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消化内科超声内镜团队成功开展医院首例超声内镜(EUS)引导下弹簧圈联合组织胶精准栓塞术。该技术通过“钢筋+水泥”的模式(弹簧圈提供支撑结构,组织胶实现永久栓塞),实现了精准治疗、风险控制和即时评估的三重优势,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日,消化内科超声内镜团队成功开展医院首例超声内镜(EUS)引导下弹簧圈联合组织胶精准栓塞术。该技术通过“钢筋+水泥”的模式(弹簧圈提供支撑结构,组织胶实现永久栓塞),实现了精准治疗、风险控制和即时评估的三重优势,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近期先后2次出血。完善上腹强化CT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存在胃肾分流道(直径约6mm),完善胃镜示食管未见曲张静脉、胃底瘤样孤立曲张静脉。胃底静脉曲张胃肾分流发生率高,其中IGV-1型胃肾分流发生率约97%,异位栓塞风险高。经科室充分讨论,认为患者为IGV1型,科室决定采用EUS-SVD(超声内镜引导下曲张静脉精准断流术是根据实时超声影像,把组织胶硬化剂、弹簧圈注射于曲张静脉中,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方案。
该患者为肝硬化IGV1型胃底静脉曲张
本次手术在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孟环及杜炜主任医师全程指导下,由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赵洪波操作,副主任医师韩东、刘明剑及护士长冯颖全程协助,麻醉科主任孙传良团队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麻,依托超声内镜系统,创新性采用"弹簧圈骨架支撑+组织胶生物封堵"双联疗法。治疗过程分为:成功穿刺目标曲张静脉,用针芯将弹圈送入GVs;拔出针芯,立即在45-60秒内采用“三明治法“注入注射组织胶”;迅速退针,评估GVs血流消失情况;换胃镜观察食管胃底情况。
置入栓塞弹簧圈及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法”栓塞
穿刺后食管下段穿刺点
栓塞后上腹CT示栓塞弹簧圈位置
此技术优点:EUS下组织胶注射术实时监测组织胶注射,使胶水用量最小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出血率和异位栓塞率。EUS下弹簧圈置入术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聚集,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弹簧圈的使用能进一步降低异位栓塞风险。此技术相对不足之处:学习曲线陡峭,要求术者同时精通超声内镜和静脉曲张治疗技术;其次,设备要求高,需要配备超声内镜系统和专用配件;最后,长期疗效尚需更多数据支持。
总之,对于合并较大自发分流道(如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此技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特别适用于急性出血(不受胃内积血影响)其和高风险患者。该手术成功标志着单县中心医院在门脉高压并发症及EUS介入治疗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消化内科将继续深入推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化、精准化和微创化,将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单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简介
单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是菏泽市临床重点专科、菏泽市重点学科,科室设立2个消化专科病区和消化胃肠镜室,开放床位120张。
科室有医疗人员23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6人,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胃肠镜专业护士10人。
科室拥有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双腔道治疗型胃镜,标准纵轴超声内镜,小探头超声内镜,爱博高频电刀(200S消化内镜工作站),13C-幽门螺杆菌检测仪。
科室在胃肠道疾病、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和肝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开展的临床诊疗技术包括: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及食管支架术,幽门支架术,十二指肠支架术,结肠支架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鼻胆外引流术(ENBD),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经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EVL),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EIS),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HI),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术,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粘膜下肿瘤内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粘膜下肿瘤隧道内镜下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EUS-FNA术,EUS-CPN术,EUS-SVD术。
在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肝癌的肝动脉化学性栓塞术(TACE),部分性脾栓塞术(PSE),肠系膜动脉造影术和栓塞术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造影术,肝活检术,肝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术,大小肝癌化学性消融术,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TH胶永久性栓塞(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胃肾分流道顺行和逆行球囊导管栓塞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BRTO),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精准断流术(ESVD),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PTCD),经PTCD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刘亚鲁)
来源:健康学问一点通杨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