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不管是集体种的还是个人种的,粮食吃到肚子里都能顶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08:32 1

摘要:万里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一位敢为人先的闯将。中国的改革大业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正是从安徽点燃的,这其中万里同志功不可没。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万里同志以超前的改革思维和务实的作风,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万里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一位敢为人先的闯将。中国的改革大业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正是从安徽点燃的,这其中万里同志功不可没。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万里同志以超前的改革思维和务实的作风,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在安徽主政期间,他敏锐地捕捉到农民群众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顶着巨大压力,大胆支持和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创新做法。这些举措看似简单,却从根本上打破了"大锅饭"的弊端,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在万里同志的推动下,安徽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场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安徽农村的面貌,更为全国农村改革树立了标杆,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的安徽,虽然顶着农业大省的名头,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贫困省份。万里同志刚到安徽担任省委书记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令人揪心的景象。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卷起裤腿就下了乡,一跑就是三个多月。从皖南的芜湖、徽州、池州,到淮北的阜阳,再到皖东的定远、凤阳、嘉山,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

万里同志调研的方式很特别,他不喜欢前呼后拥的阵仗,常常连招呼都不打,就带着一两个工作人员直接往村里钻。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他总能和农民们聊得热火朝天。这种不摆架子的作风,让老百姓都愿意跟他说实话。

经过深入调研,万里同志渐渐摸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发现,农村之所以这么穷,不是因为农民懒惰,而是因为当时的体制把农民的手脚都捆住了。农民种地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愿意卖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让农民重新燃起对土地的热情。在他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办法,让农民愿意种地、乐意种地,这样才能把农业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记得那年春天,万里同志带着几个人来到定远县卢桥镇附近。三月底的天气已经暖和了,可路边一个歇脚的年轻农民还穿着破旧的棉袄。万里同志走过去和他拉家常,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视,老百姓也不认识这位省委书记,两人就站在路边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万里同志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个农民掀开棉袄拍拍肚子说:"没啥要求,能吃饱就行!"万里同志说这个要求太低了,问他还有没有别的。那个农民又拍拍肚子说:"要是能少吃点山芋干子就更好了!"事后万里同志感慨地说:"我们的农民多好啊!"

摸清了问题的根子,万里同志和一班人下定了决心要改革。他们知道这是在闯禁区,弄不好要担风险。万里同志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做事,要对得起老百姓。"就这样,安徽省委开始大胆破除那些不合实际的条条框框,支持农民搞"包产到户"。刚开始阻力很大,有人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万里同志态度很坚决,他说:"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什么办法都可以试。"

1978年的安徽大地,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整整十多个个月,老天爷像是把水龙头拧死了一样,硬是不肯下一场透雨。往日奔腾的河流变成了干涸的河床,水库见了底,连人畜饮水都成了大问题。放眼望去,6000万亩农田龟裂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枯黄的禾苗在烈日下奄奄一息。眼看秋种时节就要错过,400万老百姓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干部们急得直跺脚,可这老天爷就是不开眼。

9月1日那天,安徽省委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外面的天气还要燥热。万里同志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场大灾。他环视着在座的同志们,声音有些沙哑:"同志们啊,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土地撂荒啊!要是今年种不上,明年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顿了顿,接着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让地荒着,不如把地借给社员个人种,让他们多种些'保命麦',好歹能熬过这个灾年。"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拍着桌子说:"这不是不相信集体吗?"还有人皱着眉头质疑:"集体种不了,个人就能种?这不是变相搞单干吗?"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人甚至把"方向路线问题"这样的大帽子都搬了出来。

万里同志没有急着反驳,他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缓缓开口:"咱们说的是'集体实在种不了的地',要是集体能种,当然还是集体种。"他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继续说道:"现在的问题是,地荒着也是荒着,种上总比不种强。不管是集体种的还是个人种的,粮食吃到肚子里都能顶饿,都能救命啊!"

会议从早上开到晚上,争论的声音渐渐小了。最后,省委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的决定:凡是集体实在无力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种油菜;鼓励社员开荒种地,谁种谁收,国家不收公粮,也不派统购任务。

这个决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江淮大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老百姓听说后,有的不敢相信,有的喜极而泣。在凤阳,一位老农听说可以借地种麦,连夜就扛着锄头下了地;在定远,几个生产队的社员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着整地播种。那些原本准备外出逃荒的人,也纷纷留了下来,在干裂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但正是这个"没办法"的办法,不仅帮助老百姓度过了灾荒,更让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改革的曙光。那些借地种出来的麦子,不仅填饱了农民的肚子,更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种子。

进京推广承包制

1981年3月,农业部党组会上火药味十足。万里看着在座的干部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咱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能想出什么好政策?农民最知道地里该种什么、怎么种。"他越说越激动,手指敲着桌子:"有些同志张口闭口就是'集体经济',可农民连饭都吃不饱,这集体经济还有什么优越性?"

会后,万里提议组织农口干部下乡调研。起初有人不情愿:"这不是折腾人吗?"可万里坚持:"不看看实际情况,怎么制定政策?"最后硬是组织了100多人的调研队伍。这些平日里坐惯办公室的干部们,背着铺盖卷住进了农家院。白天跟着农民下地干活,晚上蹲在炕头上拉家常。有个老处长回来后感慨:"农民说的在理啊,包产到户后,地里的草都比以前少多了。"

调研回来,反对的声音小了不少。万里趁热打铁,开始着手制定政策文件。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亲自修改文件稿子。秘书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农民等着呢,早一天出台,早一天见效。"

从1982年开始,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在万里主持下出台。这些文件没有空话套话,条条都是实打实的政策。有个老农拿到文件后,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完一拍大腿:"这下可好了,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文件下发后,万里又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调研落实情况。在河北一个村里,他看到有的干部还在犹豫,当场就说:"政策都出台了,你们还怕什么?"有个县委书记诉苦:"万副总理,我们这儿情况特殊..."万里打断他:"特殊在哪里?是农民不想吃饱饭,还是地里的庄稼不长?"

到198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推开。曾经反对的干部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套,还真管用。"农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粮仓满了,农民笑了。万里却常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农民创造了这个办法,我们不过是顺应了民心。"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