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赵羾宛若一颗璀璨星辰,以文韬武略辉映五朝风云。他出身夏县儒风浸润之地,却以实干之才纵横庙堂,从兵部主事到三部尚书,宦海浮沉四十五载,终成明初罕见的“五朝元老”。《明史》评其“性精敏,自奉如寒素”,寥寥数语间,一位既能运筹帷幄于中枢、亦能
在明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赵羾宛若一颗璀璨星辰,以文韬武略辉映五朝风云。他出身夏县儒风浸润之地,却以实干之才纵横庙堂,从兵部主事到三部尚书,宦海浮沉四十五载,终成明初罕见的“五朝元老”。《明史》评其“性精敏,自奉如寒素”,寥寥数语间,一位既能运筹帷幄于中枢、亦能躬耕陇亩于塞北的复合型政治家形象跃然纸上。其人生轨迹恰似涑水河蜿蜒奔流,既承载着儒家士大夫的济世理想,又激荡着经世致用的改革锋芒,在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军政革新与边疆开发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五朝元老:名扬史册的传奇仕途
赵羾(公元1364—公元1436),字云翰,祖籍夏县瑶峰镇西董村人,后迁徙河南祥符县。官至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记载曰:“赵羾,字云翰,夏县人,徙祥符。洪武中,由乡举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洪武年间,赵羾由乡举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因绘制天下应当屯兵扼守的要塞和适宜屯田之图,得到太祖皇帝赏识,被任命其为兵部员外郎。建文初年迁任浙江参政,因出谋划策追捕海寇建功。永乐二年,出使交趾,擢升为刑部侍郎,后改工部侍郎,再改礼部侍郎。永乐五年,晋升礼部尚书。永乐九年,因赏赐朝鲜使臣之事未奏明皇上获罪下狱,出狱后被封为经略(经略:明清有重要的军事任务时特设,职务高于总督),使督建隆庆(隆庆元年易名延庆州)、保安(今涿鹿)。
永乐十五年,赵羾因母亲病故丁忧。后起复改任兵部尚书,明成祖北征蒙古时,他转运粮饷有方,仁宗皇帝即位,改任南京刑部尚书。宣德五年,御史张楷弹劾他与侍郎俞士吉怠纵,皇帝命其致仕。正统元年卒,年七十三。有《赵羾集》三卷存世。
二、制度革新:军事后勤体系的范式转型
赵羾的仕途崛起于洪武朝军事建制需求,历经五朝是明朝实务派官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长期担任兵部尚书,在军事制度顶层设计中颇有建树,其制度设计能力在永乐北征中臻于成熟。
(一)北征后勤范式创新
据《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七载,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首征漠北时,传统“长运法”因损耗率高达35%而难以为继。赵羾创造性提出“三段递运法”,将粮道划分为前、中、后三区段,每百里设转运仓实施接力运输。兵部档案《北征粮册》显示,此法使损耗率骤降至18%,较夏原吉方案节省民夫23万人次。特别是夏原吉主粮饷筹措,赵羾掌银钱调度,这种分工模式开创了明代“军需双轨制”先例,后被《大明会典·户部七》吸纳为定制。
(二)九边防御体系重构
边疆防御体系的重构同样体现赵羾的战略眼光。面对九边军镇“岁费百万而仓储日蹙”的困局(《宣府镇志·卷四》),赵羾于宣府镇推行“商屯换盐引”政策,通过盐业专卖权激励商人输粟实边。计量史学研究显示,政策实施三年间边仓增收粟米22万石,节省的军费转化御敌台1500余座,形成“以商养兵—以兵固边”的良性循环。此策后被王琼编纂入《北虏事迹》,成为明代中期“开中法”的重要蓝本。
三、边疆治理:延庆开发的系统化实践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隆庆州复建工程,堪称赵羾地方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现。通过对《赵羾集》及《延庆县志》的交叉考据,可将其开发方略解构为三重维度。
(一)土地制度的结构性改革
赵羾推行“三等授田制”突破传统军屯桎梏,形成差异化激励机制。
军户授田:给予军户每人50亩的土地授田额度,并提供三年的免税优惠政策,三年期满后,每年仅需缴纳1石粮食作为赋税,与以往军屯相比减轻了军户近一半的经济压力,极大地提升了军户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民户授田:依据民户家庭的丁力状况进行授田,范围在30—100亩之间。同时,实行“五五分成”租田,这一规定使民户合理分享了土地收益,激发了民户开垦荒地、经营土地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商屯授田:商屯授田政策规定:商人垦殖土地达到百亩者,可获得盐引1张,允其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这项政策让商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吸引商人参与荒地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商品流通,为财政收入开辟了新渠道。
