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让沙果从“提篮小卖”到网销全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8:00 1

摘要:秋意正浓,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沙果林迎来集中采收期。一辆辆快递货车穿梭于乡间道路,一个个满载沙果的包裹从田间地头发往全国各地。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3日电(记者 恩浩)秋意正浓,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沙果林迎来集中采收期。一辆辆快递货车穿梭于乡间道路,一个个满载沙果的包裹从田间地头发往全国各地。

沙峰与沙岩这对“沙果兄弟”的名字,已与当地沙果产业紧密相连。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如今电商直播网销全国,他们不仅成功让家乡的沙果走出大山,还成为当地乡土人才学习的榜样。

图为“沙果兄弟”正在为沙果打包装箱。新华社发(刘新平 摄)

丰收节前,科右前旗举办乡土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班,51名学员走进“沙果兄弟”创办的兴安盟北盟青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习电商助农“新打法”。踏入包装发货车间,学员们便被忙碌而有序的场景吸引,工人们仔细地给每颗沙果套上保护套,按照大小品相分拣,然后装箱贴单,整齐码放,等待快递公司专车上门取件。

图为学员在观摩学习直播技巧。新华社发(刘新平 摄)

车间另一边,主播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人们,这是咱们科右前旗的特产沙果,酸甜无渣、一点不涩口……”学员们有的举起手机拍摄流程,有的围着工人询问包装技巧,还有的在认真记录直播话术,不放过任何关键细节。

“除了学直播销售,我还想和‘沙果兄弟’谈谈销售合作。”阿力得尔苏木的孙艳红说,她家有45亩林果地,每年能产约2万斤沙果。过去,这些果子大多自然落地烂掉,只能用来喂牛羊,“看着心疼却没办法”。

这次培训,她重点学习了沙果的储存、运输、采摘与包装技术,还首次接触直播运营。“回去就试试直播卖果,让过去‘烂在地里’的果子变成真金白银。”孙艳红满怀期待。

在学员们眼中,“沙果兄弟”是学习的榜样,但他们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兄弟二人的沙果销售事业于2013年起步。“当时属于‘提篮小卖’阶段,销量很有限。”2018年,他们给一家电商供货时偶然发现,这家电商的销售额竟比自己的小店高20多倍,这让他们萌生出转型的想法。

2019年,兄弟俩开始接触电商领域,在电商平台走“薄利多销”路线,一度创下日销1000多件的好成绩。但包装破损率高,投诉量居高不下,导致售后赔偿不断。一番摸索后,他们找到了正确思路:把直播间搬到山上的沙果原产地,边摘果边直播,让网友直观看到新鲜的果子。“我们还选用了更结实的包装,破损率和售后问题大幅减少。”沙峰说。

沙峰介绍,今年沙果丰收季,兄弟二人的直播间日销量达5000余件。“快递公司专门为我们调配了直达专车,收购范围也覆盖全旗4个乡镇17个村。销售范围可达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等地。”

如今,“沙果兄弟”的公司已建成10个保鲜库房,今年预计销售500多万斤果品,利润可达150万元至200万元。

图为工人正在进行沙果分拣、包裹、装箱工作。新华社发(刘新平 摄)

“沙果兄弟”电商事业的红火,也给当地乡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公司的保鲜库房里,常年有160名工人从事打包、摘果、装卸等工作,工作周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12月底,每人每月可收入4000元到6000元。

科右前旗委书记、旗长刘海涛介绍说,今年全旗沙果种植面积达10.55万亩,沙果产业覆盖6000余户果农,预计今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大关。“曾经不起眼的小沙果,如今正成为百姓的‘致富果’。”刘海涛说。

来源:内蒙古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