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岁的高远(化名)站在长跑领奖台上,金牌挂在胸前。他是当地高中的体育特招生,经常为学校赢得荣誉。阳光下,他的笑容却藏着一丝勉强——后槽牙隐隐作痛。
16岁的高远(化名)站在长跑领奖台上,金牌挂在胸前。他是当地高中的体育特招生,经常为学校赢得荣誉。阳光下,他的笑容却藏着一丝勉强——后槽牙隐隐作痛。
父母以为只是智齿作祟,带他去了家门口的诊所。医生看了一眼片子:"没事,拔掉就好。"
谁也没想到,这颗被拔掉的牙背后,潜伏着一个更凶险的“敌人”。
被忽略的牙痛
其实另有“真凶”
拆线后,高远的牙痛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反而牙根处开始隐隐肿胀。
他以为这只是拔牙后的正常反应,而且疼痛并不剧烈,没有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再加上课业压力沉重,高远便没把这件事告诉家长。
然而,几个月过去,牙痛还是阴魂不散,尤其是咀嚼食物时,一旦碰到肿胀部位,疼痛便会加剧。
直到今年1月快放寒假时,高远才向家里人说起这件事。父亲掰开他的嘴仔细查看,发现牙龈肿得像一颗小核桃,颜色与牙齿周围的口腔黏膜相近。父亲猜测可能是拔牙后发炎了,于是带着高远回到诊所。然而,诊所看后表示,牙龈问题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他们辗转两家医院,高远吃了不少消炎药还是不见好。医生们都对他的牙龈囊肿久久不消感到困惑。有医生建议:“你们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看看吧,那里的专业水平更高,或许能找到问题所在。”
浙大一院口腔医疗中心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科副主任赵文权主任医师盯着CT片眉头紧锁:"这不是普通炎症。"
下颌骨骨肉瘤CT
这个"青春猎手"
连金牌体质都逃不过
多年的经验让赵文权主任医师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病情并不简单。随后的病理活检也验证了他的判断——高远被确诊为下颌骨骨肉瘤。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也就是常说的“骨癌”。专家介绍,虽然骨肉瘤不常见于口腔颌面部的颌骨,但它的危险程度远高于一些常见的口腔癌。下颌骨骨肉瘤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肿胀、张口受限、下唇麻木等,持续发展还可能伴随病理性骨折等......
"骨肉瘤?那不是老人才得的吗?"高远爸爸感到很震惊,
赵文权主任医师耐心解释:事实上,骨肉瘤好发于10-25岁的青少年,尤其是快速生长期的男孩。因为青春期骨骼快速生长时,细胞分裂活跃,一旦基因突变失控,就可能癌变。它隐匿性极强,像一颗“定时炸弹”,常藏在下颌骨或长骨(如腿骨)中,初期症状伪装成"生长痛""牙疼"甚至"运动拉伤"。
赵文权主任医师介绍,开学后的一个多月里,他的专家门诊已经接诊了好几个下颌骨骨肉瘤的患者,患者都是青少年男性,以学生居多,最小的14岁,最大的也才28岁,都正逢人生大好年华,却惨遭疾病打击。"他们本该在操场或职场拼搏,却被迫和病魔赛跑。"
经过与高远父母的充分沟通,专家决定先手术切除下颌骨肿瘤,术中同期使用重建钛板维持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经过术后精心护理,高远恢复良好,现在已经出院。疤痕藏在下颌骨附近,并不延伸到面部。下一步,他需要到肿瘤内科进行化疗。
“我嘴巴还能恢复吗?”复诊时,高远隐隐担心。
“等肿瘤得到控制后,我们还可以进行自体骨重建,并且通过种植修复的方式,修复牙列缺损,恢复正常的口颌功能。”赵文权主任医师为高远规划了的长期治疗规划。"骨肉瘤不是终点,只是人生的一道跨栏。"
警惕致命信号
这些"小毛病"可能不小
“骨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通常认为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有关。大部分患者都在20岁以下。”口腔科主任朱慧勇主任医师表示,“骨肉瘤的狡猾在于,它用平凡症状掩盖致命本质。和普通牙痛相比,骨肉瘤发作即便牙痛1-2周后也不会缓解,而且会持续加重,并伴随张口困难、下唇麻木,这是神经受到肿瘤压迫的信号。”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情况,请务必警惕
1牙痛+牙龈肿胀(尤其无蛀牙、无化脓时)
2运动后关节痛(夜间加重,止痛药无效)
3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摸起来比周围热)
4莫名骨折(轻微碰撞就骨裂,可能是肿瘤侵蚀)
最重要的是:疼痛超1个月不缓解,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高远的父亲至今后悔:"应该早点去大医院……"
如果你身边有总喊"牙疼"的青少年,请把这条推送转给他——或许你正在挽救一个未来冠军。
参考文献:
1.Fang Z, Jin S, Zhang C, Wang L, He Y. Misdiagnosis of osteosarcoma as cementoblastoma from an atypical mandibular swelling: A case report. Oncol Lett. 2016 Jun;11(6):3761-3765. doi: 10.3892/ol.2016.4433.
2.陈扶,汪俊嘉,孙雅楠,等.伴有TFCP2基因重排和成骨分化的下颌骨横纹肌肉瘤[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 2023:64-65.DOI:10.26914/c.cnkihy.2023.091359.)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本文通讯员:浙大一院口腔科 陈俊鹏、魏栋
本文专家
来源:浙大一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