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陷入大单品狂热!但“爆款”为何顾客不买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3:13 1

摘要:最近零售圈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只要聊到商品,三句话不离“性价比”。

最近零售圈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只要聊到商品,三句话不离“性价比”。

一提性价比,话题准会拐到“大单品”上。

品牌方绞尽脑汁想砸出一个爆款来抢占市场,经销商四处寻觅能带动渠道的“硬通货”,连零售商也纷纷撸起袖子搞自有品牌,指望靠几个明星商品甩开对手、树立形象。

从社区团购到私域直播,整个快消产业链都被奥乐齐、胖东来、山姆会员店的大单品故事刺激得两眼放光,仿佛找到下一个超级单品就像中彩票一样能一夜翻身。

但现实很骨感。

什么叫大单品?怎么研发?怎么找?你眼中的“王炸商品”,顾客为啥不买单?

这些问题,真正能捋清楚的人,没几个。

所谓超级大单品,拆开看就三层意思:“大”是集中火力资源猛攻;“单”是聚焦一点爆破;“超级”是要做品类老大,激活整个市场。

它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与其在十个渠道各做1%的渗透率,不如在一个渠道做到10%。

因为那10%的用户会自发带动剩下90%,这就是商业上常说的“一米宽,百米深”。

说白了,就像老百姓那句大实话:生一百个普通儿子,不如养出一个全红婵。

案例不难找:统一靠一包老坛酸菜牛肉面扭转颓势;海天SKU三千多个,被人记住的却只有金标生抽、味极鲜等几个十亿级单品;特仑苏几乎成了蒙牛的代名词。

这些都是“以一敌百”的活教材。

选大单品,第一条法则就是:盯紧大众化、传统型需求,而不是追逐小众或地域性偏好。

越传统的需求往往越刚性。

一个需求有多长的历史,就可能有多长的未来,变的只是满足形式

分众传媒江南春几年前提出过“三爱三怕三缺”理论:爱美爱玩爱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独,缺爱缺心情缺刺激

放到今天,对找大单品依然管用。

在已有消费习惯的大品类里做升级,比凭空造需求容易成功得多。

选定赛道后,大单品还得经得起六重考验。

我们以食品为例:

好吃是底线:
食物本质是感官体验,好吃才能触发多巴胺,让人记住。这是复购的基础。

健康是刚需:
这届年轻人养生比爸妈还积极,银发族花钱买健康更不手软。食品不仅要解馋,还得能“滋补”。

便宜不是低价,是质价比:
信息透明时代,消费者擅长比价。“可以卖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硬折扣模式能火,就是因为抓住了高质价比的逻辑。

好看才能第一眼吸睛
商品首先是被看到的。颜值即正义,独特的视觉符号能快速传递差异化,甚至成为品牌资产。

好听是好传播的关键
一秒内抓住注意力,靠的是名字。简单上口、突出卖点的命名,自己就会说话。

好玩才能撬动年轻人
有趣是一种情绪价值。年轻用户乐于分享“好玩”的体验,这种自带信任的传播,比广告强十倍。

所以说,做大单品表面是造产品,实际是精准定义并满足一个需求。而这六个维度,缺一个都可能让产品瘸腿。

现在快消行业普遍焦虑,不少零售商把自有品牌当成解药。

但工厂和零售端长期隔着品牌商、经销商两头“翻译”,现在突然要直接对话,简直是鸡同鸭讲。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力配置。

国际零售企业如奥乐齐,一个采购只管几十个SKU,能深耕产业链;

而国内不少超市采购一人管近千个单品,连商品实物都没见过,何谈开发?

做自有品牌或大单品,得配专职团队,领导还得有耐心、体系要容错。

工厂也得挑有专业团队的零售商合作,否则就是无效内耗。

中国制造能四十年走完别人两百年的路,“模仿”功不可没。

模仿不会直接成功,但成功往往从模仿开始。

东鹏特饮从模仿红牛到局部超越,就是典型案例。

但模仿不是照搬。

有人把胖东来大单品原样引进,结果卖不动甚至亏钱。

为什么?

因为组织能力接不住

能把别人的爆款变成自己的,需要一整套体系支撑。

从管理架构、营销策略到考核机制,缺一环都不行。

开发是几个人的事,卖好是一群人的事。

与其硬搞创新,不如先把自己体系内能学的东西吃透。

有人把开发大单品或自有品牌称为“零售觉醒”,这话说得有点飘。

对大多数中小零售商而言,盲目投入自有品牌无异于自杀。

真正有能力打造超级大单品的零售商,全国掰手指头数得过来。

对二三线乃至下沉市场的商家来说,更务实的选择或许是:先卖好品牌货,在运营效率和选品逻辑上练内功

自有品牌可以少量试水做差异化,但别当成主菜。

毕竟,还没学会走,就别急着飞。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