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发起“新闻界屠杀”,31名记者血染萨那,政府楼也被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9:45 3

摘要:萨那的9月本该是初秋微凉的时节,却在以色列战机的轰鸣声中被血色浸透,9月10日,也门首都这座城市的《9月26日报》和《也门日报》编辑部大楼,遭遇了多轮精准空袭。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萨那的9月本该是初秋微凉的时节,却在以色列战机的轰鸣声中被血色浸透,9月10日,也门首都这座城市的《9月26日报》和《也门日报》编辑部大楼,遭遇了多轮精准空袭。

彼时报社工作人员正忙着排版出版,没人想到一场针对新闻从业者的屠杀即将降临,最终,31名记者倒在废墟中,22人受伤,这是16年来全球新闻界遭遇的最惨烈单次袭击。

与此同时,萨那的民居、国家博物馆、石油公司医疗站,甚至焦夫省政府综合办公区也未能幸免,以色列这场空袭,早已跳出“军事打击”的范畴,更像一场对平民与文明的无差别摧毁。

可问题是,以色列为何要对也门的报社痛下杀手?

据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19日披露,以色列的空袭从当天16时45分左右开始,并非单次突袭,而是持续多次轰炸,这种“补刀式”袭击,几乎断绝了楼内人员逃生的可能。

《9月26日报》总编辑纳赛尔·卡德里在事后痛斥,这是“前所未有的对新闻工作者的屠杀”,是“残暴且毫无理由的恶行”。

若回溯历史便知,上一次如此多记者在单次事件中遇难,还是2009年11月23日的菲律宾马京达瑙省,当时57人在选举活动中被劫持杀害,其中32名是媒体记者。

更讽刺的是,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以色列方面仅含糊回应“针对的是军事目标”,却始终拿不出任何可信证据,既没有胡塞武装在报社办公的影像记录,也没有武器存放的相关证明。

反倒是空袭波及的范围,暴露了其“目标甄别”的谎言,也门国家博物馆是承载当地文明记忆的场所,石油公司医疗站是为平民提供救治的关键设施,焦夫省政府办公楼则是处理民生事务的行政中心,这些建筑与“军事目标”毫无关联,却同样成为轰炸对象。

这不禁让人怀疑,以色列此次行动的真实目的,或许不只是“打击胡塞武装”,更是想通过摧毁媒体、破坏民生设施,瓦解也门的社会运转与信息传播能力。

事实上,这场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也门沦为“中东新火药桶”的缩影,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就开启了在中东的“四面出击”模式。

从巴勒斯坦加沙的炮火连天,到黎巴嫩边境的交火不断,再到叙利亚、伊朗的零星冲突,甚至波及突尼斯海岸与卡塔尔,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范围不断扩大。

而在这之中,也门胡塞武装因始终保持“反以斗争最高调、最持续”的姿态,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胡塞武装不仅多次公开声援巴勒斯坦,还频繁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导弹与无人机,直接挑战以色列的安全防线。

双方的冲突升级早已埋下伏笔,今年5月起,以色列便开始频繁空袭也门,胡塞武装也不甘示弱,以导弹和无人机反击,形成“空袭反击”的恶性循环。

8月28日,以色列更是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空袭萨那后,胡塞武装行政机构负责人艾哈迈德·拉哈维、9名部长及多位高层人员丧生,其文职核心层几乎被“一锅端”。

9月9日,胡塞武装展开强力反击,用一枚“巴勒斯坦2”型多弹头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打击耶路撒冷周边敏感目标,还出动三架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南部拉蒙机场,这一系列行动,让以色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也正因如此,9月10日的空袭更像是以色列的“报复性回应”,只是这份“回应”,最终却让31名无辜记者付出了生命代价。

值得警惕的是,对平民与非军事目标的攻击,早已是以色列军事行动中的“常态”,在空袭也门报社之前,以色列的“黑历史”已不胜枚举。

袭击加沙医院导致大量伤员无法得到救治,轰炸加沙难民营让流离失所者再遭劫难,甚至向多国外交使团开火、袭击国际救援团队,无视国际法对“民用设施与救援人员”的保护原则。

更令人揪心的是,以色列近期还推出了一项“人道灾难计划”,下令约100万加沙平民迁往南部所谓的“人道救援区”。

可这个“救援区”面积仅42.8平方公里,不足加沙地带总面积的12%,且资源极度匮乏,更关键的是,加沙大部分人道救援与紧急医疗设施都集中在中部,平民迁往南部后,不仅面临居住、饮食困境,连基本的医疗保障都将失去。

有机构预估,此次迁移将导致50多万人被迫上路,而这背后可能引发的饥荒、疾病与伤亡,早已注定。

面对国际社会一次次的谴责,以色列为何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践踏国际人道法?答案藏在内外两个层面。

从内部看,以色列右翼势力长期主张“扩张政策”,试图通过打造“大以色列”来构建所谓的“安全环境”,这种理念为其对外强硬行动提供了思想支撑。

更现实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因涉嫌贪腐和欺诈,于9月17日出庭受审,若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10年以上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发动军事行动、制造“强硬领袖”形象,既是为了迎合右翼选民,也是内塔尼亚胡为自己打造“政治护身符”的手段,转移国内民众对其贪腐案的关注,用“国家安全”议题巩固自身权力。

从外部看,国际法的“结构性缺陷”让以色列有了“保护伞”,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联合国安理会。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曾14次提出加沙停火决议草案,可美国却8次投下反对票,其中6次更是直接行使“一票否决权”,让这些旨在缓解人道危机的决议沦为“一纸空文”。

不过,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也并非毫无代价,凭借在中东绝对的军事和科技优势,加上美国的全方位支持。

以色列确实在军事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甚至还提出了占领加沙、吞并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土地的计划,试图将巴勒斯坦人聚居地碎片化,实现“分而治之”。

5次中东战争的历史早已证明,武力打不出和平,暴力换不来安全,只会让仇恨在代际间传承。如今也门的31名记者鲜血、加沙的6.5万平民亡魂、黎巴嫩被摧毁的万座建筑,都是在提醒所有人。

中东乱局的解局之道,从来不是战机与导弹吗,只有回到政治谈判的桌前,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与每一个平民的生命,才能真正平息战火、缓解人道危机。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