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行业的标杆,他们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奋斗书写荣光。在2025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表彰中,我市15名先进个人和2个集体荣获殊荣。本报记者将深入采访劳模群体,挖掘劳模故事,展示劳模风采,激励全市职工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为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
□开栏的话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行业的标杆,他们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奋斗书写荣光。在2025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表彰中,我市15名先进个人和2个集体荣获殊荣。本报记者将深入采访劳模群体,挖掘劳模故事,展示劳模风采,激励全市职工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为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25万公里的平安路途,700小时的志愿服务,11本殷红的献血证,勾勒出一位普通公交司机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秋分时节,辉县市华灯初上。3路公交车缓缓停靠在终点站,身穿蓝色制服的吕玉明仔细巡视车厢,确认没有乘客遗落物品后,才轻轻关上车门。这个习惯性的动作,他已坚持了整整30年。
作为辉县市豫辉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3路线长,吕玉明不仅取得了安全行驶25万公里“零事故”的优异成绩,还带领3路线多次荣获“优秀线路”称号。这些数字和荣誉,源自他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默默奉献。
而这分责任与担当,在紧急关头更显珍贵。时间倒回至2022年10月30日晚8时,正在家中轮休的吕玉明接到一通紧急电话:“老吕,有转运任务,能来吗?”
“马上到!”挂断电话,他二话不说冲出家门。那个夜晚,他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和面罩,驾驶公交车行驶在茫茫夜色中。
当时,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多地出现感染病例。辉县市豫辉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承担起务工人员返乡转运任务。吕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加:“我有30年驾龄,这种时候我不上谁上?”
转运途中,他仔细核对每一条信息,紧绷的神经直到将最后一名务工人员安全送达隔离点才放松下来。回到公司时,凌晨的星光已洒满肩头。
脱下公交制服,换上红马甲,这是吕玉明的另一个身份——志愿者。累计超过7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和11次义务献血记录,见证着他的另一段人生。
2021年7月,辉县市遭遇洪水。吕玉明立即组织亲友和同事捐款捐物,投身灾后重建。洪水退去后,街道上堆积着厚厚的淤泥,蚊蝇滋生。
8月21日,吕玉明和同事们背着20公斤重的消毒器械,一条街一条街地消杀。“那天气温高达35°C,穿着防护服就像在蒸桑拿。”同事回忆说,“但老吕始终冲在最前面。”
“坐过吕师傅车的人,都能记住他的微笑。”经常乘坐3路公交车的李大爷说。吕玉明驾驶的公交车总是擦得锃亮,夏天备有清凉油,冬天座椅上放着暖垫。
2022年1月9日,孟庄镇三里屯村一位老人走失。吕玉明得知后立即暂停休息,和朋友分头寻找。经过两天一夜的努力,终于在山脚下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老人。
“要不是吕师傅,我母亲可能就没了。”老人的儿子紧紧握着吕玉明的手,热泪盈眶。这样的事例,在吕玉明30年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
作为线长,吕玉明从不以老资格自居,他把自己多年的驾驶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司机:“公交车司机的方向盘握着的是乘客的安全,必须万分谨慎。”
新司机小王还记得第一次跟车学习时吕玉明的嘱咐:“咱们这行不光是开车,更要学会观察。看到老人要慢一点儿,遇到孕妇要稳一点儿,对学生、孩子要耐心一点儿。”
在他的带领下,3路线形成了“微笑服务、暖心相助”的良好氛围,成为辉县市公交系统的一张“金名片”。
夜幕降临,吕玉明完成最后一班车的检查工作,夕阳透过车窗照在整洁的车厢里。这个10米车厢是他守护了30年的“移动家园”。
车轮滚滚,日复一日穿行于城市脉络;初心依旧,年复一年温暖着沿途匆匆行人。吕玉明用30年的坚守,将平凡岗位化为不凡的使命;他手中的方向盘,不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更传递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温度与文明。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