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史的讽刺巨匠,英韬如何与时代同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8:17 1

摘要:时近20世纪尾声,中国台湾资深漫画家李阐在台北见到了来自海峡对岸的、同样高龄的漫画家英韬。看过英韬创作的讽刺漫画后,李阐久久失语,最终赞道:“英韬,中国的大卫·罗。”

时近20世纪尾声,中国台湾资深漫画家李阐在台北见到了来自海峡对岸的、同样高龄的漫画家英韬。看过英韬创作的讽刺漫画后,李阐久久失语,最终赞道:“英韬,中国的大卫·罗。”

英韬自画像

大卫·罗(David Low)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讽刺漫画大师之一。他的创作生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尤以二战期间尖锐抨击法西斯主义、深刻塑造丘吉尔等盟军领袖形象的系列漫画闻名于世。而英韬的创作,同样贯穿了中国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关键阶段。

英韬先生在办公室进行创作

今年是英韬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中国漫画界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一生始终与时代同行,以笔为刀,刻画人间百态。在英韬的笔下,一卷独属于我们民族的时代长卷,正缓缓拉开……

1925年,英韬出生于河北赵县。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的小县城,既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赵州桥,也有“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的赵州扇鼓等。据英韬的自述:“小时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也喜欢图画。图画比文字来得亲切,又好懂,所以看一本书总是先看里面的画,去买书也常常是以那本书里的画是否好看为取舍。”朦胧的兴趣下,英韬开始拿起画笔,用稚嫩的笔触去勾画自己眼中的世界。他最开始的老师只是香烟盒里附送的画片,之后所受到的正规教学也不过是学校内开设的图画课。此时引领他在绘画艺术上摸索前进的,只是“爱好”二字。

1948年,英韬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和文艺学院就读。在解放区到达的第一个城市,他看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市长在大街上卸马车,在这一瞬间,英韬爱上了解放区。

在解放区,英韬敏锐地观察到,虽然来到解放区的青年都各自抱着一腔热血和远志,但“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常常又各自夹杂着一些不是很纯的动机”。在解放区,中共中央始终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就发出过《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应该大量地吸收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1948年春,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中共中央又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全国各地聚集到解放区的青年知识分子数以万计。这其中固然有英韬、徐光耀这样坚定革命的青年,但也不乏试图在新政权中谋取地位的投机分子。面对骤然复杂的解放区百态,英韬找到了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出来的途径——漫画。

英韬在墙报上绘制一些漫画作品,他的创作天分很快被发掘出来。学习结束后,原本想去军队工作的英韬被分配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也正是在此时,英韬才开始系统地接触绘画教育,也真正开始走向用画笔针砭时事的道路。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英韬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为北平解放后顺利开展宣传工作,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以及解放军总部发布的“约法八章”为内容,创作一组宣传画。为了宣传效果,英韬选择了漫画。这也是他第一次将漫画作为自己的工作。很快,他被吸纳入《人民铁道报》工作。1953年,他又从《人民铁道报》调往《人民日报》美术组,担任编辑、组长。这段时间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舆论战场也是一块必须争取的高地。1950年11月14日,全国美协联合在京各美术团体发表联合宣言,坚决拥护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要用行动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在此精神的感召下,许多艺术家纷纷拿起画笔,用自己的方式对美帝国主义展开攻击。英韬也参与其中,绘制了漫画《无声的回答》,尖锐讽刺美国间谍活动。作品于1954年获“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漫画《无声的回答》。来源/《英韬漫画》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英韬的笔触很快又转向身边的生活。1956年,英韬创作了《难务正业》这一讽刺现实的漫画作品。画作中本应投身具体建设工作的总工程师,却被迫周旋在各种座谈会、扩大会、临时会之间,被各种会议流程消磨了一天时间。晚上回到办公室,好不容易要开始工作,新一天的会议通知又送来了。这种对形式主义的犀利批判,放在今日仍不过时,这正是优秀讽刺漫画的魅力所在。

难务正业。来源/《英韬漫画选》

英韬于1958年创作的《文人“雅事”》,对知识分子阶层中一些风气进行尖锐批评。第一幅图画中的文人瘫坐沙发,对他人“新成就”的报道怒目而视,口吐“既生瑜,何生亮”之怨;第二幅中,一位教授脚踏“霸占研究资料”的书籍,却昂首自称“总有独到之处”;第三幅中,教授强行在学生作品前署名,美其名曰“愿多负一些责任”;最后一幅中,学者褪去“道德”“廉耻”的外衣,扑向代表利益的木箱,高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四幅漫画情节各异,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术界嫉妒心重、学术霸权、侵占学术成果、逐利忘义四大痼疾。这样的作品既是对知识分子的警醒,也是对知识界真诚与良知的呼唤。其笔下的讽刺超越具体时空,至今仍映照出学术与道德关系中值得深思的命题。

