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青瓷、油画……中外作家走进丽水寻找文学富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8:54 4

摘要:“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的数十名中外作家来到“八百里瓯江最为瑰丽河段”的古堰画乡和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古城龙泉,在青山绿水与古老技艺的交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9月23日,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行走在处州大地,漫长的高温已逐渐退去。

“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的数十名中外作家来到“八百里瓯江最为瑰丽河段”的古堰画乡和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古城龙泉,在青山绿水与古老技艺的交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外作家走进古堰画乡

藏在古堰画乡里的文化碰撞

古色古香的江南老街与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画展和谐共存;碧波荡漾的瓯江奔流入海,连接着大洋彼岸的巴比松画派……走进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交界处的古堰画乡,中外作家们纷纷被这里文化交融的氛围吸引住了。

走进“镜·像 重构山水的当代叙述”与浙里有个“丽水巴比松”艺术综合展,古堰画乡的氤氲水雾与油画的当代笔触扑面而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古堰画乡就以典型的江南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在此聚集,滋养出深具地方特色的绘画风格——“丽水巴比松”。

“我个人对艺术对表现形式与个体经历对交互比较感兴趣,尽管我对绘画不算了解,但画作中对许多元素依然让我感到梦幻而神奇,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融合得很成功。”

尼泊尔留学生普德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在他看来,文学和所有艺术一样,都是某种叙事的表达,“比如,我刚刚看到一幅画里整条河流都是黄色的。它是否有着更深刻的主题,代表着黄河?我更在意画作背后的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是基于什么逻辑去呈现的。”

中外作家欣赏油画

随后,作家们还走访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始建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在帆影重重、船桨声声中感受中国先民改造水利,与自然共生的东方哲学与智慧。

从文化到文学,青瓷何以走向世界

“梅子青色泽浓翠莹润,青中带绿;粉青如⾬过天青⾊,青中带蓝,它们都起源于南宋时期。这是豆青,在元明时期风靡一时……”

坐落在山水之间的龙泉青瓷博物馆,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窑口中巨大的匣钵,伴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作家们的思绪也随着回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的历史记忆中。

中外作家走进龙泉青瓷博物馆

网络作家蒋离子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从小接触的青瓷文化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她的创作之中。

蒋离子表示,自己小说中写到餐具、茶具时,不由自主地就会代入家乡的青瓷。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对青瓷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自己最近还创作了一篇名为《又见雪拉同》的作品。雪拉同,正是法国人对中国龙泉青瓷釉色的称谓。

“我们这次同行的作家,不仅来自各个国家,还在不同文体中探索,有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等等,我相信在龙泉的见闻,一定会转化为他们的创作灵感,对他们今后的作品产生影响。”蒋离子说道。

而在龙泉青瓷博物馆的文创区,伊朗Great Media传媒公司总裁麦赫迪·扎尔扎德对一只青瓷簪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工作人员向他展示如何使用这种典雅的束发工具时,麦赫迪忍不住用手机录下了全过程,他告诉记者,他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有数万粉丝,自己非常高兴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剑来》与龙泉的不解之缘

从李白的“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到杜甫的“徒劳望牛斗,无计劚龙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不仅热衷将中国传统的宝剑文化融入文学创作之中,更早已把龙泉作为宝剑的代称。

龙泉宝剑博物馆以“千载剑心”为主题,通过展示宝剑实物、制作工艺、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承脉络,并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引得中外作家们流连忘返。

或许很多读者并不知道,当下备受追捧的网络仙侠小说《剑来》,就与龙泉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烽火戏诸侯在一次参与浙江省作协的龙泉采风活动时,看到打铁铸剑的老师傅一锤子下去,整间屋子都是四处迸溅的火星,深受震撼,瞬间自己置身于璀璨星河当中。

烽火戏诸侯坦言,网络文学行业竞争激烈,作者和作品只有先从国内市场杀出来,才有机会走出去,“我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是旅游还是活动,都会厚着脸皮主动跟当地讨要几本地方志,就是希望多‘吃书’,转化为自己作品里的东西,至于最终成绩好坏口碑高低,以及将来能否让作品出海,作者本身不用想太多,想也没用,老老实实写好一部作品的每个章节即可。”

越是中国传统,就越能够得到年轻读者的真正认可。在这样的创作信念下,烽火戏诸侯,通过阅读反哺创作,努力让自己的下一部小说生长出一种“志书”的气质。

中外作家走进龙泉宝剑博物馆

或许每个男孩子小时候都有一把“宝剑”,刚刚连续斩获银河奖与百花文学奖的浙江作家宝树也不例外,甚至小时候还拿着树杈子跟着电视里练过剑招。

第一次来到龙泉的宝树对青瓷、宝剑等传统技艺的传承颇感兴趣。他表示,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在史册中记录的东西,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已经非常陌生了。

“在非常有限的技术和工具下,能铸造出这么精良的器物,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启发,中国人迈向成功的这种精神是需要传承的,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古越国在春秋时期并不是最强盛的,但为什么龙泉可以铸造出被视为神兵的宝剑?这背后是一代代工匠长期不断实践的成果。”

当谈到是否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创作之中,宝树表示,这次的采风经历一定会变成宝贵的创作源泉。

龙泉为什么会成为剑都?欧冶子大师是怎么铸剑的?这些谜团都可以融入文学创作的想象之中,“历史写作也好、科幻写作也好,许多被掩埋的历史,随着我们的发掘和想象,可以展现出更丰富多元的一面,让它真正鲜活起来,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

正如宝树所言,无论是古堰画乡土生土长的油画派系,还是龙泉古老的青瓷、铸剑技艺,历史与传承的背面是文学生长的深厚土壤,只要写作者脚踩大地,用心体察,就能寻找到用之不竭的文学富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