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在过去五年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完善。一方面,体量翻番,存量规模从2020年末约25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的近50万亿元,每年新增债务限额屡创新高,有效弥补了地方财政的缺口;另一方面,投向领域最大限度扩围,专项债从2020年重点投向7个领域到如今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地方债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器的重要工具,地方政府债务的妥善处理事关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地方政府债在过去五年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完善。一方面,体量翻番,存量规模从2020年末约25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的近50万亿元,每年新增债务限额屡创新高,有效弥补了地方财政的缺口;另一方面,投向领域最大限度扩围,专项债从2020年重点投向7个领域到如今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灵活支持了地方的发展。”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5)》发布会上,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债增长的同时,支持化债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指出,“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这项即将实施的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至此,化债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经济要从债务投资驱动转向科技消费驱动,但目前还在过程中。只要我们还在债务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就会有债务问题,建议短期优化化债方式,进一步提高债务限额,比如化债额度靠前使用,有关部门做了相关表述,靠前发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冰山之下的部分,并根据债务投向分别使用国债、一般债、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优化存量债务解救。”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地方债助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在其中,地方债起到重要作用。
“地方债务本质是未来的财政支出,要始终坚持举债有度,用债有效。”孙晓霞表示。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提醒,债务持续性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动态治理过程,要把握好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非常有效的筹资渠道,在关键时期为宏观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长期累积下,不断膨胀的债务总量在财政放缓期会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变量。”毛振华在会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为了解决这种变量,支持化债,2024年,我国从建制县化债试点到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到一揽子“6+4+2”化债组合拳以及通过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和时间换空间减轻地方债务的压力。同时,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出台了地方债自审自发,专项债用途调整、地方债穿透式监管、人大监督审查政府债务等一系列贯穿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的机制,从制度层面推进了地方债高质量发展。
化债之外,孙晓霞表示,宏观层面上,要保持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财力增进的动态平衡。地方举债要形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稳步提高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避免无序扩张,并进一步完善债务限额分配机制,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经济发展阶段、财力状况和实际状况确定合理债务规模,防止一刀切导致资金短缺或债务过剩。
微观层面上,要确保债务资金合理高效使用,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落实落细地方全流程常态严监管机制,尝试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维度绩效评价体系,将项目带动GDP增长、税收贡献等经济指标与民生满意度、公共服务覆盖率等社会指标共同纳入考核,倒逼地方债提质增效。
中观层面上,要优化债务解救,适度加大中央举债力度,优选合适的投向领域。
“我国中央政府仍具有加大杠杆的空间,可考虑适度加大中央举债的力度,缓释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此外,还是要用好专项债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新增正面鼓励清单,精准拓宽投向领域,避免因投向一般项目、收益低下项目而导致的债务不可持续。”孙晓霞表示。
应精准释放地方债的资金效能
明年是“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开局,站在当下,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有为。
在市场人士看来,应发挥财政部前面讨论过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作为资本金对重大项目的支撑,推动我们切实涉及到重大的项目实际的落地,增量上可以考虑适时针对一些拖欠领域和隐债领域提升赤字率的可行性。比如,今年剩下的时间增发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通过存量风险的缓释来改善地方活力和地方流动性压力。
对于明年“十五五”开局之年,整体上赤字率不低于今年,毛振华建议,赤字应安排在5%左右,广义赤字规模16万亿元。
孙晓霞则表示,要加强地方债与国家战略协同,让地方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要锚定国家在重大战略决策精准释放地方债的资金效能,如专项债要加力支撑重要的项目建设,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提高投资效率,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发挥补短板的作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孙晓霞表示。
同时,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专项债“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隐性债、法定债双轨合并的管理,健全偿债备付金管理机制,继续落实举债终生问责制机制等等,确保地方债用得好、还得起、可持续。
此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的体制保障。以债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为目标适当增加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共同财政事权体系,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系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持续优化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均衡,真正减轻地方发展的包袱,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