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创业,这几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热潮。2023年“百模大战”,2024年资本狂飙,2025年却开始逐渐冷静下来。很多人以为,搞个“GPT+”产品就能拿融资、撬市场、改命运。可现实很快打脸: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创业也不是堆个demo就完事。
AI创业,这几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热潮。2023年“百模大战”,2024年资本狂飙,2025年却开始逐渐冷静下来。很多人以为,搞个“GPT+”产品就能拿融资、撬市场、改命运。可现实很快打脸: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创业也不是堆个demo就完事。
2025年已过去大半,复盘几十个AI项目的起起落落,有些坑,太多人前仆后继地踩了进去。本篇文章不讲概念、不打鸡血,只拆解三个最典型的失败原因,以及三个值得借鉴的逆袭路径,供各位AI创业者参考。
AI的第一堵墙,永远是数据,尤其是行业数据。
2023年到2025年,医疗、教育、工业、保险等高壁垒行业的AI创业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数据难题”。医疗AI就是典型案例——想做“医生助理”,自动生成出院小结、病历摘要非常吸引人。但三甲医院的数据脱敏要求极高,格式又不统一。北京一家初创公司融资后半年,勉强搞定一家医院试点,结果仅能处理内科文书,横向扩展根本行不通。
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型调不精,闭环建不起来,最后只能转型做咨询服务。换句话说:AI不是建在数据上的,就像造楼没地基,越高越危险。
“功能完整 ≠ 有需求”。
2023年曾火过一阵“AI文档助手”类产品:上传资料、自动总结、自动问答,看起来很酷。但几乎所有这类产品都陷入了“只有第一次”的尴尬境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国内13家这类初创公司中,有超过60%月活不足1000人,日活/注册比例不到1%。用户普遍表示:“试过一次,没什么用处,就忘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工具没能嵌入用户的工作流程,无法形成“用→反馈→再用”的闭环。AI做得再好,如果只是个炫技小工具,用户不会留恋。
AI项目的失败,还有一个常见原因:用错了模型。
很多创业者为了“看起来高大上”,一开始就上大模型、搞RAG、多轮对话,结果发现客户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功能。
比如某AI销售助理项目,想用大模型帮销售写话术、打电话、跟进客户,听起来很美。但客户真正关心的是:“你能不能准、能不能快、能不能接入我现有的CRM?”
结果这家公司模型太重、部署太慢、响应不稳定,客户试用后直接说:“人工都比你快。” 项目2025年初就终止了。
创业不是炫技比赛,而是要解决问题。模型能力和业务需求不匹配,就是烧钱造炮打蚊子,结局可想而知。
硅谷的Spellbook一开始做的是“AI法律助手”,功能很多,用户很少。后来他们砍掉大部分功能,只专注一个流程:并购和投资合同生成。
他们根据不同客户(如初创公司、风投机构)定制模板,逐步打穿了股权协议、投资条款书等细分场景。2024年底,他们获得Y Combinator等千万美元融资,客户续费率高达89%。
他们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不做万能工具,而是做“流程闭环”。
越是B端客户,越不想多学一个新工具,他们希望AI能无缝融入自己原本的工作节奏。
2024年,一家AI客服公司也完成了漂亮的转型。
起初他们用GPT API做多语言客服,但客户反馈“太慢”“太贵”“数据不安全”。于是他们换成微调后的LLaMA模型,支持私有部署、快速集成,连中小企业也能一周上线。
2025年,这家公司被一家电商SaaS平台收购,成为其智能客服模块,原因就是“轻、快、稳”。
AI落地不是谁模型大、谁厉害,而是——谁能用得起、用得快、用得久。
2023年,一家财税AI公司最初推“AI老板日报”、“语音播报财务数据”,客户觉得新鲜但没续费。
后来他们改做“税务风险预警”——识别重复报销、发票异常、税率超标等问题。
这些功能不炫,但真有用。客户不仅续费,还主动接入更多数据源。2025年,公司已经在10家港股企业中落地,单客户年费超30万元。
AI不是用来“让老板觉得你很酷”,而是“让企业少出错、少交罚款”。
2023~2024年是“拼demo、讲故事”的阶段,2025年之后,已经进入“拼流程、拼价值闭环”的时代。
创业者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客户每天都在重复处理的流程?我的AI,是不是比人工更快、更准、更便宜?我的产品,是不是融入了客户现有系统,而不是“多了一个工具”?AI创业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价值兑现。技术再先进,价值交付不到位,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AI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2025年后,风口已过,故事讲完,真正活下来的项目,靠的不是模型的大小,而是产品的“厚度”与“深入度”。
愿你做的不是“最智能的AI”,而是“最有用的AI”。
祝你,创业不踩坑。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