洛阳争锋。就是说,除了洛阳,登封是妥妥的无可争议的“金二哥”。具体说有以下三点。1.“沈宋”中的宋之问是登封人。2.嵩山石淙摩崖石刻见证律诗“襁褓(qiǎng bǎo)之中”的样子。3.郑州嵩山是优秀诗人的“孵化器”。宋老师继续说,大唐的郑州,是一个诗歌的伊甸园。从朝堂宰辅到乡村平民,郑州籍的优秀诗人遍地开花。巩义(原巩县)不仅有杜审言、杜甫祖孙,还有被两《唐书》称为“与王勃齐名”的诗人刘允济。就连当时的巩县县令高瑾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4首。荥阳不仅有朦胧诗鼻祖李商隐、诗豪刘禹锡,还有宰相诗人郑畋(tián,僖宗朝)、画家兼诗人郑虔(qián)等。新郑有诗王白居易,中牟更绝,一个平民作的诗就能“咏流传”。补锅匠胡令能人称“胡钉铰”,由于种种原因,他留下的诗作不多却都是精品。比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入选了当今的小学语文课本。还有《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niān)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也是视角独特,妙趣横生。《全唐诗》同样存其诗4首。

宋宗祧老师最后重点介绍了王维的情况。王维是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2024年12月,宋老师在《日本华侨报》《郑州日报》上发文《王维是登封

人》。根据有五:①王维《请施庄为寺表》。据《新唐书·王维传》:“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王维在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即嵩山名寺主持普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大照禅师终于都城(洛阳)兴唐寺,年八十九。由大照禅师去世时间公元739年往前推三十余年(39年~31年),推出的结果是久视元年(700年)~景龙二年(708年)年。王维的年纪是0~8岁。如果再按照《旧唐书·普寂传》“及神秀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的记载,王母师事大照禅师的时间应从神龙二年,即706年开始,这时王维是6岁。在唐朝那个时代,只要能够找到一个人少年时代(十二三岁之前)与他父母生活的地方,一般而言,那就是他的家乡。②王维《早秋山中作》。此诗首联“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就把王维的故乡说得很明白了,他的故乡在嵩山东溪。③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王维深情回忆他与温古宗兄少年在嵩山游玩的情况:“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好依盘石饭,屡对瀑泉渴。”不仅如此,王维还表示,他虽然离开了,但山中的“荆扉”仍会打扫干净,公务之余还会回来与兄弟叙旧。这就说明,这处“荆扉”就是王维的家。④王维的履历。 查王维的年谱、诗文,没有一次回河东的记载,说明他与那个地方没有生活、亲情的关联。相反,王诗经常提到的地方是嵩山、洛阳、东溪、颍阳等。光东溪就有三次之多。比如王维的《归嵩山作》。一个“归”字,就说明他有家在嵩山,否则就不能说“归”。⑤王维的朋友圈。 在王维的朋友圈里几乎找不到蒲州人。相反,籍贯在嵩山,或者说洛阳周围的人很多。如祖咏、李颀、殷遥、崔兴宗等。王维几乎所有与家乡有关的信息都指向了嵩山,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维出生于登封。

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樊化江会长主持了会议,省直各学会、诗社有近50位会员和诗词爱好者冒着绵绵秋雨前来听课。大家一致反映,原以为郑州只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没想到郑州在唐代的时候诗歌地位这么高,这么繁盛和辉煌,在诗词历史的长河中群星璀璨,有世界级文化名人诗圣杜甫,还有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王维、宋之问等超一流的诗人,让我们倍感骄傲。这既是我们继往开来,从事诗歌创作的丰厚资源,也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的动力。特别是我们这些老年诗词爱好者,要以这些先贤为榜样,互励共勉,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这期《论坛》大家收获满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来源:周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