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人健康评估:如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出行前务必咨询医生,携带足量日常药品,并了解目的地的医疗资源情况。
一、 出行准备篇:有备无患
1.个人健康评估:如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出行前务必咨询医生,携带足量日常药品,并了解目的地的医疗资源情况。
2.应急包必不可少:
医用口罩、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
常用药品:感冒药、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抗过敏药、晕车药、创可贴、碘伏棉棒。
慢性病用药:确保带足整个假期加额外几天的药量。
防蚊驱虫用品:特别是前往南方、山林、水域地区。
防晒用品: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防止晒伤。
二、 饮食安全篇:防止“病从口入”
假期聚餐多,食品安全风险高。
1.预防食物中毒:
选择正规场所: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避免光顾无证摊贩。
注意食物状态: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如刺身、半生牛排)、不新鲜的或变味的食物。
生熟分开:无论是在外就餐还是自家做饭,都要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野餐慎选食材:户外野餐时,不要携带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如蛋黄酱、奶制品)。
2.应急处理:
症状: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立即停止进食:怀疑导致中毒的食物。
保留样本:将可疑食物打包,以便后续检测和诊断。
及时补水:呕吐腹泻会导致脱水,应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
何时就医:症状严重者(如频繁呕吐腹泻、发烧、脱水虚弱、便血)应立即就医。
三、 出行健康篇:应对旅途不适
1.晕动症(晕车、晕船、晕机):
预防:出发前不宜过饱或过饥;选择靠前、靠窗、与行驶方向一致的座位;途中闭目养神,避免看手机/书;可使用晕车药、晕车贴。
应急:发生眩晕恶心时,尽量注视远方固定物体,保持通风,必要时请求停车休息。
2.中暑:
高风险环境: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下长时间活动。
症状: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体温升高,严重者意识模糊。
应急处理:
转移: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
降温:解开衣领,用冷水、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散热。
补水: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电解质水),不要狂饮白开水。
送医:意识不清或高热不退,立即拨打120。
四、 意外伤害篇:常见外伤处理
1.扭伤/挫伤:
记住“RICE原则”:
Rest(休息):立即停止运动,制动休息。
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伤处20分钟,可多次重复,减轻肿胀和疼痛。
Compression(加压):用弹性绷带适当包扎,提供支撑。
Elevation(抬高):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注意:切勿立即揉搓或热敷,会加重肿胀。
2.烫伤:
口诀“冲、脱、泡、盖、送”:
冲: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处至少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
脱:小心脱去或剪开伤口处的衣物,切勿强行剥离。
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
盖: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
送:严重烫伤(面积大、深度深)立即送医。
禁止:不要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土方,容易导致感染。
3.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意识清醒的成人及儿童:施救者站于患者身后,双臂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拳眼放在患者肚脐上方两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用力向患者的后上方冲击性挤压。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对于婴儿:采用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法。
对于自己:可自行用椅背、桌角等坚硬物体顶住上腹部,进行快速冲击。
五、 疫情防控篇:不容松懈
虽然新冠已乙类乙管
但秋冬季仍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
1.良好习惯:
勤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设施后、餐前便后。
常通风:在住宿地点和室内场所,注意定期开窗通风。
戴口罩:进入人群密集的密闭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商场)建议佩戴口罩。
2.如有不适:
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建议居家休息或及时就医,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总结:国庆健康安全口诀
出行准备做周全,应急药品随身带; 饮食卫生记心间,生冷变质要避开; 高温中暑要提防,补水降温动作快; 扭伤烫伤莫慌乱,科学处理记步骤; 人群密集戴口罩,勤洗双手常通风;
遇事冷静莫惊慌,及时呼救120。
祝大家都能有一个
安全、健康、快乐的国庆假期!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