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东疆大地,一片片田野正成为梦想的试验田。一群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带着创新思维和数智科技,正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里逐梦,让“希望的田野”活力迸发。
来源:启东发布
在广袤的东疆大地,一片片田野正成为梦想的试验田。一群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带着创新思维和数智科技,正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里逐梦,让“希望的田野”活力迸发。
95后“粮大王”:用科技唤醒沉睡的土地
四月,合作镇曹家镇村5000多亩粮田被春风拂过,涌起千层麦浪。清晨,28岁的朱泉宇和技术员朱惠明穿着胶鞋,站在田埂上检查土壤质量。远处,植保无人机发出阵阵轰鸣,沿着预设航线灵活穿梭。这位被乡亲们称为“粮大王”的95后,正用科技与热血,续写父辈的农业梦想。
2018年秋天,刚从大学机电专业毕业的朱泉宇面临人生重大选择。当时,爷爷朱锦荣突然因病离世,留下2600亩即将秋收的庄稼。望着家族传承的“全国种粮大户”招牌,他毅然决定回乡务农,成为一名“田间创客”。
初涉农业,朱泉宇遭遇一连串挑战。为掌握种植技巧,他白天泡在田间,跟着老农机手、老农人学习播种、收割;夜晚挑灯夜战,研读专业书籍。然而,第一年收成并不理想,但他没有气馁,连续数月扎根田间,记录墒情数据,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那时候皮肤晒脱了几层皮,可看到金黄的麦穗,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朱泉宇回忆道。
在朱泉宇的农场,一场“数字革命”让传统农业焕然一新。他投入三四百万元引进无人植保机、智能水肥一体机、智能播种机等设备,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以前一个人一天只能给几亩地施肥,现在无人机一天就能施完四五百亩。”朱泉宇介绍,无人机作业不仅操作简单,还能高效管理田间,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未来,农场还会加大投入,发展‘智慧’农业,进一步提高耕作效率和产出率。”
朱泉宇的目光不止于自家农场。2023年,他牵头成立“锦荣粮食专业合作社”,整合周边100多户农户的土地,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渠道。村民周标笑着说:“跟着朱总干,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以前靠自家几亩地,收入微薄,现在加入合作社,每年土地流转费就不少,还能在农场务工,每月有七八千元工资,不用外出打工了,收入稳步增加。”
为解决农户“晒粮难”问题,朱泉宇投资建成锦荣粮食烘干中心,配备27台烘干机。“夏天小麦收割后不好堆放,遇到阴雨天气,周边农户的粮食容易霉变。我们24小时开机,日烘干量达500多吨。”
朱泉宇的规划里,农业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他打算五年内推进万亩粮田计划,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他注册的“稻米庄”品牌,不仅在本地畅销,还销往上海、太仓等城市。
金色阳光洒在朱泉宇的农机上,泛着微光。远处,无人机正喷洒叶面肥。这位95后“粮大王”用青春和汗水,在田野上书写着新农人的时代答卷。正如他所说:“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年轻人更应脚踏实地,成为田野的希望。”
从“打工族”到“新农人”:种出花样人生
位于南阳镇安平村的上海叶都坊园艺有限公司鲜花基地内,一株株明艳的小飞燕、大飞燕肆意绽放,绿毛球、蓝星花等花卉生机盎然。花农们忙着采收、包装,基地负责人朱超彦正专注查看向日葵的生长和水肥情况。
朱超彦是一名90后“新农人”。此前,他在上海花店工作,敏锐察觉到鲜花种植的广阔市场,便辞职创业。他在昆明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随后在上海建立了50亩鲜花基地。但由于上海土地和人力资源紧张,他开始寻觅新的基地。“启东气候适宜,用工方便,交通便利、物流便捷,非常适合鲜花种植和运输。”朱超彦说。
创业之初,种花远没有想象中美好。大自然的考验接踵而至,朱超彦坦言:“一开始没经验,连什么时候该种什么花都不清楚。”为了种好花,他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摸索试种。“一朵花从栽培、管理到上市,每个环节都不容小觑。”他也曾遭遇鲜花滞销的困境,但对花卉种植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如今,朱超彦的种花事业步入正轨。从2019年刚到启东时的160亩,现已扩展到500亩,主要种植风铃、向日葵、洋甘菊等。基地还创新栽培方式,利用水肥一体机浇灌、人工除草、采后预冷、杀菌处理等科学手段,确保鲜花品质。
叶都坊鲜花基地的鲜切花品类独特、品质优良、供货稳定,赢得了市场认可。目前,基地与盒马、叮咚、山姆等各大商超合作,还为批发商、酒店、商场供货,产品销往江浙沪、福建、安徽、山东、天津等地。随着电商发展,今年朱超彦计划拓展线上渠道,与直播间合作,以线上流量带动线下销量。
从“打工族”到“新农人”,朱超彦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花”路,也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平时,基地用工10多人,节日期间增加到一两百人,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春风轻拂花海,百亩芳菲随风摇曳。朱超彦望着这片花田,笑容满面,眼中满是憧憬。他相信,所有梦想都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
老兵新农人:“懒农”种出有机菜
寅阳镇拥政村的利丰蔬果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杨凯华熟练操作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为大棚作物浇水施肥。当传统农田遇上“会隐身”的智能喷灌系统,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的智慧活力。
“过去种田凭感觉、靠运气,现在靠技术。这套系统能按设定自动控制喷灌、滴灌阀门,节约水资源、降低施肥成本,省时省力还增产。”杨凯华说。
2003年,杨凯华退役回乡,开启创业之路。10年间,他打造了利生园生态餐厅,打响沙地土菜品牌。2015年8月,怀揣生态农业梦想的他投身农业。“刚开始做生态农场,什么都不懂,技术也生疏。”但他凭借钻研精神,翻看农技书籍,向专业人士请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农业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
杨凯华深知,健康土壤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关键。“从治理土壤入手,结合物理杀虫杀菌和生态循环利用技术,花了5年时间改良盐碱板结土壤,为农作物创造健康生长环境。”在改良后的土壤上,他种植的农产品化肥用量仅为常规种植的1/5,农药使用量几乎为零,实现零农残、高产量、好口感,顺利通过无公害认证。
“农村有丰富生态资源和多产业融合的创业机会。”杨凯华认为,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地长草、草喂禽畜与鱼、鸡食虫、羊鸡鸭粪用于垩田,结合国内先进的‘懒农种植法’,不用农药和激素类化肥,也能实现农作物丰产。”这种“生物链”种养模式下产出的果蔬、禽畜、鱼虾,品质高、口感鲜美,深受客户喜爱。
“目前,我们不仅为自家餐厅提供优质果蔬,还是沪上3个高档社区的农产品配送基地,也为本地多家水果店供应当季果蔬。去年开始,通过抖音直播,我们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谈及销路,杨凯华满脸喜悦。
“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很朴素,就是让乡村环境更好,村民更富裕。”杨凯华希望通过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去年起,合作社建设“百草园”,展示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和中药材。“今年,我们想以此为突破口,依托中草药种植基地,构建集种植、加工、研学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走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之路。”
启东融媒体记者:袁嘉璟 陈冬芷 宋佳琳
编辑:陶伟
责任编辑:陆金秋
审核:朱伟光
声明:来源为“启东发布”原创稿件
来源:长安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