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新借助苏联红军剿灭闯入新疆的白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8:42 1

摘要: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内战,白军溃后,残部涌入中国新疆。涌入新疆的白军残部分为三股:1920年1月,顿河哥萨克军官阿连阔夫率3200名残兵,从俄属七河省越过伊犁边境。同年3月,高尔察克麾下少将巴奇赤,率1.2万名士兵与2000余随军家属,退至新疆塔城。沙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内战,白军溃后,残部涌入中国新疆。涌入新疆的白军残部分为三股:1920年1月,顿河哥萨克军官阿连阔夫率3200名残兵,从俄属七河省越过伊犁边境。同年3月,高尔察克麾下少将巴奇赤,率1.2万名士兵与2000余随军家属,退至新疆塔城。沙俄外里海州总督穆喀诺夫则率5000残兵,盘踞在喀什依尔克斯塘边卡外,依赖英国领事暗中支持伺机入境。

当时新疆全省驻军仅1.1万人,编为4个巡防营,装备多为清末的毛瑟步枪和土造火炮,且分散在伊犁、塔城、喀什等边境要地,单靠本地兵力对抗任何一股白军,都无异于以卵击石。1920年1月20日,伊犁镇守使杨飞霞向迪化(今乌鲁木齐)发电告急:“阿连阔夫部已占宁远(今伊宁)城外十里铺,声言‘借道新疆赴内地’,实则四处劫掠牲畜,百姓惶恐不安。”杨增新意识到,一场关乎新疆存亡的危机,已近在眼前。

1920年1月16日,阿连阔夫率部进入伊犁时,最初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他派副官向伊犁当局递交“通牒”,声称“本军为反布尔什维克之正义之师,因战事失利暂避新疆,愿遵守中国法律,只求临时安置”。但随后,其部下因补给断绝,开始在宁远城外的哈萨克牧区抢夺牛羊、强征粮食,甚至与当地牧民发生武装冲突。1月18日,哥萨克骑兵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劫掠时,杀死2名反抗的锡伯族牧民,引发当地民众联名向杨增新请愿“派兵驱敌”。

杨增新的第一反应是“压”。他在给杨飞霞的回电中明确指令:“不可轻言开战,先以谈判缓之。”1月22日,他派外交特派员张绍伯赶赴伊犁,与阿连阔夫当面交涉。谈判桌上,阿连阔夫态度傲慢,坚持“不缴械、不分散安置”,甚至威胁“若新疆当局武力驱赶,本军将攻占伊犁,另立‘临时政府’”。张绍伯则按照杨增新的授意,不急不躁地回应:“新疆虽弱,但也有万余驻军,若开战,贵军虽能占一时便宜,却无后勤补给,最终必败;若缴械,新疆可提供牧场安置,每月供应粮食,待贵军找到新的去处,再行离去。”

与此同时,杨增新开始“造势”。他从迪化、阿克苏调派2个营的兵力(约600人),于1月25日进驻伊犁与迪化之间的果子沟。果子沟是伊犁通往迪化的唯一通道,地势险要,杨增新下令士兵在山口搭建帐篷、挖掘战壕,白天频繁操练,夜晚点燃篝火,制造“重兵布防”的假象。阿连阔夫派侦察兵探查后,发现果子沟“兵力密集,火炮林立”(实则只有2门土炮),心中开始动摇,他深知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奔袭,弹药仅够维持一周,若被堵在伊犁,必成瓮中之鳖。

1月30日,阿连阔夫最终妥协,与新疆当局签订《伊犁安置协议》:同意交出全部重武器(4门火炮、12挺机枪)及半数战马(约800匹),士兵保留步枪用于自卫。部队被分散安置在博乐牧区(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的三个互不相连的牧场,每个牧场不超过1000人。新疆当局每月向其提供粮食5万斤、盐2000斤。

