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学的丰富版图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马平凭借深厚的创作底蕴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拓展着文学表达的边界。四川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马平散文随笔集《此花此叶》,宛如一座文学宝库,精心收录了《朗声》《和声》《雪梨花》《铁花》等一系列佳作,每一篇都承载着
在当代文学的丰富版图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马平凭借深厚的创作底蕴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拓展着文学表达的边界。四川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马平散文随笔集《此花此叶》,宛如一座文学宝库,精心收录了《朗声》《和声》《雪梨花》《铁花》等一系列佳作,每一篇都承载着作者马平独特的思考与情感,共同编织成一部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集,引领读者踏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
谈及书名,马平介绍,二十几年以前自己写下的句子“冬天快到来时,我想到了雪梨花”,在今天写出来依然是真实的。“这就像我并不是一有寒意就想到家乡,也是真实的一样。《雪梨花》再次打头,前年所挑与今年所写的旧作新作,左搀右扶,前呼后应,很快就聚在了一目了然的“目录”里。而那严慈有别的两个声音,被雪梨花会同其他的花烘托而出,居高至上。‘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赠予荷花与荷叶的诗句。这一份花叶关系,堪称绝配和典范,却也一样会破败凋残。我的这些花这些叶,尽管有‘减’有‘衰’,尽管荒疏寒碜,却也一样会‘长相映’,一样会‘任天真’。此花此叶,何花何叶?此花此叶,花花叶叶。”马平动情地说,“此时此刻,窗外阳光灿烂。一个诗人说,大地,是从人身上飘下的一片叶子。我自己,却好像还是一个骨朵,不知错过了多少季节,依然还在渴望打开……”
马平的文字是有根的,深深扎在生活的泥土里,汲取着现实的养分,却又能绽放出奇幻而迷人的文学之花。他以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将生活的褶皱一一展开,让读者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收录于《此花此叶》的《稻花》《草树》《雪梨花》等篇目,马平以诗人般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稻花飘香,那是土地对勤劳的馈赠,也是生命在岁月长河中孕育的希望;草树在风雨中顽强挺立,展现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雪梨花在枝头绽放,洁白无瑕,象征着生命的纯净与美好。这些篇章中,作者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美丽,更通过对自然生命的刻画,传达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礼赞。他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渺小的花草树木,还是广袤的山川田野,都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比如雪梨花:“小时候,雪梨花开了,一片一片雪白静悄悄浮起来,常常让我眼前生出一团一团漆黑。雪梨树同样是在春天开花而不结果,那满坡满地的白晃晃,那满心满肺的白晃晃,一刻也不耽误地做了青黄不接的一个信号。”“春天到了,村姑和小媳妇进了梨园,都会让阳光里的花枝映衬了脸庞,让花瓣上的露珠滋润了肌肤,让露气里的香气净化了俗气。要是有蜜蜂在花间唱着催眠曲,嗡嗡嗡,随便靠在哪一棵雪梨树身上,都可以做一个好梦。蜜蜂原本是梨园的主角,它们在雄花和雌花之间进进出出,交换爱情的花粉,并以此做铺垫,为一场丰收酝酿甜蜜。”“我走出春天的梨园,身上好像有了总也抖不掉的花粉。那满耳朵的嗡嗡嗡,我也拿不准那是蜜蜂的声音,还是人的声音。因此,我一直不能安静下来,为两段时光进行一个嫁接,为两段记忆举行一个磋商。直到过了一个夏天和一个秋天,冬天快到来时,雪梨花突然在都市里照亮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寒意,也让我感受到了芳香。”
马平对自然的书写,是一种深度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他摒弃了浮于表面的写景状物,而是深入到自然的灵魂深处,挖掘自然与生命的内在联系。
还有《旧茶与新茶》《雪后的茶》《成都的黄昏》等篇章,马平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引发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旧茶与新茶,象征着生活的不同阶段与人生的不同体验,在品味茶香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雪后的茶,或许是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杯热茶带来的温暖与慰藉,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成都的黄昏》则以成都这座城市的黄昏为背景,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宁静,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这些篇章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的真谛。
马平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在场感。他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与宏大的时代命题紧密结合,通过对个体命运的书写,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一特质在《成都的黄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呈现:“夏日的这个黄昏,我站在五世同堂街口,看着三槐树大街的斑马线。车流汹涌,两年前那个中午所看到的一幕,早已被卷得一干二净。我并不指望在那儿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像并不指望那斑马线再弹奏出什么旋律来一样。街灯就要打开,黄昏即将结束。我转过身往回走,经过一家推拿店时没有停下来。那正是《五世同堂》中‘杨杨推拿’的原型,我在那儿进进出出已经整整十年,并且在头天才去做过推拿。说不定,在前面街口,在一个倒拐处,一个故事的开头部分正等在那儿。那么,我可能又要有一场新的寻找了。那依然是一个路痴的寻找,从辨认东西南北开始,却不一定再从黄昏开始,倒有可能是从早晨或中午开始。”
在《旧茶与新茶》中,马平同样给出了希望:“时光在流逝,年岁在增长,身体的旧毛病总会走掉一些,却又把新毛病换上来。瞌睡那个旧毛病却一直存着,什么树叶子都没有用。我是说,茶与瞌睡,在我身上相安无事。我要是不新沏一杯茶喝下去,十有八九会睡不好觉。我每一次外出,可能会忘了带药,却不会忘了带茶。当年,我要是不放一本书在伸手可触的地方,夜里就睡不踏实。现在,书换成了茶,书的丰饶换成了茶的单纯。我可能会听见茶水咕噜咕噜,那是在抱怨我的浪费,或者奢侈,但我正有一个好梦,就假装没有听见。我知道我该在什么时候醒过来,那会儿,茶水已凉,一丝儿热气也冒不起来了。我在茶香里与一个个用旧了的日子作别,然后,迎来一个个崭新的黎明。茶香,总会在新的一天冉冉升起。”
马平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他在刻画人物情感时,细腻入微,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深处最细微的变化,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和声》中对母亲的思念:“另有一种美妙的声音,从蚕房里发出来。生产队的蚕房和我们家只有一墙之隔。给蚕撒桑叶的沙沙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轻微而弱小。我要是还在做梦,就是隔着墙也能听到。从我有记忆起,母亲就一直为生产队养蚕。养蚕需要专业知识,什么‘大眠’‘二眠’,她都懂,我至今不懂。我只知道,苍蝇和老鼠都是蚕的敌人,不能让它们进了蚕房。蚕房是生产队重地,里里外外都会牵扯到公家。它为我带来的那一系列快乐,没有一样不在禁止之列,却都在母亲眼皮底下一一发生。比如,我溜进蚕房,爬上木制蚕架最高一格,伸手摸一摸房顶上的瓦。比如,我从蚕房里滚出一张簸箕,搭在院坝里,然后四仰八叉睡在里面,一边听着有线广播,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蚕房里的宁静,好像让母亲的声音平添了几分平和。”
《此花此叶》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集,它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平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情感的复杂性层层剥开,让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情感的汹涌澎湃。他对情感的书写,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一种深沉地思考与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批评家黄相宜所言,阅读马平的小说是亲近、享受的。那些田间地头的乡村生活,那些长街巷尾的人间烟火,戏台上朦胧的月亮,瓜果落地一般的对话,合奏出日常生活与世道人心的真相,成为厚重时代的另一种轻盈又丰满的书写。“他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让充满诗意的真善美照进现实,这种实践和努力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是很珍贵很稀缺的。”(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