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妓院“清倌人”到爱国志士:传奇女子董竹君的觉醒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08:32 1

摘要:古往今来,青楼女子总是受着世人的轻慢和冷眼,杜牧的《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又有谁知道,台上的戏子唱的都是他人的故事,朱唇轻声起,心底泪欲滴。

古往今来,青楼女子总是受着世人的轻慢和冷眼,杜牧的《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又有谁知道,台上的戏子唱的都是他人的故事,朱唇轻声起,心底泪欲滴。

1913年,正是民国二年冬末春初,董竹君被送去了妓院里当清倌人。正是此时,她认识了夏之时,增长了新见闻。

董竹君从家里被抬到了堂子,下轿时门口放了一束红纸包裹着的稻草,意思是烧掉晦气,怕影响他们发财。那时候她非常不明白,也觉着不公,难道穷人就晦气?

董竹君住的是二楼的左厢房。回房的路上遇到人总不免对她品头论足一番,说她贫穷,说她漂亮,但说得最多的是她的大脚。她觉得在这里生活非常痛苦,因此很少说话,很少笑。

妓院里的女子一律不能用父母给的名字,到了堂子就要听“妈妈”的话,名字也得改了。那时候董竹君就顶着“杨兰春”的名字卖唱。也是那一年,董竹君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穿的是当下最时髦的衣裳,绑的是最好看的发型,戴的是她最喜欢的饰品。她是上海滩时尚的标志,可她心里竟这样沉闷,她始终没有笑。

董竹君在师傅那里学的是老生,进了弄堂就是老鸨的摇钱树。一开头别的姑娘只有两三张局票,而她的水牌却写满了,并且每天还在不断增加,一直加到50,60.为防止姑娘跑掉,老鸨总会在她们身边安排一个阿姨,照顾董竹君的阿姨姓孟,知书达理,态度文雅,董竹君唤她孟阿姨。

第一天见面,孟阿姨叫了老鸨给她取的名字:杨兰春。董竹君耷拉着脑袋问道,杨兰春是谁?她叫阿媛,不叫杨兰春。那股执拗着实把孟阿姨震撼到了,觉得她和堂子里的姑娘不一样,于是待她如亲生孩子般照顾。

这一天入夜,董竹君被孟阿姨催着出局了,拉弦师傅早早地在台子上等着。董竹君害怕地看着孟阿姨,总担心出什么事。

孟阿姨笑眯眯地说道:“傻孩子,你是小先生,他们不会拿你怎么样的。”董竹君这才放心了些。

1913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做起了皇帝梦,他为除后患下令把孙中山一派人全部抓起。妓院是一个私密性非常好的地方,所以不少革命人士都把妓院当成据点,在此商讨大计。而董竹君那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

1913年3月,堂子里来了几位文质彬彬的客人,之后越来越多,即使相貌不同但身上的气质却非常类似,董竹君不禁多看了两眼,觉得气质不凡,总想不通如果是好人又为何来这烟花之地?

有一次,她累了,唱得有些不认真,往常出现这类情况董竹君总免不了惹出麻烦,但这次意外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董竹君意识到,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心思全都在谈话上,并非来听戏。

董竹君对他们的谈话内容也挺感兴趣,经常边唱边竖起耳朵听他们谈话内容。听得最多的无非就是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的名字。以前在家里也听父亲说起过一点点,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这些客人义愤填膺?

后来她听到的内容多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使祖国民不聊生,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天京失守,内部动乱引起的辛亥革命,说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侵华,说到庚子国变(义和团运动)如何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她听得一知半解,却非常感兴趣,她想,这些人到堂子来既然是为了商讨国家大事,想必人品不坏,于是他们谈论时她总偷偷地在一旁听着。

一天中午,董竹君闲着,便下楼来透透气,迎面走来几个打扮时髦的男人。其中一个穿灰色长袍黑缎马褂,长得高大英俊,看起来25岁左右的样子,与同伴谈话时尽显文雅。在楼梯撞见她还主动给她让路,同伴招呼他为夏爷,董竹君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极好。下来便悄悄和孟阿姨夸赞说这位夏爷非常绅士。