几乎在伊犁交涉的同时,塔城方向的巴奇赤部也引发了危机。1920年3月12日,巴奇赤率部进入塔城时,规模远超阿连阔夫。不仅有1.2万名士兵,还有2000余名随军家属(多为军官家眷),甚至携带了数百箱弹药和300余辆马车的辎重。塔城参赞汪步瑞急电杨增新:“溃军人数太多,塔城存粮不足一月,恐难安置。”杨增新回复:“分而治之,先缴其战马。”

3月15日,杨增新派弟弟杨增炳(时任塔城道尹)与巴奇赤谈判。杨增炳提出:“贵军战马过多,塔城牧区无法容纳,若交出战马,可安置在额敏县南山牧区(今塔城地区额敏县南山),家属可随队居住,新疆当局提供房屋。”巴奇赤起初拒绝。

骑兵是白军的核心战力,他不愿失去战马。但此时,其部下因缺乏草料,已有数千匹战马饿死,士兵怨气渐生。杨增新抓住时机,暗中派人与巴奇赤的副手马梅科夫接触,承诺“若促成缴马,可单独为其提供更好的安置地”。

3月20日,马梅科夫发动士兵哗变,迫使巴奇赤同意缴马。最终,巴奇赤部交出战马4000匹(多为老弱马匹,精锐战马被其隐藏),于3月25日被分散安置在额敏南山的四个牧场。

而对于盘踞在喀什边境的穆喀诺夫部,杨增新坚决拒绝入境。1920年2月,英国驻喀什领事阿奇博尔德多次拜访喀什道尹朱瑞墀,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新疆允许穆喀诺夫部入境“暂避”,甚至暗示“英国可提供武器支援新疆抵御红军”。

杨增新得知后,立即电令朱瑞墀:“英人包藏祸心,穆喀诺夫若入境,必引红军来攻,新疆将成战场。”他一面令喀什驻军加强依尔克斯塘边卡的防守,一面派人与苏俄驻喀什领事交涉,告知“穆喀诺夫部为白军残部,新疆不会为其提供庇护”。苏俄领事随即向穆喀诺夫部施压,威胁“若不投降,将派红军入境清剿”。1920年11月,穆喀诺夫部因粮弹断绝、内外夹击,最终向红军投降,喀什边境的危机解除。

1920年下半年,苏俄内战基本结束,苏维埃政权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境外的白军残部。此时,新疆境内的白军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愿意接受苏俄的大赦令回国,另一部分顽固分子则以新疆为基地,频繁越境袭击苏俄边境村镇。1920年9月,巴奇赤的部下马梅科夫率200名骑兵越过塔城边境,袭击了苏俄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村,杀死10名红军士兵,抢走大批粮食和牲畜。苏俄政府立即向新疆当局提出抗议,要求“立即处置巴奇赤部,否则苏俄将自行入境清剿”。

杨增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解决白军问题的绝佳时机。他一方面向苏俄领事道歉,承诺“严惩肇事者”,另一方面派杨增炳前往额敏南山,以“调查马梅科夫叛乱”为由,将巴奇赤软禁在牧场内,同时收缴了其部下的部分武器。但他也清楚,仅靠新疆的力量,无法彻底消灭顽固的白军残部。巴奇赤仍暗中控制着8000余名士兵,且隐藏了大量武器,若强行镇压,必引发大规模冲突。

1921年3月,杨增新派张绍伯秘密前往苏俄的鄂木斯克,与苏俄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加里宁谈判。谈判中,张绍伯提出:“新疆愿允许红军入境清剿白军残部,但红军需遵守三个条件:一是仅在塔城、伊犁边境地区行动,不得进入新疆腹地;二是清剿结束后立即撤军;三是不得骚扰新疆民众,所需军粮由新疆提供。”加里宁代表苏俄政府同意了这些条件。苏俄也希望彻底消灭境外的白军残部,避免其卷土重来,而与新疆合作,既能减少红军的伤亡,又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21年5月,巴奇赤得知苏俄与新疆达成协议后,决定孤注一掷。他联合了新疆境内的哈萨克匪帮首领杜托夫(曾是白军的哈萨克骑兵指挥官),重组了一支8000人的武装,号称“西北救国军”,扬言“攻占塔城,建立反苏基地”。5月15日,巴奇赤率部围攻塔城,塔城参赞汪步瑞率驻军300人顽强抵抗,激战三昼夜,塔城城防岌岌可危。汪步瑞急电杨增新:“塔城危在旦夕,请求红军速来支援。”

