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4日,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一,一杯由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横空出世,瞬间引爆了全网。它不仅让瑞幸的APP和小程序一度因订单量过大而宕机,更在上市首日创造了惊人的销售奇迹:单品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刷新了瑞幸的单品
正文字数4516字,如果没有心情读完,可以点击小耳机🎧听全文,如果可以给个☆星标。
这次我们一起谈一个老故事,文章目录如下。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官网lkcoffee.com
2023年9月4日,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一,一杯由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横空出世,瞬间引爆了全网。它不仅让瑞幸的APP和小程序一度因订单量过大而宕机,更在上市首日创造了惊人的销售奇迹:单品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刷新了瑞幸的单品纪录。这一天,无数不喝咖啡的人踏入了瑞幸门店,只为尝一口这杯传说中的“茅台咖啡”;无数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消费者晒出的“人生第一杯茅台”。
这杯咖啡的火爆,看似是一场偶然的狂欢,实则背后蕴藏着一套值得所有品牌从业者深思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它完美地诠释了,当产品创新、情绪洞察与传播时机三者精准融合时,如何将一次品牌联名推向教科书级别的高度。
本文将深入拆解瑞幸“酱香拿铁”的成功密码,揭示其背后所遵循的三大核心逻辑:极致反差,制造话题;激发情绪,引发社交;精准时机,助推“出圈”。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打破认知、驾驭流量的深度商业实践。
一、爆款基因的溯源:三重核心要素的深度拆解1.1 极致反差,制造“话题”:一场打破认知的品牌“联姻”
“酱香拿铁”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核心的品牌基因——茅台与瑞幸——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这两个品牌,在各自的赛道上都是毋庸置疑的“顶流”,但其品牌形象和目标客群却仿佛来自两个平行宇宙。
贵州茅台,作为中国高端白酒的代名词,其品牌形象是高端、传统、国粹、稀缺,其主要消费场景集中在商务宴请、重要节日送礼和个人收藏。相应地,其核心受众年龄偏大,消费能力强,品牌忠诚度高。而瑞幸咖啡,则以年轻、快消、便捷、平价为核心定位,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白领和学生,品牌使命是“创造幸运时刻,激发美好生活热望”。
当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品牌宣布联名时,其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立刻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好奇心和讨论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疑问:“茅台这么高端的酒,怎么会跟瑞幸联名?”“咖啡和白酒混合在一起,味道到底怎么样?”“喝了这杯咖啡算酒驾吗?”。这种由认知冲突所制造的巨大话题性,为“酱香拿铁”的病毒式传播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使其在上线之初就自带“热搜”体质。
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合作,更是一场价值互补的“强强联手”。
对茅台而言,此次联名是其品牌年轻化战略的积极尝试。面对新一代消费者对白酒的刻板印象和消费代际更替的挑战,茅台渴望拓展年轻市场。通过与瑞幸这个拥有“万店规模”和“咖啡消费群体”的品牌合作,茅台成功地活化了品牌形象,增强了品牌曝光度,并以一种“小样”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对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占位。
对瑞幸而言,此次联名则显著提升了其品牌调性。在与库迪咖啡的“9.9元价格战”白热化之际,瑞幸通过与茅台的合作,成功地将市场焦点从“谁更便宜”转移到“谁更会玩”。茅台自带的“国酒光环”和高端背书,帮助瑞幸从低价竞争的泥潭中暂时抽离,成功地建立了“强强联合”的品牌势能,实现了品牌的“降维打击”和“流量收割”。
从这一角度来看,“酱香拿铁”的成功在于,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两个截然不同品牌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打破了常规,引发了好奇,进而转化为线上的巨大讨论量,让品牌事件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话题磁场”。这告诉我们,在做品牌跨界时,与其找一个同质化的品牌,不如选择一个能制造认知冲突、产生强烈话题性的品牌。
1.2 激发情绪,引发“社交”:把消费行为变为“社交货币”
一个现象级爆款,其背后必然是某种情绪的引爆。“酱香拿铁”的成功,完美地抓住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并将其转化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交狂欢。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购买这杯咖啡不仅仅是为了尝鲜,更是一种带有炫耀属性的社交仪式。
瑞幸和茅台通过精妙的定价策略,将体验高端品牌茅台的门槛降到极低。这款咖啡零售价38元,使用优惠券后价格为19元一杯。这个价格,将以往高不可攀的“茅台”体验,以一个普通白领和学生能够轻松承担的成本呈现出来。这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19元就能喝到茅台,太值了”的情绪,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以低成本拥有高价值体验”的消费心理。这种“猎奇”与“价值感”的结合,激发了消费者强烈的分享欲望。
