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末,中原大地陷入藩镇割据的混战泥潭,唐廷义武军节度使在军阀混战中完成转型,形成史称 “ 北平国 ” 的割据政权。
唐末,中原大地陷入藩镇割据的混战泥潭,唐廷义武军节度使在军阀混战中完成转型,形成史称 “ 北平国 ” 的割据政权。
从义武军到割据政权
“ 北平国 ” 作为夹缝中的小割据势力,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 年)为制衡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而设置的义武军,辖定州(今河北定州)、易州(今河北易县)二州。因该地西倚太行、北控涞水,地处河北咽喉,自安史之乱后即成为钳制河北藩镇的战略支点,是朝廷监控河北藩镇的前哨。
875 年黄巢起义爆发后,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以忠唐著称,率先率军勤王,收复长安,被《旧唐书》赞为 “ 勤王举义之最 ” 。895 年,王处存死后,其子王郜继任义武节度使。
900 年,朱温派大将张存敬进攻定州,王郜派叔父王处直在沙河(今河北邢台沙河)抵抗失败后被王处直驱逐。
900 年,王处直 成为 义武节度使后依附朱温, 909 年王处直受封为 “ 北平王 ” , 保持半独立的状态。
910 年,后梁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的赵王王镕,王镕向晋王李存勖( xù )求救,王处直背叛后梁与晋结盟,率精兵配合李存勖获得柏乡之战胜利,大败后梁军。
921 年,王处直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引契丹军牵制晋兵,招致定州民众怨恨。
921 年, 王处直 养子王都发动兵变,囚禁王处直,自任 义武节度使。
928 年,王都引契丹万骑与后唐大战于嘉山,被击败。
929 年,后唐攻破定州城,王都及家眷自焚身亡, “ 北平国 ” 灭亡。
“ 北平国 ” 的历史作用
1.
勤王护唐
王处存时期,义武军是少数坚持效忠唐朝的藩镇。其主动出兵镇压黄巢起义、护卫唐僖宗,展现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威的最后支持,堪称唐末乱局中的 “ 孤忠 ” (《新五代史》)。
2. 军事屏障
“ 北平国 ” 地处河东(今山西)与幽州(今北京)之间,战略位置显要,一直被唐廷赋予监视和限制河北各藩镇的使命。唐末更成为李克用、朱温两大势力争夺的焦点。王处直曾联合成德镇赵王王镕,助李存勖在 910 年的柏乡之战中大败后梁,延缓了朱温北进之势,成为后唐统一北方的重要助力(《新五代史》)。
3. 局部稳定
相较于战火频仍的中原, “ 北平国 ” 治下的定州、易州一度成为流民避乱之地。定窑技术突破,定州窑瓷器远销海外,经济短暂复苏,为五代手工业史留下印记(《中国陶瓷史》、《宋会要辑稿》)。
“ 北平国 ” 的失败教训
1.
战略短视自毁长城
面对李存勖的削藩压力,王处直为保权位,竟引契丹南下。其养子王都也联合契丹进攻后唐,终遭反杀。此举不仅丧失民心,更让 “ 北平国 ” 沦为引狼入室的 “ 汉奸政权 ” ,加速其灭亡(《辽史》、《册府元龟》)。
2.
内部分裂传承失序
王处直晚年宠信养子王都,引发家族内斗,导致军政混乱,王都囚父夺权后,治国无方,引契丹入境,激化民怨,加速政权崩溃,最终被后唐剿灭(《新五代史》)。
“ 北平国 ” 是唐末藩镇向五代十国政权过渡的中间形态,其兴衰提醒我们:
在统一的大趋势下,
任何维持割据状态的企图,
终将被淹没在 统一的历史潮流中。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