第二次见到这位夏爷时,他穿着白色笔直西装,专门点了她的局子。董竹君穿了一身白色绸缎衣出局,唱了较悲伤的曲子,却感动了夏爷。他看着台上启唇缓唱的董竹君,心头莫名地悸动了。从此,他的眼神再也离不开这个女子,他每次来长三堂子都只点董竹君。就是与同伴谈论事情时他的眼睛也离不开台上的董竹君。

因董竹君相貌姣好,气质出众,不少来过堂子的先生都喜欢她。董竹君回忆时提到有几个人是真心喜欢她的。有一个是苏州人,长得清秀,别人叫他七少爷,每次来堂子穿的衣服都是上等的料子。一个是陕西人叫井勿幕,另一个是湖南人柳聘农,还有就是夏之时了。

夏之时喜欢董竹君,却不像井勿幕,一看见她就脸红得说不出话,更不像柳聘农趁她生病拿着手枪冲进房里逼她嫁给他。夏爷和她接触时与其他人完全不一样,不和她开玩笑,不会拿着枪威胁她,因此董竹君对他非常放心,也常与他聊天,知道他叫夏之时。

有一次,夏之时在街上遭围捕,无奈之下只能逃往长三堂子,藏进了董竹君房间。董竹君进来看到,惊讶于他为何没带同伴独自过来了?

夏之时没说明原因,反而趁此时关心道:“家中有什么人?父母如何?像你这样气质的女子不该来这样的地方,是因什么沦落至此?”

董竹君自从进了这堂子之后,除了孟阿姨会对她嘘寒问暖以外,从没有人这样关心过她。见夏之时这样诚心也就把实情都告知了他。他听后非常同情董竹君,但又不得不赶快离开堂子,所以两人后来也没说些什么。

这件事后,董竹君开始打听夏之时。得知夏之时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投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四川成都龙驿带兵将镇守使田征葵活捉杀死,推翻清政府后成为四川副都督。后来两政府合并后,夏之时辞去都督一职。后来还担任了重庆任真富府总长,但因为仍想去日本深造,报效祖国,于是辞去职位。来到上海是为了向孙中山、黄兴汇报情况,共同商议反对袁世凯大计。

董竹君又听客人们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是如何昌盛,日本风景好,却都是人工建筑,中国虽地大物博,国人却不加爱护。比如圆明园的毁灭就实在让人心疼,统治者动用了大笔资金修建,里面放了那么多金银珠宝,结果还不是被列强抢个精光,说来都是统治者懦弱。

堂子里灯红酒绿,董竹君的心思其实已然悄悄地转移到了别处。与夏之时的相遇给董竹君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她忍不住想,夏之时是如何当上都督的?他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但想得更多的其实是,他们这些革命人士为什么总关心人民生活?为什么肯为了国家豁出一切?这也许就是先生教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吧!

她待在房间里,手里捧着琵琶找了把椅子坐下,垂眼看琴,手指拨动着琴弦弹着曲儿里尽是她愁苦的心思。因为这乱世他们一家人受尽了折磨,因为穿着破布衫就要遭人白眼,穷苦人家的孩子叫贱骨头,有钱人家的孩子叫千金、少爷。

越往下想手里的力道便又加重一分,她恨,恨这与生俱来的不公,恨这不开眼的老天爷,总让好人受罪,坏人享福。

“砰”的一声,琴弦断了,划伤了董竹君的手指,她竟潸然泪下。她恨又有什么用呢,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只有靠这堂子才活得下来,衣服都还是堂子的。

童年时期因贫穷,亲戚家一孩子被活活烧死,家里人带着钱去的时候孩子已经没了,好几个亲戚因为疲惫过度横死在街上,据说尸骨都找不到。

孟阿姨端了茶水进来,看见董竹君右手刮伤了口子立刻放下茶水给她找出了药酒,关心地问是怎么回事。

她与孟阿姨说起自己所想。以前姆妈告诉她,他们穷是因为命不好,只要他们这辈子多做好事,下辈子就不会贫穷了。她虽然听不懂上辈子下辈子究竟是什么但也明白要做个好人。直到现在她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命数,而是这个社会让他们一家过得如此辛苦。

董竹君便在心底暗暗立誓,将来她若有能力绝对救那些受尽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她也是祖国的子孙,是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好起来了人们才能幸福。

13岁的孩子心里长出了一颗小小的爱国种子,这颗种子在不远的将来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来源:为了历史指标全高一点号

相关推荐