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消费者主动晒出自己的“酱香拿铁”图片,配上“人生第一杯茅台”、“早C晚A有了新选择”等调侃式文案,自发地将购买行为变成一种社交仪式。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年轻人渴望参与到全民热潮中,获得“社交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心理。当大量刷屏出现时,又会引导更多人出于“不买就落伍”的群体从众情绪而下单。
这一系列行为完美地将产品本身转化为一种“社交货币”。当产品成为用户的“社交工具”时,品牌传播的效率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它不再依赖于官方广告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消费者个体的自发分享实现了裂变式的扩散,让品牌流量成本几乎为零。这不仅为瑞幸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和用户增长,也为茅台注入了年轻、有趣、潮流的全新品牌资产
1.3 精准时机,助推“出圈”:一场顺势而为的传播战役
好的营销必须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酱香拿铁”的火爆,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瑞幸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对这三者的完美把握。
首先是天时。9月4日的上市日期,精准契合了“开学季”和临近“中秋节”的消费与社交高峰期。在暑假结束、学生和白领重新回归校园与职场之际,社交互动需求强烈。“酱香拿铁”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破冰、联络感情的绝佳社交话题。
其次是地利。瑞幸咖啡拥有超万家门店的广泛网络布局,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小众咖啡品牌的巨大优势。这一“地利”确保了“酱香拿铁”能够迅速触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为现象级的刷屏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当线上的热度转化为线下门店的长龙,这种“可感知”的火爆又进一步加剧了线上的传播。
最后是人和。此次联名话题本身就自带流量,消费者好奇心高涨,品牌传播成本极低。瑞幸通过一个现象级爆款,巧妙地改变了与库迪咖啡之间的“游戏规则”。在与库迪的价格战白热化之际,瑞幸没有选择继续无底线降价,而是通过“酱香拿铁”这一超级IP,将市场焦点从“谁更便宜”转移到了“谁更有创意”、“谁更会玩”,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和“破圈突围”。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使得瑞幸重新夺回了品牌声量和市场话语权。
“酱香拿铁”的成功,完美地证明了将产品与当下最热门的社会事件或用户情绪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是一场成功的“借势”营销,更是一场精准的“造势”战役。
二、深层商业洞察与长尾挑战
尽管“酱香拿铁”的成功堪称教科书级别,但深入其商业本质,仍可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洞察,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
此次联名的火爆,更多体现在其营销价值而非产品价值上。尽管首日销量创造了奇迹,但随后的销售数据显示,“酱香拿铁”的后期销量显著下滑。许多消费者是出于“猎奇心理”进行首次购买,但复购意愿并不高。这揭示了“猎奇消费”与“忠诚消费”之间的鸿沟。一个成功的营销事件能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流量并不天然等于忠实的用户群体。
从产品本身来看,“酱香拿铁”之所以能大规模量产,并非在门店直接添加茅台酒,而是采用了含有53度贵州茅台酒的“白酒风味厚奶”作为原料。这一技术方案是实现爆款规模化的基础,它既解决了茅台酒的稀缺性和高昂成本问题,又确保了产品口感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这证明了,一个现象级爆款的背后,必然有强大且稳定的供应链作为支撑。
然而,成功的联名神话难以简单复制。随后推出的“龙年酱香巧克力”饮品,尽管同样含有茅台酒,但其销量表现“一般”,未能重现“酱香拿铁”的辉煌。这表明,消费者对联名的新鲜感可能会产生疲惫。对于瑞幸而言,如何在持续不断地制造爆款和维系用户忠诚度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是其面临的长期课题。对于茅台而言,如何将这批通过低价尝鲜的年轻消费者,转化为未来其高价白酒的潜在用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后续的客户培养和品牌建设。
“酱香拿铁”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一次对商业规律、品牌洞察和人性心理的精准把握。它向我们证明,在任何营销中,找到核心的反差点、激发用户的情绪共鸣,并抓住最佳的传播时机,这三个底层逻辑,才是打造爆款的真正秘诀。
任何成功案例都不能简单模仿,但其底层逻辑可以借鉴。所以,下一次当你再做营销策划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产品或活动,能制造什么样的话题反差?
我想让用户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并愿意分享?
我能抓住哪个时机,让我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理解并掌握这套方法论,你将更有可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下一个现象级奇迹。
来源:光辉说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