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章探讨不同的主题,涉及消费价值观、品牌与爆款、房地产市场变化、中国制造业的进化、服务业的工业化、数字新物种,以及金融学的应用在人生预期管理上的重要性。
《钱从哪里来5:微利社会》是一本探讨现代社会经济变化和价值观转变的书籍。
每章探讨不同的主题,涉及消费价值观、品牌与爆款、房地产市场变化、中国制造业的进化、服务业的工业化、数字新物种,以及金融学的应用在人生预期管理上的重要性。
下面就文章里面的重要环节为大家进行一点解读。
时代背景
最近这个魔幻的社会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前有恒大轰然倒下,后有中植系偃旗息鼓,连一贯浓眉大眼的益鼎丰也背叛了爱他的家庭妇女们。
本来还有人庆幸没有买到烂尾房,但是新型的永奥4S烂尾车也让人防不胜防。镰刀所向,寸草不生,连韭菜们的根都要挖掘干净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不想被山压倒,咱们就老老实实做个“大智若愚”的愚公。
了解如何筑建自己的财富防火墙,知道在经济增长放缓下的幸福财富新策略,那就和我一起看看香帅出版的这本书吧!
作者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按照怎么赚钱和怎么让钱生钱的逻辑,回答了做什么职业、入什么行业,以及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资产配置等问题。
为像你我一样的普通百姓,提供一份中国家庭的财富解决方案。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历、能力、城市位置、家庭出身,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城市、资产配置方式,找到个人的财富增长之路。
微利社会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微利社会的概念,指出在经济增速减缓和社会财富的K型分化背景下,社会正从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转变为效用最大化的社会。
这种转变包括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反映了人们对快乐和满足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货殖列传》中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也说到,人的行为是为利益所驱动的。
在传统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通常是公司或企业行为的主要动机,即追求最高的财务回报。而效用最大化则是更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财富以外的多种价值,比如个人满足感、社会福祉、环境保护等。
作者的观点表达的是现代社会和经济的一种转变趋势,即从单一关注财务收益转向更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用。这种变化强调了在决策过程中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但是现在由于经济增速变缓,微利时代已经来临。像以前一样一夜暴富的机会,基本上已经绝迹,更多的是我们要接受5%,甚至这以下的年收益率,变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效用最大化。
及时享乐主义
微利社会下很多普通民众认同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活且仅活一次)的消费价值观。强调的是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人们趋向于追求生命体验和即时满足。
比如现在流行的特种兵式旅行,淄博烧烤聚餐,哈尔滨小土豆的扎堆都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会流行起及时行乐呢?
究其原因,当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时,如在新冠疫情后的环境下,折现率会变高。这是因为不可预测的因素,如病毒、战争、气候变化等,增加了对未来的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重视现在而非未来,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其吸引力。这种心理导致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人们更加注重当下的生活享受和质量,而不是过于关注遥远的未来。
金刚经里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的物欲、妄念都是不可以抑制的,不如就放下,体会当下美好就行。
而中国及时行乐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东晋时期的七位著名文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以追求自由、不羁的生活方式和对权贵的蔑视而闻名。
这些文人认为,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来自超越世俗的束缚。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中,饮酒作乐,讨论文学和哲学,以此来表达对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和权力争斗的不满。
竹林七贤的故事和他们的及时行乐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成为对个人自由和抵抗权力压迫的象征。嵇康、刘伶更是被西方的嬉皮士们认为是嬉皮文化的祖师爷。
像刘伶也经常对跟着他的书童说,拿把铁锹跟着他,告诉他们“我喝酒在哪里死了,就把我埋在哪里”。
疾病对历史的影响
战争、军事、疾病、重大科技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会对人类社会历史起到重大的推动和改变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正所谓“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现在的果是以前无数个因造就。
当然,我也不是说为上面提到战争、疾病这些歌功颂德,道德经里面也告诉我们“天地不仁,为万物为刍狗”。这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人或者物有所偏爱。
所以,了解历史、经济的运行规律还是对我们这些小民有一定避险的好处的。
1、疾病对美州的影响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中提到,欧洲人带到新大陆的疾病,如天花和麻疹。这些疾病对美洲土著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因为当地的土著人缺乏对这些疾病的免疫力。
这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减少,还加速了欧洲殖民者的征服过程。此外,这些事件还促使欧洲社会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推动了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
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与黑死病的关系很大。
当时这场瘟疫在14世纪中期席卷欧洲,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这反过来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增强了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和社会地位。
同时,黑死病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脆弱性和生命的短暂,从而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个人意义和成就,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精神的核心。
此外,因为传教士的大量死亡,造成传统的宗教和社会结构受到质疑,为新思想的出现和艺术创新提供了空间。因此才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及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因此,黑死病也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艺术的繁荣。这个在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谈》里面有详细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现代人的实际消费观
现代人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际的效用,不太在乎外表的包装,这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就像日本著名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把日本分成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幸福财富新策略的探索
1 、发展个性化技能
案例:从心理咨询师到香薰师
我有个客户老师本来是做心理咨询师多年,存下了一批客户。但是后来发现香薰可以让人很好地沉浸下来,立马就转向代理了一个美国香薰精油品牌。通过学习大量芳香疗法,结合他的心理咨询方法,给人提供情绪抚慰价值,从而打造了他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技能。
他的这种个性化能力,使他在心理咨询行业和香熏行业都脱颖而出,改变了自己的赚钱格局,做到了轻松赚钱。
2 、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
案例:Netflix的转型
Netflix最初是一家DVD租赁服务公司,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Netflix转型为在线流媒体服务提供商。这一战略调整使Netflix成为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之一,成功适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市场需求。
3、 创新和创造性思维
案例:旱冰鞋的产生
英国有个叫吉姆的小职员,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抄写东西,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消除疲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工作之余去滑冰。
冬季很容易就能在室外找到滑冰的地方,而在其他季节,吉姆就没有机会滑冰了。
怎样才能在其他季节也能像冬季那样滑冰呢? 对滑冰情有独钟的吉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脚上穿的鞋和能滑行的轮子。吉姆在脑海里把这两样东西的形象组合在一起,想象出了一种“能滑行的鞋”。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他终于制成了四季都能用的“旱冰鞋”。
吉姆就是通过组合想象思考法实现的创新。组合想象思考法,就是从大脑中已有的各种实际事物的形象中提取特定的部分或属性,并对这些部分或属性进行必要的调整,然后重新组合它们,创造出一个新的、独立的实体,这个实体其后就拥有了独特的结构、特性、功能和特点。
4、 强化个人品牌
案例:李子柒的个人品牌建设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统中国文化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视频,李子柒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个人品牌。不但在中国,还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粉丝的关注。她的品牌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也展示了个人品牌的影响力。
爆款公式
有人问以上这么多方法,有没有一个可以快速打造爆款的公式呢?香帅在本书中还真给了一个万能公式。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下面我就把这个公式也分享给大家。
好的产品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以最近最火的电视剧《繁花》为例。《繁花》为什么会火?
