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过去能否量产高阶智驾是验车企智能化的初阶门槛,那么现在第二个门槛就是,能否手握更多筹码,形成资源聚集效应。
智能驾驶的下半场,没有一招制胜的公式。
今年以来,智驾平权的变革引发了市场格局的重塑,智能化窗口期正在收窄,战略卡位决定未来市场份额。
如果说,过去能否量产高阶智驾是验车企智能化的初阶门槛,那么现在第二个门槛就是,能否手握更多筹码,形成资源聚集效应。
按照这个标准,头部玩家的竞争维度正在分野:
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等角逐「车位到车位」的技术高点,比亚迪、上汽等老牌玩家则通过垂直整合能力、百万级量产规模重构产业逻辑。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技术创新、量产经验上的领先,后者在中期内可以更好平衡的效率、成本和性能。
无论是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浩瀚,还是奇瑞的猎鹰智驾,均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可行性,而上汽则有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积蓄势能——首家集齐智驾 F4(地大华魔)的车企。
上汽荣威、MG 品牌与地平线达成合作、五菱采用卓驭(原大疆车载)智驾方案,上汽智己用 Momenta,以及计划今年秋季发布的尚界首款车型。
这场顶流间的共振,背后遵循着帕累托最优的商业逻辑——上汽实现了智驾自由、赢得销量,供应商赢得规模。
01、10 年智驾自研长跑
从封闭式研发转向开放生态,上汽在智驾这条路上已经摸索了 10 年。
「想要 All in 自研,内部不同势力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的沟通比跟外部公司都难,想要远离合作,又担心掉链子」,业内人士曾揭露了上汽内部摇摆不定的研发状态。
如果以牵手四大智驾供应商为节点,上汽的智驾战略正好对应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1.0 时代是田忌赛马模式。特点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研发团队配合效率低,最终都倒在了「量产」的终点前。
2016 年,上汽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 RX5,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实现导航、听歌等功能,这是中国汽车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座舱产品。
一年后,斑马系统的累计装机量达到了 40 万,是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但上汽的野心远不止如此。
为了成为最快实现 L4 的车企,上汽曾 6 年布局了五支专门开发智能驾驶的团队。
前瞻技术研究部研究智能驾驶技术,代表了上汽早期对自动驾驶技术投入的深度与广度,曾拿到全国首批自动驾驶路测号牌,但研发成果都停留在 POC(概念验证)和 DEMO 演示层面。AI Lab 主要负责给业务部门赋能,跟前瞻技术研究部打配合战。电子电气部负责基于供应商的应用开发工作,由摄像头、雷达等零件开发团队组成。底盘部由转向、制动电控执行器的团队组成,自行摸索 ADAS 的开发。软件中心(零束科技)是上汽内部最纯正的智驾团队。表面上,每一支团队的组建和整合,都是上汽在智驾领域从 0~1 的尝试,实际背后却上演了一场权力的游戏。
比如因为软件中心不肯接收前瞻研究部和 AI Lab 团队,导致本应划到软件中心的自动驾驶项目和 100 亿预算,被前瞻研究部和 AI Lab 截走。
由于研发项目被抢走、又没有足够的预算,软件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削弱,甚至把招聘的名额都收走。
结果成立了两年的软件中心,连 LCC、ACC、ALC 这三项传统辅助驾驶功能一直达不到量产标准,无法上车使用。
眼看自研之路一波三折,上汽转而向外投资了两家供应商。
一家是地平线,上汽是第一家投资地平线的车企,二轮融资共投了 2.5 亿美元,可以说是扮演着地平线在「汽车产业引路人」的角色。
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当时上汽内部有若干做智驾的团队,但上汽前掌门人陈虹还是非常坚决地投了地平线,彼时陈虹提出「灵魂论」的真正底气是内有零束、外有地平线。
据了解,在地平线早期探索中国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 2」的过程中,上汽投入的资源「相当多」,包括在芯片端和车端的结合提供多个应用场景。
另一家是占据着黄金客户席位的 Momenta,上汽是 Momenta 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无论是内部研发体系化战略,还是投资供应商的关键布局,上汽是国内最早摸索智驾技术的车企之一,对技术趋势也有敏感的嗅觉。
以地平线和 Momenta 为例,这是陈虹最早看中的创业公司,如今早已是产业链的明星企业。
只不过由于内部研发力量博弈,组织架构难以彻底改革,上汽在智驾 1.0 时代未能交出完美的答案。
02、上汽的五子棋
面对市场加速「淘汰」没有智驾产品的现实,上汽不打选边战,而是选择全员通关。
2.0 时代更像是上汽一次破釜沉舟的变革,通过平台化合作打磨智驾功能,提升智驾开发的效率和精准性。
第一个层面是研发集中制。
上汽将旗下所有智驾研发团队统一纳入研发总院的体系内,最核心的目的在于按需发牌,根据不同品牌的智驾项目分配研发团队。
据雷峰网消息,零束科技已经与上汽研发总院完成整合,双方智驾团队近期已合并办公,并开始协同推进相关研发工作,目前处于等项目阶段。
第二个层面是划分定点。
