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因为在节目里说错了一句话,节目直接被下架,直到柯克追悼会结束后,迪士尼才宣布节目复播。连这个“复播”节点的安排都像是剧本写好的一样。控制得住风向,也就等于掌握了节奏。
查理·柯克的葬礼上,来了十万人。体育馆人满为患,规模堪比一次小型政党大会。他的遗孀站出来说,原谅凶手。
但台下的特朗普没有跟着点头,而是明确表态,他不原谅。理由很简单,他活着,还得面对随时可能来的子弹。
柯克遇刺后,特朗普团队言论统一,情绪控管,几乎没出现一次“掉链子”。
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因为在节目里说错了一句话,节目直接被下架,直到柯克追悼会结束后,迪士尼才宣布节目复播。连这个“复播”节点的安排都像是剧本写好的一样。控制得住风向,也就等于掌握了节奏。
柯克生前是保守派代表人物,发言激烈,却并未违法。他在大学辩论会上表达观点,引起争议,甚至愤怒,但美国宪法保障了这些权利。
这样一个人,因为表达立场被杀,这个死亡本身就成了“信仰牺牲”。这场面太适合“MAGA”派系的叙事了,神圣、受难、牺牲、荣耀,一样不缺。
反过来看民主党那边,高层没有接招,一个个立刻声明悼念,谴责暴力,生怕被扣上一顶“幸灾乐祸”的帽子。倒是一些基层的激进分子想蹭热度,结果被特朗普团队精准锁定,反打了一波。
柯克之死变成了一把政治刀,特朗普借力打力,一步步铺向他真正要做的事,也就是为中期选举做准备。
特朗普最怕的,是这场选举被局势拖崩。而柯克之死,就是从天而降的动员素材。他不是简单的“被害者”,而是“为理念殉道者”。政治操作讲究节奏和逻辑。有了“殉道者”,后面要树立的敌人自然也得跟上,于是Antifa顺理成章地被摆上了牌桌。
把Antifa列为恐怖组织,是一场精准的逻辑收口。
一旦标签贴上,未来任何群体性暴力事件,哪怕还没定性,哪怕没有破案,只要形象、行动类似,媒体和警方就有了方向,公众情绪也有了发泄口。这一步封口的操作,直接把“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定义权攥在自己手上。
其实这一步,特朗普早就想好了。他上台后大裁政府冗员,道具部门首当其冲。本来想着省钱,结果把大量一线公务人员裁掉,破案率暴跌。一方面警力不足,一方面暴力事件激增。
查理·柯克的案子能破,是因为发生在犹他州,当地熟人社会,民风保守。他父母直接把嫌疑人送进警局。如果放在纽约、新泽西这些州,这种案子大概率就是“无头”。
所以Antifa这个“恐怖组织”的标签,干脆利落地解决了未来很多办不了案、甩不掉锅的问题。只要事件模糊、群众愤怒,就能启动预设程序。这种操作,政客最喜欢。
特朗普不是第一次玩这种“立靶子”的战术。
他非常清楚,在一个撕裂严重的国家里,最能团结人心的不是爱,而是恨。他不喊“支持我”,他喊“反对他们”。而Antifa,刚好具备一切成为“他们”的特质:反传统、反警察、反国家、反宗教。光是符号就已经足够用了。
通过制造共同的敌人,特朗普打通了“分裂群体之间的同仇敌忾”。这招比鼓励支持还有效,因为仇恨是负面情绪,容易聚焦,传播力强。他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制造一种简单情绪:只要你讨厌Antifa,你就是我们的人。
宗教叙事在这套操作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外界批评他对柯克缺乏共情,说他第一时间还在关心白宫的宴会厅装修。
但对特朗普而言,这种对比恰恰强化了他那种“我已经历劫归来”的叙事。他曾多次躲过刺杀,这件事他早就公开讲过。所以他不把这事当成个人悲剧,而是“上帝筛选”,柯克没通过,他通过了。
对MAGA选民而言,这不是冷血,而是神意。
特朗普自己没死,就要把这个“剩者”的使命转化为“圣者”的政治行动,把柯克塑造成“信仰的圣徒”,自己继续完成未尽的事业。这种话在CNN播出来,观众觉得荒谬;但在保守派教堂讲台上,能引发掌声。
查理·柯克的死不会成为长期话题,追悼会画下了句点。但他的死亡影响将长期存在,为一系列政治操作提供道德基础和行为正当性。特朗普顺势而上,把自己化为正义的执行者,把Antifa塑造成邪恶的代表,整个政治图景再次二元化。
接下来,共和党的主旋律会是回归传统、重塑道德、找回国家精神。
而民主党若不能迅速提出一套能量相当的对冲叙事,就只能在道德叙事上被动应对。如果继续拖延,不仅将失去议程设定能力,还会在选举动员阶段落入全面劣势。
选举不是立论比赛,而是情绪动员。
特朗普这套操作已经开始产生化学反应。如果美国经济维持现状,没有出现重大失控,那中期选举共和党大概率将拿下众议院,领先20席不是问题。如果经济崩得更厉害,那领先幅度可能收窄到10席左右,但特朗普依然能赢。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柯克之死所引发的这场情绪风暴,都将成为推动共和党阵营向前的一股核心动力。从舆论定性,到阵营整合,再到反恐法令的落地,全链条联动已经完成。
接下来该看的是民主党怎么接招了。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