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文|紫苏
编辑|紫苏
不少人一看到脸上长出老年斑,就开始各种偏方齐上阵,牙膏、白醋、土办法全试个遍,结果钱花了、心操了,斑却一点没淡。
尤其是“牙膏能去老年斑”这种说法,传得神乎其神,很多人深信不疑。但医生却提醒:这种做法不仅没用,还可能伤害皮肤。
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医生点出了三种科学、安全又靠谱的方式,关键还不难做到!
老年斑,医学上称为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表皮肿瘤。
它们通常呈现为棕褐色或黑色的斑点,表面略微隆起,有时还带着油腻感或粗糙的触感。
虽然名字里带个"老"字,但它其实不只光顾老年人。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年过花甲才会长老年斑,实际上30-40岁的人群就可能开始出现。
这些斑点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基因是先天因素,而长期日晒则是加速它们出现的催化剂。
此外,皮肤老化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的成熟延缓,以及荷尔蒙分泌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老年斑的产生。
老年斑虽然不疼不痒,但出现在面部特别是显眼位置时,确实会影响外观。
尤其是当它们成群结队出现时,更让不少人感到困扰,急于寻找祛除方法。
牙膏祛斑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支持者声称,牙膏中含有的摩擦颗粒可以去除角质,美白成分能淡化色素沉着,而薄荷或其他清凉成分还能收缩毛孔。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牙膏确实能清洁牙齿表面的污渍,但皮肤与牙齿的结构完全不同。
牙膏只能作用于皮肤最表层,根本无法深入到黑色素所在的基底层。
更糟糕的是,牙膏中的摩擦剂和表面活性剂会破坏皮肤天然的保护屏障,导致水分流失,引发干燥、发红和刺痛感。
一位坚持使用牙膏祛斑一个月的求美者,不仅发现老年斑没有任何减轻,反而出现了皮肤泛红、灼热、瘙痒等过敏反应,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脱皮现象。
这种情况下,原本只是影响美观的老年斑,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皮肤健康问题。
除了牙膏,生姜和红霉素软膏也是民间常用的祛斑偏方。这些方法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生姜确实含有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黄酮类物质,理论上对淡化色素有一定帮助。
但直接将生姜汁涂抹在脸上,其中的姜辣素会强烈刺激皮肤,容易引起红肿、灼热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色素沉着加重,适得其反。
至于红霉素软膏,它是一种抗生素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老年斑与细菌感染毫无关系,使用红霉素软膏不仅无法祛除老年斑,长期滥用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影响今后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时的治疗效果。
这些偏方之所以流传广泛,部分原因是它们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看似无害。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在偶然情况下经历了老年斑自然消退或变浅的过程,却错误地将功效归功于这些偏方,从而导致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虽然大多数老年斑是良性的,但某些情况下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除恶性变化的可能。
当老年斑出现以下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咨询皮肤科医生:
斑点突然增大或形状变得不规则;颜色明显加深或变得不均匀;表面破溃且长时间不愈合; 周围出现卫星状小黑点; 斑点出现出血、瘙痒或疼痛感。
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癌的风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部位出现的色素变化可能是内脏疾病的信号。
例如,嘴唇上出现的黑斑可能提示肠癌风险;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出血点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有关。
面对老年斑,放弃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才是明智之举。
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药物治疗方面,维A酸类药物如他扎罗汀凝胶,可以促进皮肤细胞更新,加速老年斑的脱落。
不过,这类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
物理治疗方法则包括:
液氮冷冻治疗:通过极低温使老年斑组织坏死脱落;调Q激光:利用激光能量破坏色素细胞,适合较小的老年斑;
强脉冲光:能有效淡化色素沉着,同时改善皮肤质地;电灼治疗:适用于较小且数量少的老年斑。
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老年斑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个人皮肤状况由专业医生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做好日常防晒工作是预防老年斑的关键。
此外,保持适当运动,补充维生素E,定期进行面部按摩(俗称"干洗脸")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缓皮肤老化过程。
面对老年斑,科学认知远比盲目尝试更重要。那些看似简单方便的民间偏方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皮肤问题。
健康的皮肤需要科学的呵护,而不是随意的"实验"。
当发现皮肤问题时,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才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或造成二次伤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美国皮肤病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皮肤健康指南、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平台、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来源:在雨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