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希森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一个普通农家,早年生活条件艰苦,仅接受过一年小学教育。十岁时他开始外出谋生,十三岁进入工厂学徒打铁,十八岁成为车间主任。这些经历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实际操作能力。
梁希森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一个普通农家,早年生活条件艰苦,仅接受过一年小学教育。十岁时他开始外出谋生,十三岁进入工厂学徒打铁,十八岁成为车间主任。这些经历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实际操作能力。
改革开放初期,他抓住机会,从承包棉田起步,三年内收入三万元。1983年,他用积蓄创办面粉厂,当年获利三四万元。随后他关闭面粉厂,转向调料厂、毛巾厂和五金加工厂,不断调整产业方向。
逐步积累资金后,他组建建筑工程队,进入房地产领域。1995年注册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资本达2.7亿元。这段历程显示出他从底层起步,通过反复尝试奠定企业基础。
1996年,梁希森带领施工队北上北京,承接利达玫瑰园别墅项目的部分工程。这片位于昌平区沙河镇的地块,原规划为高档别墅社区,占地约50万平方米,设计包括独栋和联排别墅,配套园林设施。
当时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原开发商利达集团面临资金压力。梁希森决定垫资7000万元,用于推进40套别墅的建筑和装饰工作。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采购材料、支付劳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工程进度。项目启动后,工程队投入建设,别墅框架逐步成型,园林部分也开始布局。
可原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利达集团内部股东邓智仁和梁振山发生矛盾,无法注入新资金,工程被迫中断。梁希森作为债权人,累计垫资超过2.3亿元。
他选择继续追加投入,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推动破产清算程序。1999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玫瑰园项目破产,并组织整体拍卖。
梁希森以第一大债权人身份参与竞拍,最终以3.98亿元拿下项目所有权。这一步实现了他从承包商到开发商的转变。2000年6月,玫瑰园重新开园,一期186套别墅建成交付。
恰逢北京市暂停别墅用地审批,玫瑰园成为市场稀缺资源。房地产市场回暖后,房价上涨,项目价值显著提升。
梁希森身家一度达到20亿元,2005年位列胡润富豪榜第66位。玫瑰园分为四个区,各具特色,总户数121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周边靠近京密运河和十三陵。
项目运营期间,引入物业管理,完善配套如超市和体育设施。这段经历被视为地产操盘典范,体现了在危机中逆转的能力。
梁希森掌控玫瑰园后,并未长期停留在房地产领域。2001年,他返回家乡,启动梁锥新村改造项目,投资4200万元建造联排别墅,通过旧房置换方式让村民入住现代化社区。
腾出的宅基地转为鲁西黄牛养殖基地,吸纳村民就业。他提出15年内投资40亿元改造黄夹镇109个村庄的计划,推行企业与村庄农户结合的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这一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样本,尽管外界有不同看法,但实践效果显现。
2002年起,梁希森关注马铃薯种子依赖进口的问题,投入资金建立育种基地。在乐陵建成国内最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毗邻其办公室。
2005年成立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在北京延庆兴建第二个育种基地,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
2011年推出自主品种希森3号,随后希森4号至8号相继问世。2017年承担山东省良种工程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设立基地。
2018年,希森6号单季亩产达9.58吨。2025年,集团在内蒙古建成最大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开发薯麦粉和饮料等产品,形成全产业链。
玫瑰园项目在梁希森手中运营多年后发生变化。2013年,山东希森集团退出,北京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由保利地产接手。
2022年3月,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德州银行乐陵支行申请财产保全,法院查封玫瑰园内两套豪宅。一套位于二区,面积1225.81平方米,估价1.55亿元;一套在三区,面积864.29平方米,估价4900万元。
拍卖两次流拍,围观人数超过3.6万人。项目周边挂牌均价约6.95万元每平方米,总房屋422户,楼栋376栋。
梁希森一生跨越多个领域,从地产到农业,体现出草根企业家探索精神。2025年4月1日凌晨0时15分,他因病在北京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4月3日,告别仪式在梁锥新村举行。科研人员感叹其未竟事业。梁希森的经历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在市场变迁中寻求突破,推动产业升级。他的玫瑰园故事,不仅是个人财富积累的过程,更是时代转型的注脚。
来源:史海观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