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建设平安中国 |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金盏派出所:擎旗奋进谱新篇,躬身为民护平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31 1

摘要: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50.1平方公里的金盏乡曾因城乡结合部的复杂环境而治安难题频现。作为这片区域的守护者,金盏派出所所长张燕生凝视着办公室的巨幅辖区地图,三年前初来时的景象历历在目:彼时,队伍士气低沉,工作状态被动,综合考核排名靠后,在全局业务格局中一度处于

编辑 | 王碧清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50.1平方公里的金盏乡曾因城乡结合部的复杂环境而治安难题频现。作为这片区域的守护者,金盏派出所所长张燕生凝视着办公室的巨幅辖区地图,三年前初来时的景象历历在目:彼时,队伍士气低沉,工作状态被动,综合考核排名靠后,在全局业务格局中一度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

金盏派出所民警队伍在派出所门前合影

三年后的今天,金盏派出所已连续两年夺得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综合考评第一,并于2025年捧回“北京市模范集体”奖牌。短短三年,这支队伍实现从“被动干”到“主动干”、“抢着干”的跃升。这逆袭的答案,藏在这位所长破釜沉舟的变革举措中,更写在青年民警的热血担当里。在这个重焕生机的集体里,青年民警们用智慧与坚守书写着精彩答卷:姜华铭推动执法规范化改革,实现质的飞跃;韩峥以脚步丈量辖区,成为“盗非克星”;孙中旭创新管理模式,带领警队屡创佳绩……他们的故事,正是金盏派出所蜕变历程的生动见证。

“掌灯人”张燕生:党建铸魂,锻造模范铁军

张燕生的第一把火,从重塑队伍尊严烧起。翻新食堂,更换“粘裤子”的破旧座椅,在每层楼加装直饮水设备,为夏夜巡逻的民警配备车载冰箱……一件件实事暖了人心。更关键的,是搭建干事平台。他创建“一盏警灯”党建工作室,将“教育、活动、宣传、爱警、管理”五大职能融入日常,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党建引领下逐步增强。

金盏派出所所长张燕生(右)和政委程万里排查安全隐患

依托“一盏警灯”党建工作室,派出所建立“警法携手、联动解纷”工作机制,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取得良好法治效果,受到中央媒体重点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

工作室打造的党建宣传新平台,通过做深做实宣传发动、典型推树等工作,持续激发队伍士气活力,营造全警争先进、做典型的浓厚氛围,“所荣我荣、所衰我耻”的团结意识不断深化。至今,已有82篇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采用,36名民警登上中央级媒体,占全所人数的52%。老民警王世勋仍记得第一次上央视的情景:“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央媒,感觉特别‘有面儿’。”这份荣誉感化作工作动力,让他在社区调解纠纷时更有干劲:“老百姓看到新闻里的我们,再打交道时多了份信任。”

队伍有了精气神,重拳治乱便有了力量。针对金盏辖区人口倒挂严重、治安隐患突出、警情居高不下的问题,派出所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打什么,什么警情高发就治什么”,组建精干专班推进整治,发动各方力量不间断排查,深耕线索、高密度巡逻,保持严打严控态势。通过坚持打击防范“一体推进”,落实主防职责,派出所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打击防范考评,位居分局第一。

在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上,派出所主动谋变,清醒认识并分析执法办案中的短板弱项,制定“6章27项”考评奖惩办法,强化工作监督,推动执法质量明显跃升:2023年执法质量考评排名分局第三,较2022年上升18名;2024年取得分局执法质量考评第一的历史最佳成绩;2025年至今,执法质效考评每月均为分局第一。

用人上更是打破常规。韩峥、姜华铭、孙中旭等青年民警,在“用人所长”理念下各展锋芒。三年间,全所先后有3名同志被交流使用,8人得到提拔,功奖覆盖率达61.76%,队伍活力被彻底激活。“在这里,只要肯干就有舞台”,成为民警们的共识。

张燕生的办公室从不关门,民警们习惯找他聊线索。他看重民警的责任心和“灵性”,常说:“做警察得有刚性也得有韧性,太‘软’了镇不住,太‘硬’了容易失度,得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找对方法。”这位扎根基层30年、曾荣获个人一等功的所长,用独特的用人标准凝聚起干事合力。

