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撂挑子联合国,中国要当新“群主”?先别高兴,这碗饭不好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1:53 1

摘要:这时候中国站了出来,填补了老美留下的空缺,花小钱办大事,影响力蹭蹭往上涨。你看,文章里举例说,缅甸地震,咱们的救援队比美国的到得还快;美国前脚退出世卫组织,咱们后脚就承诺提供5亿美元资金。

最近《纽约时报》发了篇挺有意思的文章,标题叫《美国从联合国“撤退”,北京趁机提升影响力》,字里行间那股酸溜溜的劲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文章的大意是说,特朗普政府现在不带大家玩了,正从联合国这种国际组织里往后缩,又是断供又是退群,搞得联合国这个“世界政府”都快揭不开锅了。

这时候中国站了出来,填补了老美留下的空缺,花小钱办大事,影响力蹭蹭往上涨。你看,文章里举例说,缅甸地震,咱们的救援队比美国的到得还快;美国前脚退出世卫组织,咱们后脚就承诺提供5亿美元资金。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爽?好像咱们终于熬出头,要在国际舞台上当主角了。美国人不行了,轮到咱们坐庄了。

但凡事就怕琢磨。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全球“群主”的位子,真是那么好当的吗?以前美国人挤破头都想坐,现在怎么说撂挑子就撂挑子了?这到底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是一个别人甩过来的烫手山芋?这事儿,远比新闻标题复杂得多,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要搞明白这事,咱得先弄清楚联合国到底是个啥。

教科书上写得太复杂,云里雾里的,咱们打个比方,联合国就好比是咱们地球村的“村委会”,或者说是一个超大小区的“物业公司”。

这个村委会是咋来的呢?那得追溯到二战那会儿。当时村里刚打完一场伤亡惨重的大群架(二战),大家打怕了,觉得再这么下去不行,村子都要毁了。这时候,村里最能打、家里最有钱的大户——美国,站了出来。

老美说,“各位乡亲,咱不能再打了。我提议,成立一个村委会,以后有啥矛盾,咱开会解决,别动手。为了表示诚意,村委会的办公楼(联合国大厦)我来掏钱盖,日常开销我出大头,占总经费的两成还多。”

大家一听,那敢情好啊,有人出钱办事,还能保平安,纷纷同意。

就这么着,联合国这个“村委会”就成立了。美国作为最大的“股东”和创始人,自然就当上了第一任“业委会主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体系运转得不错。主任家底厚,说啥都有人听,村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他说了算。谁不听话,他就用经济或者军事手段“教育”一下。

但现在情况变了。几十年过去,主任家也没以前那么风光了(具体为啥,咱们下一段细说)。他觉得这物业费交得越来越多,可物业公司(联合国)却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还好几次投票反对他的提议。这就让他很不爽了,感觉自己花钱养了一帮白眼狼。于是他开始闹脾气:“这主任我不当了!物业费,我不交了!”

这就是咱们今天看到的,美国从联合国“撤退”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赌气,而是一个长期“大当家”的失落和无奈。

上一段咱们说到,以前当“村委会主任”是天大的好事,为啥现在老美自己撂挑子不干了呢?答案说起来很俗,但也很真实,就一句话: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二战后的美国,那是真阔。马歇尔计划说撒钱就撒钱,在全球各地建立军事基地,眼睛都不眨一下。可从冷战结束开始,尤其是在911之后,美国这个“世界警察”当得有点上头,接连在阿富汗、伊拉克打了两场持续十几二十年的仗。

这两场仗打下来花了多少钱?根据各方估算,直接和间接成本加起来高达几万亿美元!这些钱要是拿来在美国国内修桥补路、升级电网,早就金碧辉煌了。结果呢?全扔在了中东的沙堆里,听了个响,还惹了一身骚,最后灰溜溜地撤军。

对外花钱如流水,对内呢?美国国债已经滚到了一个天文数字,三十多万亿美元,早就超过了它一年的GDP。这是啥概念?就好比一个人,一年辛辛苦苦挣10万,却欠了外面12万的债,而且这债的利息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家里欠着一屁股债,你还指望他天天在村里张罗事,给大家排忧解难?他自己都快愁死了。

更要命的是,家里的“产业”也出了问题。过去几十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美国把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都转移到了国外,尤其是咱们这儿。

这下华尔街的资本家是赚得盆满钵满,但国内的“铁锈带”呢?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老百姓没了工作,心里能没怨气吗?这种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政治上的选票,把高喊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给选了上去。

所以说,特朗普不是原因,他只是个结果。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吧。战争掏空了国库,债务压得喘不过气,产业空心化导致国内矛盾重重。美国这个曾经的“大户”,现在是真有点力不从心了。

它从全球收缩,减少在国际组织上的投入,不是因为它突然变善良了,或者不想要世界老大的地位了,而是因为维护这个地位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收益。这笔账,美国人算明白了。所以,撂挑子,是必然的选择。

老美那边撂挑子了,村委会群龙无首,这时候,所有人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村里新晋的二号富户——咱们。

想当年,咱们刚进村委会的时候,那叫一个低调,信奉的是“韬光养晦”,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少说话多干活,专心刨自己的地”。咱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发展经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村里的闲事,咱们基本不掺和,能搭的便车绝不错过。

但现在不行了,你的体量摆在这儿,GDP全球第二,想低调也低调不了了。老主任不干了,村里一堆烂摊子: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总得有人出来牵头吧?你不站出来,别人就说你没有大国担当;你站出来,就得准备好真金白银地往里砸。

当然了,这事机遇也是巨大的。

首先就是话语权。以前村里的规矩都是老美定的,他说啥是环保,啥就是环保;他说谁不民主,谁就不民主。现在我们有机会参与制定规则,把我们的想法,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些,放到村里的大喇叭上广播。花点钱,换来未来几十年的规则制定权,这笔账算下来,不亏。

但是,机遇的另一面,就是挑战,而且是巨大的挑战。有句老话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老大,就意味着你不能再搭便车了。

以前非洲哪个小国打仗了,大家首先看华盛顿。以后呢?可能就看北京了。以前哪里闹经济危机了,大家都指望美联储放水。以后呢?可能就指望咱们的央行了。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是天文数字的钱。

更麻烦的是,很多事情,你花了钱也未必能办好,甚至会吃力不讨好,陷进一个个泥潭里。到时候,西方媒体可能一边批评你“新殖民主义”,一边又指责你“干涉别国内政”,反正话都让他们说了。美国过去几十年踩过的坑,我们一个都少不了,甚至可能更多。

所以说,美国人留下的这个位置,既是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财力和战略定力。这碗饭,不好端。

所以,聊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美国从联合国“退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东升西降”,更不是什么权力交接仪式。

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那个由一个超级大国说了算的“单极时代”正在过去,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更复杂、更动荡的“战国时代”。

村里不再只有一个“老大哥”,而是出现了好几个实力强劲的“大户”:咱们、俄罗斯、欧盟,可能还有印度等等,大家都要在新的牌桌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个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秩序的重塑和规则的改写。

对我们来说,挑战和机遇一样巨大。以前跟着老大的规则玩,虽然有时憋屈,但也省心。现在要自己参与制定规则,责任和风险就全来了。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的浪潮正拍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说到底,外部环境再怎么变,最终还是要回归自身。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事办好。经济搞上去,科技搞上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只要咱们自己根基稳,不管外面风浪多大,我们都能站得住脚。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