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今日头条的用户和创作者注意了!9月下旬,中央网信办刚部署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紧接着今日头条安全中心也升级了内容审核标准,近期因违规被限流、禁言甚至封禁的账号数量明显增加。这可不是“小题大做”,从身份核验到内容创作,新规
各位今日头条的用户和创作者注意了!9月下旬,中央网信办刚部署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紧接着今日头条安全中心也升级了内容审核标准,近期因违规被限流、禁言甚至封禁的账号数量明显增加。这可不是“小题大做”,从身份核验到内容创作,新规把红线划得清清楚楚,要是踩中一条,辛苦经营的账号可能转眼就“报废”。今天咱们用大白话把关键规则拆透,教你怎么守住账号“生命线”。
一、身份认证:“匿名玩头条”的时代彻底结束
从2025年7月15日起,《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已经正式落地,现在在头条做任何“关键操作”都绕不开实名。不管是注册新账号,还是给老账号开通直播、商品橱窗、付费专栏这些功能,必须用真实姓名+身份证完成核验,没有例外。
别抱着“随便填个信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现在的核验系统直接和公安系统联网,信息真假一秒就能核查。要是被发现身份造假,账号会立刻被锁死发布、互动等核心功能,严重的直接注销。可能有人觉得“我就是看个新闻,用得着这么严吗?”但平台治理要的是“全量覆盖”,身份真实是所有网络行为的底线,普通用户和大V一视同仁,谁都不能搞特殊。
二、内容创作:三类“高危操作”碰了必被罚
头条是内容平台,但现在早就不是“啥都能发”的年代了。结合网信办专项行动要求和头条近期处罚公告,这三类内容已经成了“零容忍”项,碰一次就可能影响账号生死。
1. AI内容不标注、虚假信息瞎编——直接踩雷
现在不少人用AI写稿、做视频,但新规把“AI使用规矩”卡得很死。头条明确要求,凡是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必须在标题或开头醒目位置标清“AI生成”[__LINK_ICON]。要是用AI写了篇“独家报道”却装作原创,或者用AI合成虚假的事件画面、专家发言,一旦被平台检测到,轻则内容下架、账号限流,重则直接禁言。
更不能碰的是编造虚假信息。今年4到6月,光是微信平台就因不实信息处置了5016个账号,头条的审核标准只会更严。像瞎编“某地发生安全事故”“某产品致癌”这类内容,现在审核系统能自动抓取关键词和信源,发出去不仅没人信,账号信用分还会直接清零。别想着靠虚假信息“博眼球赚流量”,流量没到手,账号先没了,纯属得不偿失。
2. 专业领域内容:没资质绝对不能瞎聊
要是想在头条聊财经、健康这类话题,现在必须“持证上岗”。新规明确要求,讲股票、基金得有证券从业资格证,讲疾病治疗、养生调理得有医生或营养师资质。没有资质还硬要当“专家”,比如冒充“投资顾问”兜售荐股服务,或者瞎给人开治病偏方,用户一举报一个准,平台直接按“违规创作”永久封禁。
可能有人觉得“我就是分享个人经验”,但现在用户对专业内容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没资质的“野路子”内容不仅没人看,还会扣账号信用分。真有这方面专长,先把资质办下来再创作,既合规又能攒口碑,比“无证上岗”靠谱多了。
3. 挑动对立、传负面情绪——账号直接“凉透”
9月22日网信办启动的专项行动,重点就是打击挑动群体对立、宣扬恐慌焦虑的行为。像“某地人都不行”“某职业全是骗子”这类引战内容,或者故意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的帖子,现在都是“露头就打”。之前湖南就有网民利用AI创作涉赛事的地域对立内容,直接被网信办约谈,账号也被处置[__LINK_ICON]。
不管你有多少粉丝,只要发了这类内容,平台会直接限流,情节严重的当场注销账号。头条是交流平台不是“骂战战场”,靠引战博眼球的路子早就走不通了,踏踏实实做有价值的内容才是长久之计。
三、互动环节:评论区“乱说话”同样要担责
很多人觉得“发内容要小心,评论区随便说”,但新规把评论区也纳入了严管范围。现在在评论区骂脏话、人身攻击,被举报后轻则删评、禁言几天,重则影响账号整体权重,导致你发的内容没人看。
更不能在评论区散布谣言,比如在热点新闻下编“内幕消息”,或者传播没证实的小道消息。这些行为看似“不起眼”,但都在平台的监测范围内,一旦触发规则,照样会被处罚。评论区是交流的地方,不是发泄的渠道,管好自己的“嘴”才能保护好账号。
四、版权与转载:“随便搬内容”迟早栽跟头
有些创作者图省事儿,喜欢“搬运”别人的文章、视频,现在这种做法风险极大。新规对版权保护抓得更严了:转载内容必须清晰标注原始来源,要是隐去来源、冒充原创,被版权方投诉后不仅要赔钱,账号还会被扣分。
就算标了来源,也不能转载有独家版权的内容。今年头条处置的低质账号里,就有不少是因为侵权搬运被封的。想做内容就搞原创,实在想转载,先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走捷径的代价往往是账号“报废”。而且现在平台鼓励原创,原创内容的流量扶持比转载内容高得多,何苦冒着风险走弯路?
五、账号运营:这些“小动作”也会被盯上
除了内容和互动,账号运营中的一些“投机行为”现在也会被重点排查。比如用夸张标题配无关图片博眼球(也就是常说的“标题党”),或者反复发过时的陈年旧闻,这些都在平台低质账号治理的范围内。
还有批量注册账号、互相刷赞刷评论的行为,不仅会封禁涉事账号,还可能连累关联账号。平台鼓励的是“真诚创作”,靠投机取巧涨粉的账号,迟早会被治理系统揪出来。与其花心思搞“小动作”,不如把精力放在内容质量上,优质内容自然能吸引粉丝。
总结:合规才是账号的“护身符”
看完这些规则,可能有人觉得“管得太严了”,但换个角度想,新规其实是在保护认真做内容的用户和创作者。今年以来,光是各大平台处置的违规账号就超过10万个,这说明网络治理只会越来越严。
对普通用户来说,实名注册、文明互动就够了;对创作者来说,记住“真实身份、合规内容、尊重版权”这三个核心,就不会踩雷。账号是自己辛苦经营的资产,别因为一时疏忽栽了跟头。守好规矩,才能在头条长久地走下去。要是发现违规内容,也可以通过12387举报渠道反映,一起维护干净的网络环境。
来源: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