五菱对应卓驭,荣威、MG 品牌对应地平线,智己对应 Momenta,最后还有尚界对应华为。
这就意味着上汽开始多条腿走路,而这五个品牌不仅拥有了赖以为生的智驾技能,背后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定位。
上汽通用五菱扛起了智驾下沉的重担,守住上汽的基本盘。
早在 2022 年 9 月,五菱宝骏 KiWi EV 大疆版是全球首款具备记忆泊车功能的 10 万元级车型,去年又将城市记忆,高快领航功能下放至 10 万级的的宝骏悦也 Plus。
五菱表示,宝骏未来车型将全系标配灵眸智驾,五菱银标也会搭载不限于基础版的灵眸智驾。
五菱的底气在于,将灵眸智驾分化出四个版本。基础版支持 AEB+ACC,可选装智能泊车辅助。标准版对标比亚迪天神之眼 C、吉利千里浩瀚 H3,支持高速 NOA、城市记忆领航和记忆泊车。进阶版支持车位到车位的无图城市 NOA,以及高速 NOA,和代客泊车等。旗舰版采用了生成式世界模型,会搭载激光雷达、算力更高的 500TOPS 芯片,支持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从功能上来看,标准版与进阶版是五菱面对智驾普及大战的反击,而旗舰版更像是五菱在高压竞争环境下,提前储备的杀手锏。
荣威和 MG 品牌更像是上汽的左膀右臂。
前者被视为上汽的「新大众」,曾创下单车月销破 2 万的高光时刻,后者是上汽的「出海一哥」,去年在全球卖出了 70 万台,占中国汽车出口欧洲总量的七成。
用 MG 事业部总经理周钘的话来说,「MG 差一点点就好起来了」,而这「一点点」指的是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过低,仅占品牌总销量的 10%。
换句话说,荣威和 MG 只要能真正推动电动化转型,就能突破销量瓶颈。
地平线就是这两个品牌的关键先生。
地平线 CEO 余凯表示,荣威、名爵多款主力车型将采用地平线征程 6E 打造智驾方案,今年年内落地量产,未来双方还将基于征程 6 系列拓展至全场景智驾合作。
智己的市场表现更像是上汽的先锋军。
无论是今年四季度上车的线控底盘,还是落地 L3 级量产自动驾驶系统,上汽和 Momenta 的技术成果,通常都会优先分配给智己。
尽管智己和 Momenta 的配合有目共睹,接连拿下城市领航功能、无图方案、端到端技术路线多个行业赛点,但智己真正走量的车型并不多。
五菱智驾便宜,但定位限制了上限,荣威和 MG 有市场,但技术动作迟缓,智己有技术但销量低迷,而尚界就像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弥补了前三者的缺点。
主攻 20 万元以下走量市场、有破圈影响力和华为 ADS 3.0 智驾,同时技术节奏也更快,目前华为已经接过了飞凡的智驾研发工作。
上汽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前期为尚界投入 60 亿元,超过 5000 人的专属团队,以及专属工厂,今年内量产尚界首款车型。
余承东表示,为了今年赶出首款车型,尚界的团队连除夕都在加班。
准确来说,手握规模化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华为的辐射能力,尚界拉近了上汽与新能源汽车爆品之间的距离。
相比 1.0 时代的自研长跑,只要打好手上的每一张牌,上汽智驾 2.0 时代将进入的收割阶段。
03、上汽平台化的「隐藏视角」
智能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规模效应行业。
比亚迪用数百万辆新车的超大规模,带来一场「智驾下沉运动」,而长安、吉利和奇瑞的「闪电应战」也印证了,当技术门槛被击穿,智驾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说白了,谁能拥有百万级规模化,谁就能主导新的游戏规则。
上汽明显看到了这一市场趋势。
以 2024 年销量为例,上汽集团全年累计卖了 352.2 万辆新车,仅次于榜首的比亚迪(424.1 万辆)。
这个数字足以让背后的供应商跟着大口吃肉。
比如负责向上汽提供零部件的华域汽车,去年上半年净赚 28.63 亿元,盈利水平位于自主零部件企业第四,其中上汽一家贡献了 38% 的订单。
这也意味着,上汽背后这四家智驾供应商,有机会可以在短时间内吃到规模化+盈利的红利。
除此之外,上汽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是上汽实现智驾降本的最核心支撑。
在上汽眼里,智驾真正的普惠,不是将低配功能塞进低价车型,而是以技术的降维打击让击透高阶智驾的价格带。
宝骏享境是其中案例之一,不仅在 15 万价位配备了车位到车位智驾功能,还支持漫游探索车位功能,目前已经开放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热门停车场。
王传福曾强调,智驾普及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化问题。
一个集团有四个专注不同智驾路线的汽车品牌,这在中国汽车集团中极为少见。
这也说明,平台化是上汽在押注智能化时代的筹码,上汽以自主品牌为核心,整合成一个智能电气化时代的平台。
一方面,市场正处于智驾大变局中,车企必须构建技术正循环,既要在初期确保智驾功能上车,又要实现持续迭代保持竞争力。
从低、中、高阶不同起点出发,关乎的是一场性能、成本、效率的追逐战,至少上汽已经搭建起多元技术路线,在这无差别厮杀的混战擂台上抢得主动权。
另一方面,单打独斗已不是智驾最主流的作战方式。
智驾进入量产爆发期,智驾不仅是车企的必答题,更是智驾供应商的必答题,谁能适配产品给出最优解变成一场公开检验。
只有安全、好用的智驾功能,才是用户想要的,而拼生态、拼规模,才是上汽智能化背后最大的野心。
当多重奏成为主旋律,合作双方能否默契地跳好这一支双人舞,将成为影响双方互利共赢的重要筹码。
上汽的狂飙,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车企集中开卷智驾的缩影。
来源:汽车之心Autobi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