6月10日,苏俄红军第5集团军第25师约5000人,在师长瓦西里耶夫的指挥下,越过塔城边境,进入新疆境内。杨增新按协议提供了18万斤军粮(由塔城当地商队分三次运送)和10名向导,引导红军向额敏南山进军。6月15日,红军与巴奇赤部在额敏县的库什塔依展开决战。红军凭借重武器优势(拥有40挺机枪、10门火炮),向白军阵地发起猛攻,白军虽依托山地顽强抵抗,但因缺乏弹药和补给,最终溃败。此战,红军歼灭白军3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巴奇赤仅率100余名亲信突围,向东南方向逃往外蒙古。

6月20日,红军解放塔城,随后按协议开始撤军,于7月5日全部返回苏俄境内。此次红军入境清剿,是近代中国边疆史上罕见的“中外军事合作”,杨增新通过“借力打力”,既消灭了最顽固的白军残部,又避免了新疆军民的重大伤亡,更未让苏俄获得新疆的任何特权。苏俄领事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写道:“杨增新是一个极其务实的统治者,他利用苏俄的力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却未给我们留下任何干涉新疆事务的借口。”

与此同时,伊犁的阿连阔夫部也发生了变故。1921年8月,阿连阔夫得知巴奇赤溃败后,意识到自己在新疆已无立足之地,遂密谋发动叛乱。他计划联合迪化的旧俄侨民,攻占迪化督署,劫持杨增新,然后率部逃往内地。但他的计划被新疆当局的密探察觉(一名参与密谋的俄侨向联络处告密)。8月15日,杨增新派部队包围博乐牧区,将阿连阔夫及其卫队50人全部软禁。10月,杨增新应苏俄政府的请求,将阿连阔夫引渡给苏俄。1924年,阿连阔夫在苏俄的新西伯利亚被处决。

随着巴奇赤溃败、阿连阔夫被引渡,新疆境内的白军威胁基本解除。剩余的白军残部(约4000人),大多是愿意接受安置的普通士兵和家属,他们的命运逐渐融入新疆的土地。

一部分白军士兵选择返回苏俄。1921年苏俄颁布《对白军士兵的大赦令》,规定“凡在1922年1月1日前向红军投降的白军士兵,一律免予追究刑事责任”。杨增新通过联络处向白军士兵宣传这一政策,并为愿意回国的人提供路费和通行证。据《新疆外事志》记载,1921年10月至1922年1月,共有2800余名白军士兵(含家属)经伊犁、塔城边境返回苏俄,其中大部分人被红军编入地方部队,少数人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

另一部分白军士兵选择留在新疆,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中的哥萨克骑兵擅长养马,多在博乐、塔城的牧区从事畜牧业;步兵和炮兵则多在迪化、伊犁的工厂(如迪化的面粉厂、伊犁的皮革厂)当工人;少数有文化的军官(如医生、工程师)被新疆当局聘用,参与地方建设。比如白军军医科瓦廖夫,在迪化开设了一家诊所,专门治疗外科疾病,因其医术高明,深受当地民众信任,后来加入了中国国籍。

还有少数白军士兵不愿接受安置,选择流窜为匪。1922年3月,原巴奇赤部的军官科罗廖夫率200余名残兵,在昌吉、玛纳斯一带抢劫商队,杀害无辜百姓。杨增新派新疆巡防营第一营前往清剿,经过一个月的追剿,最终在玛纳斯河沿岸将其歼灭,科罗廖夫被击毙。此次清剿后,新疆境内的白军残匪基本被肃清。至1924年,新疆境内已无成规模的白军残部。

来源:西北小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