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视频可信吗?黑公关在侵蚀信任 监管可联手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8:58 4

摘要:9月12日晚的《经济半小时》把“黑公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节目播出后不到24小时,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披露:法务部已对数百个账号取证并发起数十起诉讼,多起报警进入侦办阶段。随后,六部门联合启动专项整治;蔚来、小鹏、理想以及鸿蒙智行等

9月12日晚的《经济半小时》把“黑公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节目播出后不到24小时,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披露:法务部已对数百个账号取证并发起数十起诉讼,多起报警进入侦办阶段。随后,六部门联合启动专项整治;蔚来、小鹏、理想以及鸿蒙智行等车企的法务团队也纷纷表态。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以AI合成、剪接拼接、预置稿件和购买流量为手段的“黑公关”,正在侵蚀中国汽车产业的营商环境与消费者信任。

节目里拿出的几个案例说明问题有多现实。两条在网络上累计播放破亿的“蔚来自燃”视频,查证后发现,一条是把海外事故截取、移花接木后当成国内案例传播,另一条竟是AI合成。针对小米汽车的“碰撞后电瓶断电导致车门打不开”的视频,也被查出是博主在测试前就人为断电——涉事人员已被缉拿归案。公安部网安局破获的一起黑公关团伙案显示,23名成员涉案资金逾2亿元。几个数字背后透露出同样的规律:低成本、强放大、难取证,给黑公关提供了温床。

为什么问题越滚越大?根源不复杂。生成式AI把“影像可信性”的门槛拉得很低,一段视频、一张图像几分钟就能被造出来并大规模传播。流量分配和商业化机制又把“有钱就上热搜”的逻辑放大——据业内报价,几十万粉丝的博主一条短视频商单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知情人还说黑色商单报价更高,充值多的账号更容易被平台“捧”上去。监管和司法在取证上又面临技术鉴定与平台配合的双重挑战,打击往往滞后于传播速度。

这种行为的伤害不只是舆论的刮痧:品牌声誉被毁、销量下滑、供应链波动、研发团队士气受挫,甚至引起资本市场短期剧烈波动。造车成本高昂,而做黑公关的门槛低到令人咋舌,这种不对等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面对这样的局面,值得问三个问题:平台是否该对流量与标题引导承担更明确的责任?行业协会能否建立统一的鉴定与通报机制,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取证流程?司法与行政部门如何形成合力,把打击力从“封号”升级为可回溯的经济赔偿与公开惩戒?

基于这些思考,可以提出一些务实的建议。平台端要马上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与溯源能力,建立透明的商单与流量计价公示,减少“付费上位”的空间。行业协会应牵头建立汽车行业的专项取证与快速反应机制,把技术鉴定标准化并向司法输送可采信的证据。司法与行政要并行发力,提高违法成本——不能只是封个号就了事,还要追索经济利益并公开通报,增强威慑力。企业层面要搭建自己的技术与法律“盾牌”,做到早期监测、快速辟谣、保全证据并实现跨平台取证联动。公众教育也不能忽视,提醒消费者对“影像即事实”的错觉提高辨识力,毕竟很多人看完视频第一反应是“天啊,真有这事吗?”而不是“这张图可能是深度合成的”。

短期看,在六部门行动与媒体监督的共同推动下,更多涉黑公关案件会被侦破和判决;中长期则需要算法透明、商单合规与证据链条的制度化,才能真正恢复行业的清朗生态。黑公关像寄生虫,能在信息流里迅速繁殖,但只要监管、平台、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这个生态病灶是可以被切除的。

最后留个问题给读者:在信息泛滥与信任稀缺并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能为营造更公正的舆论环境做些什么?是不是在转发前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假的”,或是在遇到明显造假时主动举报,都能让那些想靠谎言牟利的人少得手几次?你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是行业里的大风向。

来源:人间l棱镜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