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学期,他们尝试过写人写事类、写景类、状物类作文,也尝试了童话、日记、续写故事等,而“我有一个想法”的主题作文和上面几类都不相同,更偏向于议论文。
第7单元的作文可太有意思了!对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写作挑战。
这一学期,他们尝试过写人写事类、写景类、状物类作文,也尝试了童话、日记、续写故事等,而“我有一个想法”的主题作文和上面几类都不相同,更偏向于议论文。
这篇作文不要求孩子们语言多么高大上,多么华丽,只有一个要求——把问题和想法写清楚。
“写清楚”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的孩子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能力把一篇作文写清楚。因为要达到“写清楚”的要求,首先要逻辑清晰,其次要语句通顺。而光是“逻辑清晰”这一条,已经难倒了很多孩子。
就比如第七单元的这篇作文:我有一个想法。
先看看课本里的习作要求: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本里列举了两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两种写法。
片段一: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生活中不好的现象,比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
片段二: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一些想法,写作侧重点在“如何变得更好”,也就是要写出具体的建议方法,并且要告诉大家“你的建议”的好处,从而说服别人。
先说说选题,第一种相对好写,因为“发现问题”远比“提出合理建议”要简单。
我家孩子选的就是第一种类型,她想写“汽车礼让行人”这个生活现象。
选题这次没费劲,因为周四晚上我俩聊起7单元作文,她就决定了要写“礼让行人”的社会现象。
主题确定,写之前我再次给孩子们讲述了写作要求“写清楚”,并且告诉他们要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首先你要先把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或者问题,用几句话表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要写什么。其次写出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观察到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吁总结即可。
我自认为讲述的已经足够清晰了,但是一稿写完,我真是眼前一黑!(我现场讲得比我文字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直接把一篇小议论文写成了“那件生气的事”,通篇不见观点,只是一股脑的在讲故事,看完作文,压根不知道“我的想法是什么?”。
一稿算是直接废了!
开始写二稿前,我让他们针对重要的两部分内容简单列了提纲,并且再次重申要把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观点)摆出来,放到前面,作为中心句。
又一起捋了捋逻辑和思路,开始写二稿了。
二稿写出来,还勉强能看。至少逻辑算清晰了,只是缺少论证的细节,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内容需要重点修改补充。
我又带孩子分析了第二段具体需要怎么写,这次直接列出了写作公式:看法(观点)+你生活遇到的类似事情经历。
比如她写“汽车不礼让行人时,可能会导致交通堵塞”,这是看法。你既然提出来这个看法,那就要用事实来证明,也就是你生活中曾经历过或者见过的类似事情。
比如另一个孩子说“遛狗不栓绳,可能会吓到别人、咬伤别人”,那也要用你看到的事情、听到的事情甚至是新闻中看见的事情去证明你的看法(观点)。
总之,不能单纯喊口号“我觉得这样不对,这个现象不好,我们要改正”。
二稿捋清楚之后,三稿孩子直接语音转文字修改了。
开头这块,我给了孩子建议。让她用对比手法切入主题,之所以建议她用对比手法,是因为我知道她最初萌生这个想法,就是因为一场对比。
第二三自然段是这篇作文的重要内容,之前已经列过提纲,基本结构孩子已经了解。修改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放在前面,当作中心句。用亲身经历论证的时候,注意加一些细节,让事件更有说服力即可。
第四自然段二稿版本里层次不够清晰。所以修改时我建议她直接添加顺序数字“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写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基本需要修改的内容就上面那些,孩子边读边捋自己的语句,虽然慢点,但实际上修改完,基本就能定稿了。
这一篇作文不需要孩子去仔细琢磨字词,也不需要去刻意运用修辞,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就算是一篇成功的作文了。
与写人写事写景的作文相比,第七单元的作文算是比较简单了。
但是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文体,所以最开始他们写的时候,还是像写人写事的作文那样,只顾着去描述事情,却忘了先把自己的想法摆出来,这也是孩子初稿直接废掉的原因。
但是一旦你给孩子讲清楚之后,他们很快就能明白并掌握这样的写作结构。
当然,“写清楚”这个要求不仅仅是针对第七单元的作文,对所有的作文都应是这样的要求。而且这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先“写清楚”,才能“写具体、写生动”。
来源: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