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把人分为“我们”和“他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2 02:58 1

摘要:我们走在街上,瞥见一个人——他们的穿着打扮、说话方式、身边的人——一瞬间,我们就给他们贴上标签,把他们放进一个盒子里。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想在擦肩而过时评判这个世界……

我们走在街上,瞥见一个人——他们的穿着打扮、说话方式、身边的人——一瞬间,我们就给他们贴上标签,把他们放进一个盒子里。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想在擦肩而过时评判这个世界……

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你将了解为什么我们感到需要归属到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以及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如何也是许多偏见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要给人贴标签?

我们为什么寻求成为团体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要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

这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解释……

#世界读书日#

社会认同理论

瞧,你不只是

你是儿子或女儿,或许是兄弟姐妹。或许你是学生、工程师、艺术家、作家、运动员、读者、素食主义者……你属于某个群体。“群体”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群体”都会影响你如何看待自己。

甚至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如何?

社会身份正是:你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源于你所属的群体。它可以是一个种族、一个职业、一个徒步俱乐部、一个足球队,甚至是一个广场舞队。你拥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会根据具体情境被激活。

我们组建群体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归属感: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还有人和你一样。

目的:因为有共同的目标,你的人生才有方向。

自尊:如果你的群体受到重视,那么你也会受到重视。

归属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类的需要。

心理学家亨利·塔伊费尔(Henri Tajfel)的研究表明,即使人们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群体,他们仍然会偏袒自己群体的成员,而忽略其他群体(Tajfel et al., 1971)。这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仅仅属于一个群体这一事实就造成了对“我们自己”的偏见。

即使你根本不认识他们。

事实上,研究表明,这些分歧甚至在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表明这种冲动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息息相关,那么捍卫这种价值就变成了个人行为。正因如此,许多群体间的辩论才显得不理性。

它们是基于身份的:我的群体与你的群体。

让我们分解一下解释该理论的三个过程……

三个社会过程

1. 分类

我们的大脑很懒。它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好是用简单的方法。

就像我们根据形状或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一样,我们也会根据形状或颜色对人进行分类。“他很年轻”,“她很保守”,“他来自北方”。大脑会使用思维捷径来节省精力。

但有一个问题:一旦将某人归入某个类别,我们往往会将类别中的每个人都视为相同。而类别之外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这就是刻板印象的诞生地。

2. 身份识别

一旦你认同一个群体,你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我是学生”、“我是设计师”、“我是网红”……有了这些标签,你就会开始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接受群体的文化、语言和行为。没有人强迫我们——它赋予了我们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个人价值与群体的价值紧密相连。

认同感越强,即使在可疑的情况下,人们就越有可能捍卫群体。

这就是极端主义的起源。

3. 比较

一旦我们认同某个群体,就会将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

我们更聪明吗?更成功吗?更公正吗?我们努力变得更好,是为了维护一种让我们感到有价值的集体自尊。这就是文化傲慢、夸张的民族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根源……。因为如果我们的群体优越,那么我们也就优越了。

这是群体内偏见的产生方式:对我们自己群体的偏向偏好。

由于这种偏见,我们给予群体成员好处、同情和信任,这导致了招聘、司法甚至医疗保健方面的歧视。

总结一下这三个社会过程:

分类:我们区分群体,通常带有偏见。

认同:我们加入团体,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并更喜欢自己的群体——这是不公平的。

归属感的渴求或许会让我们产生偏见……但它也能让我们变得富有同情心,变得理解。如果我们能透过彼此的共同点而非分歧来看待他人,一切都会改变。

即使是最敌对的人也几乎有着共同之处。

这一切都关乎视角的转变——并超越我们自身的局限。

✍️轮到你了:你是否曾经不假思索地给某人贴上标签,却发现他们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每日名言: “疯狂在个人身上是罕见的;但在群体、政党和国家中——这却是常态。”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的彼岸》

来源:陈惜珊谈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