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在金山区,一群 “半路出家”的柑橘种植者,正通过产业化联合体的模式,让当地红美人柑橘从 “新行业” 一步步迈向上海种植技术 “头部阵营”。金山区柑橘产业化联合体以联结之力破解种植难题、以创新机制带动产业升级,让 “金山红美人” 成为沪上优质水果的亮眼名片。
9月,位于金山区的锦雄生态园里,绿色的“红美人”柑橘已经挂满枝头,再过一个多月,这些果实将达到绝佳的糖酸比,绽放出诱人的橙色。事实上,金山区柑橘种植起步较晚,早年的种植者多为跨界“新手”。“在成立联合体之前,金山的‘红美人’种植水平与象山、台州等老产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常识性问题都是种植户们努力克服的难题。”联合体带头人徐俊雄介绍说,2022年底,在金山区农业农村委的推动下,金山区柑橘产业化联合体成立,将分散的种植合作社拧成“一股绳”。如今,联合体成员已形成“一家人”的协作氛围——这里的种植户们毫无保留,从防冻技巧到水肥配方,“压箱底的技术都愿意掏出来”。
技术提升是联合体的核心使命。针对金山区橘园因冻害、涝灾导致“树龄参差不齐”的问题,联合体打出“组合拳”:一方面推进防涝工程,解决园区积水难题;另一方面钻研砧木调换技术,用更适配的砧木替代原有品种,让橘园逐步实现 “整齐化”,为稳定产量打下基础。
生态种植是联合体的另一大突破。成员们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出自制水肥与绿肥种植相结合的模式:以花生枯、菜饼等为原料发酵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释放土壤中固化的营养元素;同时探索生草种植,在果园里种植黄花苜蓿、毛叶苕子及“创新品种”长萝卜作为绿肥。“长萝卜能深入地下二三十厘米,腐烂后不仅疏松土壤,还能为菌肥提供营养。”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小英介绍,这一技术在上海地区堪称创新。如今,自制水肥技术已在成员间广泛推广,生态种植理念深入人心。
而这一切技术成果的落地,离不开联合体创新推行的“联席会议轮值制度”。每月,联合体成员轮流担任召集人,在轮值成员的合作社召开会议。参会者先到橘园实地考察,学习种植亮点、指出改进方向;再围坐交流,碰撞技术思路、分享管理经验。金山区农技中心专家也全程参与,将种植户的“直观想法”梳理成系统方案。
“以前开会都是负责人召集,现在轮流坐庄,像走亲戚一样!”联合体成员、上海丰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峻峰深有感触,轮值制度让活动不再枯燥,你来我往的碰撞中,技术难题迎刃而解。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模式,不仅打破了“同行三分忌”的隔阂,更让技术推广效率大幅提升——从防冻时的“双层薄膜+遮阳网”,到嫁接时的“春梢挂果”技术,优质经验得以快速复制。“这样的机制不仅加强了种植户之间的交流,也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插上了翅膀。”作为农技专家参与多次轮值会议的刘小英坦言。
在销售端,联合体同样展现出“抱团”优势。过去,合作社“各卖各的”,品牌杂乱;如今,联合体统一打造“金山红美人”品牌,设计专属礼盒包装,制定统一售价,让原本分散的“小品牌”汇聚成“区域大品牌”。去年,仅联合体核心成员就售出3000余个礼盒、1.5万斤红美人,“精品化”路线得到市场认可。虽然目前仍以成员自有渠道销售为主,但联合体已计划对接京东、盒马等大型平台,力争跳出“批发市场低价怪圈”,让“金山红美人”卖上好价钱。
从“零散种植”到“抱团发展”,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金山区柑橘产业化联合体用实践证明,小农户也能通过组织化、规模化的协作,在优质水果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如今,“金山红美人”的美誉度在上海持续提升,联合体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未来,这群执着的种植者将继续以技术为笔、以协作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关于丰收的故事。
文:曹佳慧
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