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运输人网记者受邀前往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进行参观。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经历三年建设,现代化水平是斯堪尼亚三个生产基地中最高的,甚至可以算得上欧洲重卡品牌现代化标准最高的。
九月,运输人网记者受邀前往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进行参观。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经历三年建设,现代化水平是斯堪尼亚三个生产基地中最高的,甚至可以算得上欧洲重卡品牌现代化标准最高的。
同时,斯堪尼亚团队也进行了媒体交流互动。核心团队成员包括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David Källsäter、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销售总监蒯军、服务销售与绩效高级经理宗海、特种车销售总监杨俊、斯堪尼亚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猛。
重新定义高端:从交易到运营
目前中国物流客户普遍面临运输合同期短、资金压力大、货源不稳定等生存难题,一台价格不菲的“赚钱机器”,让许多运输企业望而却步。面对中国潜力巨大的运输行业,斯堪尼亚孕育了中国本土化项目。
斯堪尼亚进入中国近60年,产品口碑与硬件实力毋庸置疑。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David Källsäter表示:“如今,中国商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之间的比拼,形成了生态之间的竞争。客户的痛点也不再是单一的运输问题,他们对确定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的诉求是综合性的。”
因此,斯堪尼亚必须进化。David Källsäter指出:“从交易型伙伴转型为运营型的伙伴,正是我们携手新老客户与经销商共同实现的战略演进。我们正在拓展价值链,以满足客户当前以及未来的期待,这便是高端化的内涵,不仅能提供可靠产品,更能实现卓越运营。”
思维转变:深入场景,解构成本
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蒯军的思考,直击问题本质:“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卖卡车,还是帮客户把车运营好、赚到钱?”这体现了其思维的转变,从单纯的卡车销售方,升级为与客户深度绑定、共担风险的运营伙伴。
为此,斯堪尼亚的落地策略有二。首先是贴近客户。他坦言,斯堪尼亚目前对国产高端产品客户群体的覆盖率不足10%。因此,大力发展经销商网络,从省级深入到市级,是走近潜在客户、了解其痛点的第一步。
其次是深入场景。蒯军通过一次路测发现,“从上海到成都,最贵的成本不是油耗,而是高速费。”基于此,斯堪尼亚希望为客户标定出其运营线路上的“经济模式”和“时效模式”。这种对真实运营成本的解构与优化,正是“运营伙伴”思维的体现。
战略基石:国产化不是低价,是承诺
如皋工业生产基地,作为斯堪尼亚全球第三个生产基地,其价值远不止于“国产降本”。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强调:“本地化生产的卡车品质,跟我们在欧洲生产的车辆是没有任何不同的。”
全球同线同质,斯堪尼亚将“世界品质”嫁接到“中国制造”,意在彻底打破“国产即低一档”的行业旧观念。更重要的是,本地化生产将交付周期从7-8个月缩短至6-8周,能快速响应特种车、定制化底盘等复杂需求,将为斯堪尼亚实现“速度”和“广度”的突破。
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特种车销售总监杨俊介绍,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将生产特种车底盘,支撑斯堪尼亚从过去单一的消防车、房车等应用,向国内特种车“全应用领域”进行战略扩张,将与中国的上装厂携手,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共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可以说,这座基地的巨额投资,本身就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也为经销商网络的“二次创业”注入了长期主义的信心。
破局利器:让客户用得起、更省心
真正将“战略2.0”进一步落实的,是斯堪尼亚推出的“无忧解决方案”。
蒯军表示:“斯堪尼亚产品3年50%的高残值,是这一切的财务基础。”基于行业内罕有的资产保值能力,斯堪尼亚在8月大胆推出了牵引车经营性租赁业务:客户无需高额首付,只需按月支付租金,便可将宝贵资金投向核心运营,并实现更稳定的现金流管理。
金融、服务与数字化,构成了这个方案生态的完整支撑。斯堪尼亚APP成为连接客户、车辆、服务的数字枢纽;中国零部件中心仓储面积翻倍至6000平米,零件种类增至7000种,并在武汉、成都等地设立前置仓。
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服务销售与绩效高级经理宗海承诺:“我们希望客户在任何运营场所,150公里内必有我们的服务网络。”此外,斯堪尼亚已在调研翻新与二手零件业务,为使用三到五年后的车辆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方案。
生态共建:一场与经销商的“双向奔赴”
任何战略转型最终都要落在执行上。斯堪尼亚对经销商提出了新要求:从传统的销售、维修商,转型为具备物流运营、二手车、租赁能力的“经销运营商”。
David Källsäter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底,经销商数量将超过40家,2026年底突破70家。我们欢迎那些具备创新思维、愿意与我们共建卡车运营生态的伙伴加入。”
蒯军分享了一个标杆案例:一家经销商三年前开始自建物流车队,如今规模已达200台,年营业额近1.3亿元,利润率约7%。这种“既懂车、会管车,又懂物流”的复合能力,正是斯堪尼亚眼中理想的合作伙伴画像。
然而,转型之痛是现实的。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要求经销商进行重资产、重运营的转型,无疑是一场豪赌。蒯军坦言:“我们理解经销商的难处,所以不强求一步到位,而是选择与理念相同的伙伴先行试点,共同探索。”
斯堪尼亚的解法是,与经销商共同“下场”,分担风险。 “从持有资产第一天起,我不会让经销商现金流为负。”蒯军承诺。
斯堪尼亚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猛也表示,将为经销商的租赁业务提供零首付、超长期等灵活融资方案,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
斯堪尼亚的“战略2.0”试图通过与客户、经销商的深度运营绑定,构建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商业生态。正如David Källsäter所言:“我们在中国着眼长远。相比短期销量,我们更关注长期的、健康的发展。”
斯堪尼亚的中国国产化项目不仅是在中国市场投入的重注,也是其全球制造水平的一次升级跃迁,更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特殊环境进行的一次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来源:运输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