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0 年 12 月,郭兰英出生在山西平遥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已有五个哥哥,她的到来,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在郭兰英的记忆里,饥饿和贫穷如影随形 ,一家人常常为了糊口而发愁。
1930 年 12 月,郭兰英出生在山西平遥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已有五个哥哥,她的到来,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在郭兰英的记忆里,饥饿和贫穷如影随形 ,一家人常常为了糊口而发愁。
尽管生活困苦,但平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唱几句秧歌、梆子或是民歌,郭兰英从小就沉浸在这样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间,对音乐和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艺术天赋也逐渐崭露头角。
刚开始,郭兰英学习武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她很快掌握了武生的一些基本技巧。然而,她的嗓音条件实在出众,清脆悦耳,婉转悠扬,于是,她又先后改学小生、刀马旦,最终定在了小旦行当。后来战火很快蔓延到了山西,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堪。1941 年冬天,家中实在难以维持生计,母亲将年仅 11 岁的郭兰英送到了一个晋剧班做艺徒,并签下了 “死生由命,自身承担” 的卖身契。
在晋剧班里,郭兰英不仅要承受繁重的练功和吊嗓子任务,还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劈柴等粗活,俨然成了一个粗使丫头。有一次演出前,师傅要求大字不识的郭兰英必须一字不差地唱下来,可演出时,郭兰英还是出现了失误。演出结束后,师傅愤怒至极,一脚将她踹倒在地,接着用表演的长枪杆一顿毒打。
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击垮郭兰英,反而造就了她倔强而坚韧的性格。她深知,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更加刻苦地练习,唱、念、做、打等戏曲基本功也日渐深厚。
1946 年,张家口城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 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带来的新歌剧《白毛女》。当舞台上喜儿悲惨的命运徐徐展开,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迫喝卤水自尽的场景,深深刺痛了郭兰英的心,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无数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影子,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 。那质朴而充满力量的表演形式,以及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揭露,与她以往所接触的晋剧截然不同,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戏剧还可以如此真实地反映生活,如此有力地表达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世上竟有这样的好戏,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演这样的戏。” 演出结束后,《白毛女》的一幕幕仍在郭兰英脑海中不断浮现,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想法在她心中悄然萌生:她要投身到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去,成为一名新歌剧演员。
当时的郭兰英,在晋剧界已小有所成,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名气,但新歌剧的魅力让她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这一切。她告别了旧戏班,扔掉了那些昂贵的旧行头,只带着简单的行囊,在枪炮声中踏上了追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的道路。彼时华北地区战火重燃,解放军战略转移,撤离张家口,局势十分危险,但郭兰英没有丝毫犹豫,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河北省涞源县的西井头村赶上了革命队伍,加入了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 ,就此开启了她新歌剧事业的壮丽征程。
从旧戏曲到新歌剧,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变,更是郭兰英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在文工团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音乐理论和革命理论,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每天清晨,她跟着大家一起扭秧歌,随后便投入到各种课程的学习中,虽然辛苦,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在这里,她逐渐认识到文艺的真正作用,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表演而表演,而是要为人民歌唱、为人民服务 。
1947 年,郭兰英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 —— 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彼时,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正在紧张筹备《白毛女》的演出,郭兰英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争取到了喜儿这一角色 。这是她第一次出演新歌剧,内心既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些许紧张。为了演好喜儿,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研究和排练中。
郭兰英将自己在旧戏班所受的苦难经历,以及对旧社会的深刻认识,都融入到了喜儿这个角色之中。她的表演真挚而动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带着喜儿的灵魂。在演唱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戏曲功底,巧妙地将山西梆子的声腔特点与新歌剧的演唱风格相结合 ,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极具感染力的唱腔。
在《白毛女》的经典唱段《北风吹》中,郭兰英用她那清脆甜美的嗓音,唱出了喜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对新年的期盼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简单的歌词,在她的演绎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喜儿的孤独与无助。而在《恨似高山仇似海》中,她的唱腔则变得高亢激昂,充满了仇恨与愤怒,将喜儿对黄世仁的深仇大恨,以及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把这血海深仇,记心间……”,那一声声呐喊,仿佛是从喜儿的心底发出,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除了唱腔,郭兰英在身段上也下足了功夫。她借鉴戏曲中的身段动作,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喜儿的表演中,使得喜儿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比如在喜儿被黄世仁欺负后的那段表演中,郭兰英通过细腻的身段动作,如颤抖的双手、踉跄的步伐、痛苦的表情等,将喜儿的绝望和无助表现得入木三分 ,让观众们感同身受,不禁为之落泪。
郭兰英塑造的喜儿,不仅仅是一个舞台上的角色,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受压迫人民的象征。她的表演,让观众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新社会的光明和希望 。她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场场爆满,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每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被郭兰英的表演所感染,被喜儿的命运所牵动,心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新社会的向往。多年以后,面对纷纷扰扰,郭兰英感叹:我恨样板戏,但我感激《白毛女》,是喜儿这个角色成就了我!
郭兰英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她辉煌的舞台生涯上,更体现在她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中 。1986 年,年近六旬的郭兰英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她放弃了北京优渥的生活,前往广东番禺创办 “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 。在办学的过程中,郭兰英亲力亲为,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师的选拔,再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她都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她将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郭兰英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她要求学生们扎实掌握声乐技巧,同时注重对戏曲身段、表演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她常常告诉学生,唱歌不仅仅是发出声音,更是要用声音去表达情感,去塑造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她会给学生们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
郭兰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音乐人才 。他们带着郭兰英的艺术精神和教诲,将民族音乐的火种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