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菏泽职业学院以“校地共生、数字赋能”为核心,探索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技能培养—产业创新”生态闭环,不仅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更培育出一批“懂传统、善创新”的职业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菏泽职业学院以“校地共生、数字赋能”为核心,探索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技能培养—产业创新”生态闭环,不仅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更培育出一批“懂传统、善创新”的职业人才,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菏泽职业学院非遗传承馆,110余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 2000余件非遗精品集中展示。在曹州面人工作室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斌正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指尖翻飞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很快成型。
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李斌:“以前担心这门手艺没人传承,现在在学校有了专门的工作室和课程,学生们有热情、学得也快,还能电商直播这些新的技能融入到传统技艺,让曹州面人不光能摆在展柜里,还能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这样传承就有了新希望。”
让非遗从“书本”走向“指尖”,菏泽职业学院将非遗文化全面融入职教课程体系。 学校聘请38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 与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客座教授,开设“曹州刻瓷”“黄河泥塑”等8门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吸引超1000名学生参与。大二学生倪迎雪本专业学的是智能制造, 自从选修了曹县江米人课程, 便成了非遗传承的“铁杆粉丝”,她和团队设计的融入潮流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大受欢迎。
菏泽职业学院学生倪迎雪:“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接触后才发现传统技艺特别有魅力。现在我们会用计算机软件设计面塑造型,还通过直播把作品卖出去,去年我们团队制作的‘江米人系列面塑’在全国面塑艺术创作展中荣获了一等奖,并且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这些都特别让我有成就感。”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为推动非遗从“活态传承”走向“市场出圈”,菏泽职业学院打造互联网直播基地,投入100余套专业设备,构建“线上+线下、数字人+真人”的销售矩阵。 在直播展区,学生们正忙着介绍曹县汉服、曹州面人、牡丹文创等特色产品, 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
菏泽职业学院商贸物流系教师张淑琳:“我们将直播间直接建在了文创产品的展销区,形成‘展示—制作—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借助AI数字人技术,即使在非直播时段也可以持续推广非遗产品,目前已带动菏泽非遗文创产品年销售量逐年递增,真正实现了‘文化变现’,同时也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为非遗产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创新,从校园课堂到产业市场,学校联合政府、企业成立菏泽市大学生创新就业联盟,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孵化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超3.2万个。依托大学科技园,学校聚焦“人工智能、网红电商、文创产业”,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驻企业50余家,共建多个产业学院,形成“非遗+科创”的产业生态。
菏泽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庆国:“我们始终坚持‘校地共生’理念,把非遗传承与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非遗基因+产业逻辑’的融合,全力建设省级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全国非遗教育特色学校,让非遗传承有体系、创新有动力、发展有空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来源:菏泽广电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