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三提醒:气温降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这6个隐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3:33 1

摘要:他是个退休老教师,平时挺注意健康管理。可这回不同,气温骤降,加上他自作主张减少了药量,结果血压飙到200,进了抢救室。这个场景,不是第一次见,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凌晨四点,我刚查完急诊值班记录,看到老李的名字又出现在高血压急诊登记本上,心里咯噔一下。

他是个退休老教师,平时挺注意健康管理。可这回不同,气温骤降,加上他自作主张减少了药量,结果血压飙到200,进了抢救室。这个场景,不是第一次见,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还有个案例,是我门诊上遇到的。68岁的刘阿姨,说最近心慌头晕,血压也不稳。我一问才知道,她听邻居说“冬天血压高是正常的”,就把长效降压药换成了短效的。

她本来控制得不错的血压,竟然在一周内波动到心梗的边缘。那天我特别生气,生气的不是她的“自作聪明”,而是这种错误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快过我们医生的科普。

更让我心痛的是一位中年病人,他刚刚迈入高血压治疗的第一年。因为觉得“天冷吃药容易伤肾”,突然停药十天,结果在单位厕所晕倒,送来时已是脑出血前兆。

后来看着他慢慢恢复,我心里五味杂陈。很多人都以为高血压不是急病,其实它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哪天断了,后果不会提前打招呼。

我一直告诉病人,气温每下降1度,收缩压平均会上升1.3毫米汞柱。国家心血管中心的研究也表明,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住院率会上升近18%。再加上冬季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基础代谢下降等生理变化,吃降压药的患者若不调整认知和行为,风险不止一点点。

根据我多年临床经验,我把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别在这些地方掉链子。

第六个隐患,是很多人冬天一冷就开始“囤药”,一次性把降压药买好几盒,说是怕路滑、不想跑医院。听上去挺合理,其实风险不小。

有一次一个大哥把长效钙拮抗剂和短效利尿剂搞混了,结果连吃三天,血压低到站不起来。药物储存也有讲究,像有些药本身对温度敏感,放在暖气附近就可能影响药效。药不是白菜,不能一买就是一堆。我总跟病人说,药得按疗程拿,按医嘱吃,你别嫌我啰嗦,这是对身体负责。

第五个隐患,是“天气冷了,吃点补的,血压就能稳”。这个行为误区特别普遍。尤其一些老年人,冬天开始大量进补,牛羊肉、药膳、补酒轮番上阵。

我见过一个病人,连着三天吃羊蝎子火锅,血压直接飙升到190。高嘌呤、高脂肪、高钠饮食,是高血压患者的三高死敌,不管你吃多少药,都扛不住这种“补法”。冬天适当增加热量但热量≠胡吃海喝。饮食控制,永远比药物干预来得更稳妥。

第四个隐患,是忽视晨间血压波动。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但它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隐形杀手”。我总跟患者说:冬天的清晨,是血压最不稳定的时刻。交感神经在清晨最活跃,加上刚起床体位变化、寒冷刺激,一起作用下,血压容易突然升高。

临床数据显示,将近六成的冬季心梗案例,都集中在清晨5点到9点之间。这也是我们建议部分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时间的原因,比如把部分药改为夜间服用,减少清晨高峰。

第三个隐患,是一些人一到冬天就“加量服药”,甚至自作主张换药。他们觉得“天气一冷,血压就高,那我多吃点药不就好了?”——听起来像是合理操作,其实是认知误区。药物剂量不是按气温升降来的,而是根据你的血压变化、心率、血管弹性、肾功能等多因素制定的。

我碰到不少患者,擅自加药导致低血压、晕厥、心律问题频发。用药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监测下进行。别把药当万能遥控器,一点就灵,那是对身体最大的误伤。

第二个隐患,是“心烦气躁、情绪波动”对血压的影响被严重低估。我有个病人,每次复诊都说药没问题,但血压还是高。我一聊发现,他最近因为孩子工作上的事焦虑到晚上睡不着。情绪是高血压的放大器,尤其在冬天,日照减少、活动减少,很容易诱发季节性情绪障碍。

研究显示,冬季情绪不稳者其平均收缩压比情绪平稳者高出12毫米汞柱。稳定情绪,是药物控制之外的第二支箭。我常说,血压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反映的是你对生活节奏、心理状态、饮食作息的整体掌控力。

排在第一位的隐患,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觉得自己没症状,就停药”。这个行为,在我临床上看得太多了。特别是气温刚开始变冷那几周,好几个患者跟我说,“最近感觉挺好,头也不晕了,我就停了两天药”。我听完只能摇头。

高血压的最大危险,就是它可以在无声中酝酿灾难。你觉得没事,并不代表血管真的没事。冬季血管本身就收缩,再叠加停药,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突然失去刹车,结局可想而知。

我一直强调:“血压平稳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你今天的正常,是昨天规律服药和良好生活方式的结果。如果这个链条断了,明天的风险就会找上门。别拿暂时的舒适,换长期的代价。吃药是自律,不是束缚。真正的自由,是身体能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事。

在这个气温逐渐走低的季节,我想给所有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朋友们提个醒: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冬天的每一度变化,都是身体的一次考验。你对血压的态度,决定了你的血管命运。

别等到躺在病房里,才后悔没有听医生的“唠叨”。健康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天一点点的坚持、理解和选择。药要吃对,情绪要稳住,生活要有节律,才是对身体最深的温柔。

身体是讲逻辑的,但人常常太感性。告别误区,才是与高血压和平共处的真正开始。这个冬天,别让寒冷带走你的安全感,也别让误区扯断你与健康之间那根细细的线。真正的高血压管理,不是靠药物压制,而是靠认知觉醒。

参考文献:
[1]王辰.冬季高血压管理的临床策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2):1098-1102.
[2]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波动与并发症风险监测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3):211-217.
[3]张志强.寒冷环境对血压影响的机制与干预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0):817-8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丐帮小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