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烟灰缸快满了,我懒得弹。车窗起了一层薄雾,我用手指在上面画了个笑脸,又狠狠划掉。
那天晚上,我坐在车里,抽了七根烟。
烟灰缸快满了,我懒得弹。车窗起了一层薄雾,我用手指在上面画了个笑脸,又狠狠划掉。
手机银行余额:**43,271.89**。
“陈明,很遗憾……公司战略调整……希望你理解……”
HR的话像录音机,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播。
我摸出西装内袋的工牌——“高级总监 陈明”。
笑了一声,塞进烟灰缸,点火。
火光里,那张照片一点点卷曲、发黑。
我突然想起儿子上小学第一天,我把工牌挂在他脖子上,说:“这是爸爸的‘护身符’,戴上它,考试不紧张。”
现在,它烧成了灰。
35岁,我被社会“退货”了。
十年大厂,从专员做到总监,连续三年绩效A,带的项目拿过集团创新奖。
可裁员名单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陈总,不是你不优秀,”HR总监拍我肩膀,“但你年薪85万,年轻人30万就能干同样的活。”
“而且,你有家庭,不敢拼命;有房贷,不敢冒险。”
“你太‘贵’了。”
我无话可说。
回家路上,路过儿童乐园。
儿子在电话里奶声奶气:“爸爸,下周幼儿园秋游,要交800块。”
我“嗯”了一声,挂了电话,把车停在路边,哭了。
不是为钱,是为那句“爸爸”。
我多想告诉他:“爸爸还在上班,爸爸很厉害。”
可我说不出口。
---“爸,我失业了。”
电话接通时,父亲正在喂猪。
那边传来猪哼哼和铁锹刮地的声音。
我本想说“项目结束”“暂时调整”,可话到嘴边,只剩一句:“爸,我失业了。”
父亲沉默了几秒,说:“回来吃饭吧,你妈炖了排骨,你爱吃的。”
我鼻子一酸。
上一次回家,是春节。我开着宝马,拎着两瓶茅台,说“今年奖金发得多”。
父亲笑得合不拢嘴,邻居们围着我的车拍照。
现在想想,那顿饭的笑脸,是不是早有几分勉强?
---“啃老”,是个带血的词。
失业第三天,妻子开始翻我的手机。
她不是查岗,是看我有没有投简历。
“你今天投了几份?”
“五份。”
“回复几个?”
“零。”
她把手机摔在床上:“35岁,连面试机会都没有?你是不是简历写得太傲了?要不要写‘愿降薪至8000’?”
我苦笑。
降薪8000?孩子学费1500,房贷5200,家里日常开支3000——我倒贴1700上班?
我开始算父母的养老金。
父亲退休金4300,母亲4100,两人加起来8400。
他们省吃俭用,存了18万,说是“养老本”。
我算了一下:如果每月借他们5000,撑一撑,撑到找到新工作。
可这话,我怎么说得出口?
---母亲把卡寄来了。
一个破旧的邮政包裹,里面是张工商银行的卡,还有一张纸条:
“明子,卡给你了,密码是你生日。别饿着孩子,你爸和我,死不了。”
我拿着那张卡,坐在沙发上,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我取了5000块。
钱到手的那一刻,手在抖。
这哪是钱?这是父母的命,是他们的棺材本。
“啃老”之后,是更深的羞耻。
我请全家吃了顿火锅。孩子开心,妻子笑了,父母也松了口气。
可我吃得味同嚼蜡。
饭桌上,父亲说:“没事,咱们是一家人。”
母亲夹了块肉给我:“你先顾好家,我们老了,死不了。”
可我知道,他们“死不了”的背后,是省下每一分钱:
父亲戒了烟,母亲不再买新衣服,连常吃的降压药,都换成了便宜的仿制药。
更让我难受的是亲戚的嘴。
表哥在家族群里发了个“加油”表情,下面立刻有人跟:
“老李家儿子不是年薪百万吗?怎么还得靠爹妈?”
“现在年轻人,一失业就啃老,真没出息。”
我默默退了群。
那天晚上,我翻出抽屉里的安眠药,数了数——还有12粒。
硬撑,是另一种残忍。
有朋友劝我:“别靠父母,丢人!去送外卖,听说跑得快的,一个月也能挣6千。”
我问:“送外卖,一个月六千?够还房贷吗?够孩子上学吗?够父母吃药吗?”
他不说话了。
我也想过创业,可启动资金从哪来?
投简历,HR问:“35岁,为什么空窗期三个月?”
我说实话,对方直接说:“抱歉,我们更倾向年轻有冲劲的。”
硬撑的结果,可能是全家陷入贫困,是孩子被迫转学,是妻子抑郁,是父母病了不敢治。
“啃老”不是原罪,社会结构性问题才是。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房价巅峰、教育内卷、医疗涨价,却没赶上行业红利。
我们拼命奔跑,以为能稳住中产生活,结果一场裁员,直接被打回原形。
可社会只教我们“成功”,没人教我们“失败后怎么办”。
没人告诉我们:当35岁失业,靠父母不是耻辱,而是家庭最后的温情防线。
我选择“啃老”,但不是白啃。
我给父母写了借条,按银行利率算利息,约定五年内还清。
我每天投20份简历,自学AI工具,接私活,跑网约车。
我告诉孩子:“爸爸现在在找新工作,所以不能陪你去游乐园,但爸爸在努力。”
妻子说:“我们省着点,能撑下去。”
我说:“不用省,该花花,家不能散。”
我接受父母的帮助,但不放弃自救。
我允许自己脆弱,但不允许自己沉沦。
---35岁失业,该啃老还是硬撑?
我的答案是:能硬撑,就硬撑;撑不住,就回家。
家,不是让你一个人扛下所有的地方,而是当你倒下时,有人愿意扶你一把。
啃老不可耻,可耻的是社会把中年人逼到绝境,还要求他们“体面地死”。
我们不该为寻求家庭支持而羞愧,而该质问:
为什么35岁就成了“职场废物”?
为什么失业保障如此脆弱?
为什么中年人没有第二次机会?
最后,我想对父母说:
“谢谢你们的养老金,让我还能体面地活着。
你们的恩情,我记一辈子。
我不是靠你们养老,而是借你们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等我站稳了,换我来撑这个家。”
也想对和我一样的人说:
别怕回家。
家不是终点,是加油站。
35岁失业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
我们不是废物,我们只是被时代甩下的一代。
但只要家人还在,希望就在。
真正的体面,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敢向亲人伸手,然后,爬起来,走得更稳。
---【聊聊心里话】
那天晚上,我把母亲寄来的卡,放在儿子的枕头下。
他睡觉前发现了,问我:“爸爸,这是什么?”
我说:“这是爷爷奶奶的‘爱的基金’。”
他不懂,但抱着卡说:“那我替爸爸保管,等爸爸找到新工作,再还回去。”
我抱着他,眼泪掉在他头发上。
我们这代人,夹在中间。
上面是日渐衰老的父母,下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我们不敢病,不敢倒,不敢哭。
可有时候,人就是会倒下。
倒下的时候,能有个地方躺一躺,不是挺好吗?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
如果你是我,你会向父母开口吗?
如果你是父母,会把养老钱给子女“救急”吗?
你身边,有没有那个“倒下时扶你一把”的人?
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故事吧。
也许,我们都不孤单。
来源:天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