如今的金盏派出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如同驶入正轨的列车持续向前,党建队建及业务工作均取得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2023年、2024年,派出所连续两年拿下朝阳分局综合考评第一名。近三年,荣誉更是接踵而至:2022年荣立集体三等功,2023年获评首都文明单位、市局先进党支部,2024年荣立集体二等功并斩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2025年再添“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队伍中人才辈出,1人先后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公安杰出青年卫士”和“2024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争创奖”,彰显出集体与个人共进步的蓬勃态势。

“筑基者”姜华铭:用规范标尺量出执法温度

2016年9月,从沈阳刑警学院毕业的姜华铭被分配至朝阳区东北部的金盏派出所。初入警营的五年,他扎根打击办案队,满心觉得“抓贼破案才是警察的本分”。直到2022年12月调任综合指挥室,他才逐渐领悟:“公安工作不止有硝烟弥漫的抓捕,更有润物无声的守护。”

所里将案管组建设的重任交给了这位“脑子灵、好钻研”的青年。面对部分民警“凭经验办案挺好”的质疑,姜华铭一头扎进市局文件里,结合五年一线办案经验,制定出涵盖警情受理到卷宗归档全流程的“6章27项”工作机制。新规推行初期,不少人嘀咕“这是给咱们戴‘紧箍’”,抵触情绪不小。他耐着性子一次次解释,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坚持:“规范不是束缚的‘紧箍咒’,是保护咱和群众的‘护身符’。”

2023年,金盏派出所执法质量考评从2022年的第21名跃升至第3名,2024年更拿下分局第一。曾经抵触的老民警渐渐心服:“这新办法看着繁琐,实则让咱办案更踏实。”

“派出所主防,就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金盏乡80%的警情是各类纠纷,民警调解缺法律依据,群众又怕打官司麻烦。2023年2月,姜华铭主动对接温榆河法庭,创建“警法携手、联动解纷”机制,把法官请进派出所调解室,让专业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2023年4月,10余名建筑工人聚集讨薪,工人、工地负责人、劳务公司各执一词。姜华铭当即启动联调机制:民警详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法官依据《劳动合同法》厘清各方责任。当天夜里,拖欠的工资全额发放,一场可能升级的群体事件在萌芽中化解。

王大爷与陈大爷因宅基地纠纷反目半年,谁都不愿迈进法院大门。姜华铭带着法官上门,对着宅基地证逐条解读法律条文。当两位老人终于握手言和时,他忽然明白:“最好的执法,是让群众既明事理,又服情理。”

翻开姜华铭的履历,2次三等功、5次嘉奖的荣誉背后,是综合指挥室深夜常亮的灯光。作为派出所公认的“笔杆子”,他起草的考核方案推动全所工作质效显著提升;作为机制创新的践行者,他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深深注入城乡治理末梢。2023年,肩扛副所长重任的他更深刻体会到,“守护平安从无惊天动地,唯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从追贼破案的热血青年,到运筹帷幄的基层管理者,姜华铭在金盏的八年,恰是新时代青年民警成长的生动缩影。他常说:“青春的价值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把每件小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解题人”韩峥:在视线盲区拼出破案地图

金盏派出所辖区面积相当于整个北京西城区,却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数十万辆电动车承载着流动人口的生计,却也成了盗贼眼中的“肥肉”,打击盗窃非机动车(简称“盗非”)困难重重。2023年12月,派出所成立盗非打击专班,所长张燕生选中了“有灵性”的韩峥。

韩峥深入辖区市场,与商户面对面交流、宣传安全知识

这对韩峥而言是全新挑战:“此前在社区警务队,工作侧重基础防范,而专班要求从预审思维转向主动侦查。不仅要追踪线索、锁定嫌疑人,还要想办法让其认罪,过程繁琐且充满不确定性。”

专班成立之初,韩峥常感手忙脚乱,一次只能紧盯一条线索,月均拘留仅两三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月拘4人,就是胜利。”

转折始于2025年3月。通过不断摸索,韩峥提炼出“三盯三扩”工作法:盯紧体貌特征、作案手法、逃跑路线;扩大监控范围、走访半径、协作单位。学会统筹多线并进后,效率飞跃,能同时处理多起案件。3月起,他月均拘捕人数稳定在两位数以上,连续两个月拘捕人数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全所拘留人数中,他贡献了近八成。直至7月底,韩峥抓捕盗贼已近60人。