1、客观概率开播当日,《繁花》微博首播总榜热搜22个,更有197个热点话题。腾讯视频、中央八套同步播出。开播第二天,文娱媒体、追剧博主、追剧观众就开始自发地点评和讨论;第三日随着剧情的更新,更多剧情相关的热搜冲上高位,演员郑恺、陈龙、董勇等人在微博回应观众的评价,形成了一片观众和演员良性互动的景象。
2、产品创新《繁花》从画面质感、美学、叙事等方面,全面超过国产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报道,《繁花》幕后,这些华美镜头大量通过创新性的XR(混合现实)和VP(虚拟制作&虚拟引擎)技术实现,拍摄于烧糖文化VP影棚。
可谓利用最现代的技术,打造最有年代感的上海滩。里面既有50多首流行歌曲的音乐,也有王家卫最喜爱的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1971年为法国/意大利电影《嘉莉珐夫人》配的主题曲“晚宴”的电影音乐。
与王家卫的影片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创新的视听美学。让大家欣赏电影般画面感的电视剧,这也是种某种程度上的创新。
3、情感链接《繁花》通过讲述一系列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追求梦想的过程。剧集中的主题和情感元素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些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使观众更容易与剧集建立情感联系。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繁花》成为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真正的繁花是市侩的,更是下里巴人的,它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烟火气中,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融化在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中。
再加上沪语版的加持,使得电视剧在江、浙、沪一带一炮而红进而走向全国。通过与普通民众的感情链接,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爆款放大器的作用。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
1、人工智能可以从事的部分领域最后,我们再聊聊书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技术一日千里。真是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根据书中数据,人工智能可以从事的部分领域:
(1)设计行业,可以利用AIGC快速完成产品设计。比如说, Mid journey 用户中有30% — 40%是专业设计师,包括 Nike、 Adidas、New Balance 等公司的设计师。他们用它来激发灵感、快速出草图。
(2)新闻媒体行业,可以利用AIGC自动生成新闻报道、摘要和评论。比如,美国数字媒体巨头BuzzFeed 宣布,将用ChatGPT 写稿子,并根据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的文本内容。
(3)广告和营销行业,可以利用AIGC自动生成广告文案和创意。比如,可口可乐和Open AI 联合制作的广告Masterpiece(《杰作》) 在YouTube 上获得了超过174万次的浏览。
2、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在这种“一鲸落,万物生”的氛围感召下,我几个月前也开始学习使用ChatGpt4,并学习用在这个平台上的各种插件和第三方软件。
应用后觉得确实是能极大提升我们的办公效率,及完成大量的低价值重复性工作。比如自动产生宣传文案上传小红书,收集重要的股票数据并进行分析,批量生成宣传短视频,自动生成PPT,分析视频提取纲要。
但是说完全取代人类还是为时过早。我这么说,还是有原因的。
比如我写的这篇文章,我尝试让人工智能帮我来写,不管你怎么调教,他只能出来范式文章。图片也是如此,用ChatGpt自带的Dall-e3做图片就像开盲盒一样,你其实根本就不知提示词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图片,细节控制还是要靠更专业的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软件来实现。
但那些软件更需要对灯光、背景等诸多提示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还是需要人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的输出目前还缺少一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体现。我想了想,还是缺少一点叫情感温度的东西,这种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然用来生成水文和爽文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创造性的,有灵性的文章还是需要通过我们人类自己的大脑来创造。
尽管机器可以在创造数量和效率方面胜过人类,但人类独特的情感、直觉和创造力仍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只需要思考如何找到人与人工智能间的平衡,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释放出人类更多的潜能。
美国学者埃里克·J·拉森的在《造神:人工智能神话的起源和破除》一书里面提到关于人工智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所有最前沿的脑科学,对人脑工作原理的解释,如“数据拟合”“模式识别”“乐高积木”,实际上都只是“对人脑运作模式的简化想象”,与真实的、复杂的人脑工作原理,根本就不能比拟。
正如作者拉森在书中封面所言:“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媚俗时代,只有破除人工智能的迷信,才能迎来真正的科学进步”。
当然,我也赞成大家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让它帮助我们摆脱一些繁琐的日常重复性工作,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人这一生太短暂,有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待我们发掘。
文章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德里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到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You only live once,Just do it !
来源:大A复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