文人“雅事”。来源/《英韬漫画选》

英韬对世事的观察日趋深沉,笔下的表达也愈发凝练透彻。漫长的积淀为他的创作生涯奠定了雄厚基础,只待一个迸发的契机。而推动他迈向艺术高峰的时刻,很快便随着时代的浪潮如期而至。

英韬在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期间,为能针砭时弊,推出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专业报纸——《讽刺与幽默》。这份薄薄的增刊,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第一期印刷16万份,当日即全部售空,最高发行量一度达到130万份。

《无动力干部》(1980年)

作为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漫画刊物,《讽刺与幽默》给所有漫画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英韬也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比如《万能之源》,强调科学思考的可贵。

万能之源。来源/《英韬作品选》

即便身处时代浪潮,英韬的视角始终是辩证的、冷静的。创作于1979年的《临床验方》,并没有被思想界的空前活跃所裹挟,而是通过将“某些文章”的作用与安眠药对比,犀利地指出当时一些文章过于空泛、毫无实际用处的现实。

临床验方。来源/《英韬作品集》

这种辩证、务实的精神,使英韬的创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涌入在带来活力与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价值观的混乱、文化认同的危机、商业浪潮中的道德迷失,以及公众领域中日益显著的功利倾向。

英韬以一名讽刺艺术家的敏锐与责任感,持续审视着这变革中的暗面。他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数量丰富,题材上也更趋多元与深刻。其作品不仅捕捉现象,更致力于揭示本质,即便在今日回望,依然振聋发聩。例如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综合艺术》,犀利批判了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的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盲目崇外的现象。画面中,一位电影放映员看似正在放映国产影片,银幕上实际却充斥着西方电影中的大尺度镜头、猎奇情节与暴力打斗场面——一种脱离本土现实、缺乏文化根基的“拼贴艺术”。该作不仅讽刺了文化创作中的浮躁与异化,更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保持文化自觉与批判意识发出了清醒的呼声。

综合艺术。来源/《英韬漫画选》

英韬的作品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进程的观察,既具备广阔的时代视野,又善于捕捉生活切片。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中,他创作了如《拉拉扯扯》直接批判管理干部与走私分子相互勾结、反映现实阴暗面的作品;也以《立体声》记录下社会宣传中“生男生女一样好”与招工分房时仍偏向男性的矛盾现实。英韬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将时代转型中的困惑与张力凝结为醒世的图像,使其作品兼具现实针对性和历史预见性。

拉拉扯扯。来源/《英韬作品选》

立体声。来源/《英韬作品选》

英韬就这样在《讽刺与幽默》这一阵地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以画笔为武器,揭露改革开放浪潮中的进步与困惑、希望与弊病;以讽刺为刃,剖开官僚主义、道德滑坡与文化浮躁的层层面纱。在他的主持和创作推动下,《讽刺与幽默》不仅成为漫画艺术的重要平台,更成长为一个时代的声音——清醒、锐利,却始终怀抱对家国与人民的深切关怀。直至1996年退休,英韬仍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和人文温度,为中国讽刺漫画写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章。

在英韬创作生涯后期,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国际时事,创作了大量回击“台独”与日本“右翼”分子的作品,如2000年创作的《徒劳》。凭借这幅作品,英韬得到了代表国内媒体界最高荣誉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徒劳》(2000年)

除了依旧笔耕不辍外,随着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英韬也经常走出国门,成为漫画界最早与世界对话的国人之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英韬获得了那个足以概括其一生成就的评价:“中国的大卫·罗。”

2012年3月,一生都战斗在文艺工作一线的英韬,放下了他的画笔。综观英韬的一生,他以漫画为镜,照见20世纪中国每一个历史褶皱中的光与影。那些定格在纸上的墨线,既是社会病灶的手术刀,亦是时代精神的温度计。正如他毕生践行的创作宣言——“漫画的真谛在于批判”“漫画家要做第一个发言人”。英韬始终以赤子之心守护讽刺艺术的良知:当众人歌颂太阳时,他执意照亮阳光下的尘埃;当历史迷雾弥漫时,他的笔墨化作穿透时代的炬火。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