短短数月,韩峥便从社区警务的“多面手”、初入专班的迷茫新手,蜕变为令盗匪闻风丧胆、创下惊人抓捕纪录的“尖刀力量”。

在众多案件中,外省系列电瓶盗窃案堪称韩峥能力的缩影。嫌疑人极具反侦查意识,曾是高校美术老师,因创业失败走上盗窃之路。嫌疑人目标明确,专偷长期停放的老旧电动车及铅酸电瓶,而非价值低的锂电池,此类案件往往因事主发现晚、线索少而难破。嫌疑人春节后多次骑三轮车往返京津,在朝阳、昌平、大兴等区流窜作案,一次进京便偷数十块电瓶,得手后从通州检查站出京。嫌疑人刻意避开易被追踪的近津区域,利用跨区作案隐蔽性,此前从未落网。

面对这个“聪明”的对手,韩峥遭遇挑战:嫌疑人专走河边路段。韩峥连续15天实地踏勘,沿河道反复模拟路线,终于摸清其规律,“他在偷车后先藏匿树林,积累到一定数量再集中运走”。这期间,韩峥日均步行超3万步,将通州境内四条河道周边路线烂熟于心。

当韩峥追至天津,当地同行颇感意外:“没人想到一起普通电瓶案,会让北京民警像追命案一样追出70多公里!”最终,韩峥在天津一处隐蔽库房将嫌疑人抓获,现场起获100多块电瓶。

面对为何坚持跨区追查的疑问,韩峥的回答简单坚定:“小案不小办,案子在我这受理,我就必须负责到底。”

韩峥将每起警情视为一道考题。在他看来,侦查破案就是“解题、破题”的过程。盗窃警情如同不同题型:有临时起意的“顺手牵羊”,有蓄谋已久的精密作案,亦有复杂结合体,需针对性制定“解题思路”。

韩峥的“解题”步骤严谨:接警后,先回访事主“读题”,掌握车辆停放时间、最后出现节点等细节,确定初步方向。“就像解思考题,需拆解题干找突破口,并根据新线索调整方向。”

一起因事主忘拔钥匙导致的盗车案,韩峥判定为“顺手牵羊”。他放弃追踪嫌疑人盗窃后去向,转而排查嫌疑人来时轨迹,“临时起意者往往不伪装,反向追踪更易得线索”。果然,他通过嫌疑人携带的购物袋,顺藤摸瓜锁定消费记录,确认身份。

另一起案件中,韩峥发现嫌疑人冬季戴手套出行,推断其可能使用面部相关方式解锁手机。随后在周边商店视频中,捕捉到其摘口罩解锁画面,成功获取关键识别特征。“侦查如拼图,每个细节都可能是关键,不能放过任何看似无关的信息。”

面对枯燥的视频排查和轨迹推演,韩峥从未放弃。破案的成就感不仅来自结果,这种“解题”思维让他在复杂案件中保持清晰逻辑:“我追求的不是一步到位的‘标准答案’,而是无限接近真相的过程。”

对韩峥而言,金盏乡的每一处视频设备、每一条小路都刻在脑中,形成一张无形的地图。这份对辖区的熟稔,这双能在模糊画面中捕捉关键的“鹰眼”,源于他在无数次追踪中啃下的“硬骨头”。

追踪到嫌疑人后的现场突审也至关重要,直接决定能否依法处理。若无法突破心理防线获取供词,即使抓到人,24小时后也只能释放,前期努力付诸东流。

天津电瓶案中,嫌疑人屋内放置小喇叭、收款码,写有不同地址、手机号和价格的资料,试图以“收购”掩饰盗窃。韩峥基于前期追踪形成的人物画像和掌握的细节进行现场审问,最终突破其心理防线,使其认罪并供述全部行为,确保案件依法办结。嫌疑人对韩峥说:“我在网上见过你追案的新闻,被你抓到,我服。”

对于潜逃外地的嫌疑人,异地抓捕耗时耗力,韩峥常采用电话劝降。

2025年5月,外省嫌疑人李某偷车后逃回老家。电话里传来农田里与家人的嬉闹声。“我知道你在老家干活,挣钱不容易。”韩峥没提“盗窃”、“拘留”,先聊对方难处。“你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辈子。孩子长大了知道爸爸是逃犯,你心里过得去?”这句话戳中了李某。三天后,李某倒三趟火车,站了20多小时回京自首。这是韩峥劝降的第17个嫌疑人。

“他不光是嫌疑人,也是正常人。”韩峥在不断追踪中给嫌疑人“画像”,从穿着推断职业,从动作判断性格,从记录了解生活。他还有一套劝降“心法”:先迂回试探,再适时亮剑,最后用同理心破防。他了解对方家庭、难处,甚至留意电话背景音。他将角色从“执法者”转为“帮助者”,从而消除对立,最终实现零成本追逃,让嫌疑人自愿返程,做到“人到、心服、事了”。