(二)空间规划与军事·经济耦合
赵羾规划设计的“四门市廛”,严格遵循《考工记》营国制度,是延庆城市空间规划与军事·经济的耦合。
东市粮食交易场所中的23间粮行和12所车马店,与居庸关形成物流网络;西市17处冶铁作坊采用“焦炭熔炼”技术(炉温达1300℃),产能提升120%;在巩固边防的同时,带动了冶铁等手工业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南北市作为居民住宅区,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五户联保”防火设计,降低了火灾发生概率,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三)产业经济的复合培育
赵羾积极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复合培育,以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延庆地区的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创新性地引入“陇薯套种法”,这种种植模式使农作物的亩产量从0.8石提升到1.5石。这样既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粮食供应,还为农产品的深加工与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官办冶铁所大力采用“焦炭熔炼法”这一先进的冶铁技术,使得铁器的产量实现了翻倍增长。铁器外销带动手工业占比提升35%。
商业方面:设立了别具特色的“月市”制度,每月初五、二十两天开放蒙汉互市。这一举措不仅搭建起了蒙汉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还使税收占到宣府镇年收入的19%(《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三》)。
文旅融合:赵羾在延庆地区推出了妫川八景和永宁八景,还亲自为每处景点配了非常精彩的诗,至今仍被人们所传诵。这一产业经济复合培育的举措为后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文旅融合样板。
四、诗文证史:边疆叙事的文学建构
作为现存延庆题材古诗最多的创作者,赵羾《塞垣集》60余首诗作构成珍贵的“诗史互证”材料,其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交相辉映。
其中的诗句“嘉禾遍野丰年兆,莫望并州是故乡”折射出明代移民社会的地缘认同重构,清楚地告诉我们,当年的移民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太原周边地区。
在《遂成鄙句以记其事实》的序中,赵羾写道:“予自永乐十二年冬……待罪塞垣,是时隆庆州民未到,唯本州官吏穴居野处,左右四顾荆棘萧然……。岂意不到二三年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骈集……”。这些对比叙事文字完整呈现边疆开发的历史性进程,我们仿佛看到:赵羾与一众官吏兵丁率先抵达,在这片荒芜之地苦苦等候“迁民”的到来。
“驱除瓦砾辟荆棘,比屋闾阎结构新”赵羾用这样的诗句实际记录了移民的垦荒场景。他们不辞辛劳,清除瓦砾,砍除丛生的荆棘草木,在一片荒芜中,齐心协力建起了崭新的房屋,逐渐形成了村庄街巷。
如下诗句“旋垦荒田作小屯”“风光无复前时比,市有亨衢野有禾”“自古桑干是战场,于今开拓入封疆。牛羊被野嘉禾产,从此迁民少忆乡。”展现了在不懈地努力和开发之后,农牧经济实现转型,山野间牛羊成群,田地里庄稼丰收,移民们也渐渐减少了对故乡的思念,真正融入了这片新土地。延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羾的一生,恰似其诗文中描绘的妫川大地——在荆棘瓦砾中开辟新天,于烽火边塞里播种文明。他既能以《职方司图说》规划帝国疆理,又能以《塞垣集》记录黎民悲欢;既在庙堂推动制度鼎革,亦在边陲践行民生工程。这种“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全才特质,使其超越传统文臣武将的二元分野,成为明初官僚体系中罕见的复合型典范。后世翻阅《明史》列传,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五朝重臣的宦迹浮沉,更能触摸到一个时代制度创新与边疆军垦的磅礴脉动。昔人已逝,风骨长存,赵羾留给今人的,不仅是延庆城的阡陌街衢,更是一种在变革中求突破、在务实中谋创新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深思镜鉴。
|总监制:董新慧
|监制:徐双伍
|校审:韩辉峰卫鹏刘希
|编辑:田小英
|图文编辑:杨文静樊泽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
来源:夏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