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百奥赛图(北京)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奥赛图”)科创板IPO审核获通过,成为少见的“先H后A”上市案例。此次IPO由中金公司保荐,计划募资11.85亿元,较初始申报的18.93亿元缩减37.4%,其背后折射出的业务结构调整、财务表
百奥赛图科创板IPO深度分析:先H后A模式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9月24日,百奥赛图(北京)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奥赛图”)科创板IPO审核获通过,成为少见的“先H后A”上市案例。此次IPO由中金公司保荐,计划募资11.85亿元,较初始申报的18.93亿元缩减37.4%,其背后折射出的业务结构调整、财务表现变化及控制权风险,值得深入剖析。
一、上市背景与基本盘:先H后A的差异化路径
百奥赛图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的临床前CRO及生物技术企业,2022年9月已在港交所挂牌(证券代码:02315.HK),此次冲击科创板,形成“两地上市”格局。从上市标准看,公司符合《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第(四)项要求,即“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2024年其营业收入达9.80亿元,满足指标要求。
中介机构方面,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券商为中金公司(保荐代表人为漆遥、张韦弦),律所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签字律师魏海涛、朱颖、赵海洋),会计师事务所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字会计师罗科、张杨),为IPO流程提供专业支撑。
股权结构上,国投重大专项基金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0.5492%;共同实际控制人沈月雷、倪健(夫妻关系)合计直接或间接控制27.0291%表决权,股权集中度适中。但需注意的是,前十大股东中包含招银柒号、招银拾玖号等财务投资者,叠加实控人负债问题,为控制权稳定性埋下隐患。
二、业务结构:从“研发驱动”到“多元平衡”的转型
百奥赛图的主营业务涵盖四大板块,近三年收入结构呈现显著变化,反映出公司从依赖单一业务向多元发展的调整趋势。
从收入占比看,模式动物销售是核心支柱业务,2024年贡献39.71%的收入(38,920.44万元),较2022年的31.75%持续提升,成为收入增长的“压舱石”;抗体开发业务增速最快,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3.79%升至2024年的32.43%(31,779.40万元),是未来增长的核心潜力点;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业务占比则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33.01%降至2024年的20.51%(20,098.91万元);基因编辑业务占比最低且稳定在7%-11%区间,2024年收入7,208.33万元,占比7.35%。
客户结构方面,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合理,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22.04%、20.34%、26.58%。值得关注的是,境外客户贡献显著,2024年前五大客户中包含Neurocrine Biosciences, Inc.、IDEAYA Biosciences, Inc.等国际药企,境外收入以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业务为主,平均客单价维持在80万-104万元/个,体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财务表现:盈利转正背后的“研发收缩”逻辑
近三年,百奥赛图的财务数据呈现“收入增长、亏损收窄、盈利转正”的向好趋势,但盈利背后的研发投入调整需重点关注。
收入端,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5.34亿元增至9.8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5.52%,远超科创板“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25%”的要求;2025年上半年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51.27%,增长势头延续。
利润端,公司于2024年实现关键突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2022年的-6.63亿元、2023年的-4.05亿元,转正为2024年的2,296.80万元;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2,855.21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但需注意,盈利转正与研发投入缩减直接相关。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达6.9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30.96%,2024年研发费用降至3.24亿元,占比33.04%,规模较峰值缩减超一半。研发人员数量同步减少,从2022年的627人降至2024年的337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从58人锐减至5人,其余以兼职为主,研发人员占比(30.78%)也低于可比公司36.61%的平均水平。这种“收缩研发换盈利”的模式虽短期改善财务指标,但可能影响长期技术竞争力。
此外,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2024年为65.28%,虽较2023年的67.73%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24年转正为2.11亿元,2025年上半年延续良好态势,现金流状况逐步优化。
四、募投项目:聚焦“平台建设”,缩减“临床投入”
百奥赛图此次科创板IPO募资11.85亿元,募资方向聚焦“夯实业务基础”,与港股募资侧重“核心产品研发”形成差异。具体来看:
- 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投资4.54亿元,占比38.28%,旨在扩充模式动物生产能力,提升临床前研发服务效率,匹配核心业务增长需求;
- 抗体药物研发及评价项目:投资3.16亿元,占比26.70%,聚焦抗体药物早期发现与筛选能力提升,与快速增长的抗体开发业务形成协同;
- 临床前研发项目:投资1.65亿元,占比13.92%,较初始申报的“临床前及临床研发项目”缩减“临床研发”环节,降低高风险投入;
- 补充流动资金:2.50亿元,占比21.10%,用于优化现金流,缓解资产负债率压力。
对比港股募资(85%用于研发),此次A股募资仅约20%直接投向研发相关领域,70%用于平台建设(含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反映出公司在“研发投入”与“风险控制”间的平衡,更注重短期业务产能落地,而非长期临床管线布局。
五、核心风险:控制权、研发与商业模式的三重挑战
尽管百奥赛图IPO审核通过,但仍面临三大核心风险,可能影响其长期发展:
(一)控制权稳定性风险
实控人沈月雷、倪健因员工持股平台出资及纳税义务,累计负债近1.2亿元,部分债务与上市进程绑定。2025年8月,沈月雷与招银控股约定,若2026年底前未完成科创板上市,需质押H股股份偿债;若上市后股价下跌,也可能触发股权质押或减持H股,导致控制权稀释。此外,实控人曾于2020年向招银贰号借款7000万元并质押3.24%股份,虽后续终止股权质押条款,但大额负债未完全解决,为控制权稳定性埋下隐患。
(二)研发可持续性风险
公司盈利转正依赖研发投入缩减,2024年研发费用较2022年减半,专职研发人员仅剩5人,研发强度(33.04%)虽仍高于科创板5%的要求,但较自身历史峰值大幅下降。核心技术方面,CRISPR/EGE技术2015年申请国内专利但尚未授权,自主研发的RenMice全人抗体小鼠平台仍处商业化过程中,若研发投入持续不足,可能导致技术先进性流失,丧失核心竞争力。
(三)商业模式稳定性风险
抗体开发业务是未来增长核心,但该业务依赖“千鼠万抗”计划(针对近千个药物靶点规模化药物发现),目前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从“项目测试”到“转让授权/合作开发”的商业模式需验证:首付款、里程碑款的兑现节奏,以及药物上市后销售分成的可持续性,均存在不确定性。此外,CRO行业受下游医药研发需求影响较大,2023年多家CRO企业业绩下滑,百奥赛图若无法维持客户粘性,可能面临收入增长承压。
六、结论与展望
百奥赛图作为“先H后A”的生物科技企业,凭借模式动物销售的稳定支撑与抗体开发业务的快速增长,成功实现盈利转正并通过科创板审核,展现出较强的业务韧性与市场竞争力。此次IPO募资聚焦平台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核心业务优势,为短期发展注入动力。
但长期来看,公司需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优化实控人负债结构,稳定控制权;二是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水平,避免技术竞争力流失;三是验证抗体开发业务的商业模式,确保收入增长可持续。若能有效应对上述风险,百奥赛图有望在临床前CRO与生物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成为“两地上市”企业中的优质标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