从社区到专班,韩峥的变化藏在细节里:以前午休雷打不动,现在忙得没时间回所里吃饭;往年不爱吃的雪糕,今夏每天一根解暑;他把冬天的羽绒服换成了极寒系列,把警车换成了更加便捷的“小电驴”;过度疲劳时,中医调理药成了常备。他坦言,盯视频需全神贯注,因此格外耗神,“常以2-4倍速连续查看,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方向全错”。妻子曾疑惑他经常不回微信,他说:“一瞅手机,视频画面可能就过了几秒,错不起。”

最初,韩峥梦想金盏“零盗案”,如今他更务实,“让每起案子都能告破,帮群众追回损失”。辖区几十万辆电动车,是打工者的通勤工具、母亲的接送车,“丢的不只是车,可能是一份工资、孩子的辅导费”。所以,只要有报案,他必全力以赴。

青年警长孙中旭:用“AB角”机制激活团队新动能

清晨八点半,金盏派出所警队点名声落定,孙中旭的身影已穿梭于指挥室的警情通报之间。一个110指令传来,他要快速判断,警情性质如何?派哪位民警最合适?当机立断后,目光又落向下一项任务。这看似寻常的调度场景,却浓缩着一位青年警长在复杂治安环境中的蜕变与担当。

2018年从北京警察学院治安学专业毕业,孙中旭的从警轨迹清晰而坚实:延庆分局初试锋芒,东城分局半年历练,2022年9月,他踏入朝阳区治安形势复杂的金盏派出所。从本地居民为主的和谐社区,骤然置身于流动人口密集、案件侦破难度陡增的“硬骨头”辖区,孙中旭坦言“哪哪儿都不一样”。他未坐等适应,而是主动出击。在到岗前,他便着手调研辖区人文环境与违法线索,带着“问题清单”踏入金盏,扭转了“两眼一抹黑”的被动。

真正的淬炼始于2023年,派出所重组打击办案队,副所长、警长、两名新警和孙中旭五人团队在黄赌毒、非法集资等大案件中涡旋。警长带头,孙中旭紧随其后,侦查、抓捕、学习环环相扣。仅半年,他便将金盏区域的治安脉络摸得“比较透”,硬是在挑战中闯出了成长快车道。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2023年7月,孙中旭被任命为社区警务队代理警长,成为管理13人团队的年轻领头人。面对三分之二警员都年长于自己的复杂局面,初期指令遭遇“请假推诿”的尴尬。压力之下,他亮出管理智慧的法宝——“AB角”搭档机制:每案设主责与次责民警,权责共担、互相补位。这不仅化解了因各种原因导致案件停滞的风险,更让新老民警在监督中互学共进。“新警成长非常快”,机制成效斐然。他将此理念从案件办理延伸至警队管理,激发了全队责任感,让消极情绪悄然消散。

孙中旭对“安全与政令畅通”的追求贯彻在24小时值班中。从110处置到嫌疑人看管,他要求“每件事都顺利落地”,程序规范不容毫厘之差。他将所长强调的“安全”细化为日常铁律,执法质效由此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孙中旭始终保持警醒的自我认知。“我永远比别人少一点”,这份谦逊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观察老民警拆解复杂案件的钻研精神,学习师傅们“说话不伤人却直指核心”的沟通艺术。他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化为行动,从脾气秉性到工作方法,他人之长皆可滋养自身。

从警校毕业生到金盏派出所的骨干力量,孙中旭以“AB角”的创新思维重塑团队效率,用“永远少一点”的谦卑心态汲取成长养分。在他身上,基层民警的闯劲、巧劲与韧劲充分展现。

金盏派出所内,所长张燕生组织民警会议研讨

金盏派出所的故事,是擎旗奋进、躬身为民的生动写照。所长张燕生以党建铸魂,点燃队伍激情,在他的引领下,姜华铭以规范筑基,赋予执法温度;韩峥以脚步丈量,在盲区拼出平安地图;孙中旭以机制创新,激活团队动能。他们,以及金盏派出所全体民警,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智慧担当和热血奉献,在治安复杂的城乡结合部,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守护平安的答卷。他们的奋进与坚守证明:真正的平安,源自无数基层民警在琐碎与挑战中的执着前行,源自那份融入血脉的“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赤诚初心。金盏之光,正照亮更多守护平安的路。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9期 ]

来源:中华儿女人物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